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葆
1938年6月,一队人马沿重庆嘉陵江北岸勘定1600亩地后,原本叫空树沱的口岸热闹起来。三个月后,炮兵技术研究处乔迁重庆新址志禧庆祝会在这里举行。会上,一名军人提出“空树”不如“忠恕”,于是,“忠恕沱”以及“忠恕工厂”被叫开了。
忠恕工厂即炮兵技术研究处兵工厂,原本设在湖南株洲,因日军全面侵华,该厂不得不西迁到此。忠恕工厂处在“两沟一脊”的地貌范围内,生产与小口径火炮有关的“弹尾翼”“引信”“火工