杜之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寻求革命真理和救国之道,大后方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潮水般涌向延安。
在党组织的安排和帮助下,仅1937年到1939年下半年,重庆境内长江三峡地区的进步青年先后有100多人奔赴延安。他们有的结队而行,如云阳中学学生伍力等22人同行;有的三三两两结伴,如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龙驹区委的张学培与国华中学高中部支部书记郎立夫;有的青年夫妇携手离家,如万县教师熊道柄和妻子刘华青;有的一家人相继前往,如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李光汉一家……
奔赴延安前,这些进步青年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斗争经历。
坎坷遭遇
蔡去非,重庆奉节人。1939年,就读万县国华中学的她只有十五六岁,却挑起了女生支部副书记的担子。同年6月,国华中学被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查封。经万县中心县委书记黄蜀澄安排,蔡去非来到重庆,向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董必武递交一封密信和一份黨员名单。随后,她向党组织提出去延安。因工作需要,周恩来将她留在孩子剧团做宣传工作。
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愤然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和“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并发表在《新华日报》上。蔡去非等人不仅把刊登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散发给市区群众和郊区国民党政府机关,还利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信封,将印有周恩来题词的传单寄给蒋介石。蒋介石大为光火,下令追查。在党组织安排下,蔡去非被送到赖家桥郭沫若家中暂住。1941年8月,周恩来将她接到红岩村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后送到延安学习。
赵唯是云阳县农坝乡支部书记,曾领导1935年云阳工农武装起义。他按上级指示,从1938年春到1940年底,先后派人护送万县、云阳两地的80多名青年到城口,再翻越大巴山去延安。到1940年底,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因支部在当地无法立足,赵唯带着同志们奔向延安。
开县义和乡的李光汉离家去延安后,当地反动派经常欺侮他的家人。他的父亲已去世,哥哥是盲人,妹妹李光元失学在家。一次,大地主熊志彬的儿子无故辱骂李光元,李光元气不过,动手打了他。为避祸,李光元跑到开江县姐夫家,参加了抗日宣传队。在党组织帮助下,李光元决心去延安。为了她的安全,嫂嫂涂碧桃、外甥王恩眷与她结伴同行。他们背着被褥和粮米,跋涉前行。
李文放原名李德英,万县人。父亲李衡芝是当地万年春酒厂老板,大哥李德新是共产党员。因在外地从事革命活动,李德新遭军阀通缉回到家乡。
李德英13岁时,进入万县女子中学读书。受大哥的教育和影响,她不仅学习努力,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唱歌跳舞、登台讲演样样争先,深得大家喜爱。不料,她被万县专署专员罗玺的儿子罗永笙看中。罗家派人到李家提亲,李家不答应,罗玺就以李德新仍通缉在案要挟,同时设下陷阱,借“走私偷税”之名派税警彻查李家酒厂。无奈,李衡芝只好答应了这桩婚事。
李德英被迫与罗永笙拍了订婚照,还在《万县日报》登了订婚启事。即便如此,李德英仍公开抗争,以“不自由,毋宁死”的反抗精神勇敢逃婚。第一次,她乘坐木船逃往重庆,但仅离家半日就被追回。第二次,她得到同班同学李文珩、《川东晚报》主编李达生等人帮助,女扮男装借宿在同学文守贞家,准备第二天黎明搭客轮逃往重庆。但半夜时分,李德英的行踪被罗玺派出的军警发觉。逃离时,军警紧追不舍,她毅然从天生桥上跳入苎溪河。
月黑雾浓,李德英被水流冲向苎溪河下游,幸得一位在河边淘菜的农民相救,但她错过了搭乘客轮的时机。随后,李家兄妹将她隐藏起来。等到追查稍微放松,他们把她装扮成病人,混进了去重庆的客轮。
李德英终于到了重庆,但一下船就被警察抓住了。原来,警察手里拿着她和罗永笙的订婚照,把她当作逃犯。李德英据理力争,大声呼救,并向人们讲述自己的身世。但她仍被强行带回警察局关押。
很快,报纸上刊登了李德英舍命抗婚的消息,轰动一时。进步作家沈起予和弟弟沈夕峰决心为李德英打抱不平。经多方奔走,他们通过重庆青年会,以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为由,与重庆警察局抗衡。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将李德英保释出来,逃脱了罗玺的魔掌。
沈氏兄弟赞佩李德英的胆识和勇气,问她今后有何打算,李德英态度很坚决:“去陕北延安,找共产党求解放。”
不久,《新华日报》刊登了一则招生启事:八路军组建护士大队,在重庆公开招考护士,到延安接受专业培训后,开赴抗日前线。但报考年龄是16岁至25岁,时年14岁的李德英不符合条件。在沈起予的鼓励下,她来到重庆市区机房街70号八路军办事处,隐姓改名“莱茵”,虚报两岁报考,最终被录取。
1938 年10月19日,李德英和八路军护士大队的126名同志一起离开重庆,千里行军到达延安。
历经艰险
从三峡地区到千里外的延安,沿途要经过国民党设置的重重关卡。为顺利通过,党组织下了很大功夫弄通行证。一些人的证件是由《万县日报》开具的战地记者证,有的通行证上盖有“万县保安司令部”印章,一些同学的证件以“考察教育”为名取得。
为资助穷苦学生去延安,在《万县日报》工作的共产党员欧阳克明等人,还说服《万县日报》总编辑、进步人士李春雅,在报社空出两个编辑名额,大家轮流顶替工作,薪水则攒起来,作为去延安的路费。在欧阳克明的帮助下,女学生郭芃、吴俊伟每人得到50元资助,其他青年有二三十元不等的资助。
从三峡地区去延安有四条路线:一是从万县乘船东下,出三峡去汉口,找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帮忙。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这条路中断。二是从万县到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区),经南充、广元出川,过陕西汉中,到西安找八路军办事处,再由办事处介绍去延安。三是从万县经开县或云阳到城口,翻大巴山出川,过陕西的镇巴、西乡、紫阳,入终南山,走险道子午谷,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还有一条路,是从万县乘船去重庆,由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设法送往延安。无论走哪条路,都要经历艰难险阻,经受严峻考验。
郭芃、吴俊伟得到萬县日报社的资助后,同开县女学生李萍一起,于1938年3月2日从万县出发。为了节省开支,她们有时三人分一个烧饼就是一餐。她们翻山越岭,走了近50天,终于在4月19日到达延安。
李光元一行三人,旅途更不平坦。他们走的是川北通(江)南(江)巴(中)古道,沿着当年红军北上的路前行。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一路上从不歇旅店,总是借宿在群众家里。李光元等人闯过了许多道关卡,好不容易走到通江,却在深山中遇上了拦路抢劫的土匪。
他们随身带着两封信,一封是地下党组织给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介绍信,李光元秘密缝在袜底里;还有一封是介绍他们去西安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找人的假信,她故意卷在被褥里。土匪搜出假信,但不识字,便厉声喝问他们去哪里?
李光元沉着回答:“我哥哥在西安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当团长,我和侄儿陪嫂子去找他。找到哥哥,嫂子住下来,我们就在西安读书。”
土匪听说是团长的太太和妹妹,怕惹事上身,就放了他们。
李光元三人跋山涉水一个多月到达宝鸡。为节省时间,他们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了去西安的火车票。不料,在车上遭到一个戴礼帽的人跟踪。到了西安,他们急中生智,在车站卖了衣服和口琴,挣得2元钱,然后雇上黄包车,直奔七贤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才脱离危险。
李光元取出地下党组织写的介绍信,林伯渠亲自接见了他们。他们在办事处换上军装,被编入队伍行军13天,来到了日夜思念的延安。从此,李光元取“前景一片光明”之意,改名李景明。
革命圣地
邓大经(邓妆论)、刘兆禄是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学生,1938年4月上旬,离开万县步行去延安。翻越大巴山时,遇山洪无法前进,在一户农民家住了十多天。5月上旬,两人来到汉中,遭到国民党的岗哨盘查。从他们身上,国民党军搜出党组织写给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介绍信。
国民党别动队软硬兼施要他们回去,他们没答应。关押的第三天下午,两人找到机会逃了出来,继续往西安方向行进,天黑后,借宿路边一户人家。第二天,天还未亮,他们听到外边有马车路过的声音,连忙起来跟随马车前行。一番攀谈后,马车夫被两人的爱国热情和抗日决心感动,让他们坐上装满麻袋的马车。不久,别动队的车辆追了上来,他俩急忙打开麻袋盖住全身。在马车夫的掩护下,邓大经、刘兆禄成功摆脱追捕,奔向延安。
1940年12月中旬,赵唯带着赵腾芳、陈汉书、王家治等多名共产党员,离别了战斗多年的家乡,徒步行至城口县。遇大雪封山,他们只得在川陕交界的城口县岚溪茶园暂住,一边开展抗日宣传,一边等待冰雪消融。第二年清明节刚过,他们扮作茶商和挑夫,迫不及待向陕南进发。
到达秦岭南麓柞水城郊石嘴子,已距西安不远,他们却被国民党军逮捕。国民党军想敲诈钱物,幸好赵唯等人事先了解到陕南安康专署有个姓杨的科长是云阳人,说出此人姓名,才把这事应付过去。1941年秋初,他们到达西安,找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万县国华中学学生谭云鹤、陶治民去延安相对比较顺利。1939 年6月18日,学校被国民党政府查封,二人分别转移到重庆和内江读书。10月,谭云鹤在沙坪坝遇到时任重庆沙磁中心区沙坪坝区委书记的黄蜀澄。黄蜀澄很快为谭云鹤、陶治民接上了组织关系。
由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重庆一片白色恐怖,谭云鹤、陶治民向黄蜀澄提出去延安。黄蜀澄说:“你们去延安,先要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报到,最好有一封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介绍信,这个由我来办。现在国民党反共,一路盘查很严,我托人帮你们弄到国民政府军政部的职员徽章,好打掩护。”黄蜀澄知道军政部在西安有个无线电台,还弄来一封假的介绍信,介绍他们去那里工作。
临别,谭云鹤、陶治民再三感谢,黄蜀澄说:“只要你们平安到达延安,就是我为党又办了一件实事。”
因担心国民党军警搜查,谭云鹤、陶治民把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介绍信缝进衣服里,一直到西安办事处才取出。那封假介绍信和军政部的职工徽章帮了他们不少忙。大多数时候,国民党军警看见他们佩戴的徽章就放行,没有盘问。
三峡地区的爱国青年,历尽千辛万苦奔赴延安后,进抗大,入陕北公学或鲁艺,接受革命洗礼。红岩英烈盛超群,当年从云阳辗转到延安,曾在抗大学习。他写过一首诗《静静的延河》,刊登在《万县日报》上,赞美延安对革命青年的哺育之情:
我爱/静静的延河/她无纹的心波/安慰着/培养着/大地的女儿们/走向/新中国的道路!
开县的陈月辉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陈仕仲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120 师358 旅当见习参谋,后任川东游击纵队参谋长。李光元自延安医专毕业后,参军入伍,参加过保卫延安的战斗。肖鸣、张联华、刘祥纶、伍力、郭芃、吴俊伟、蔡去非、李萍、李德英等,也在不同岗位上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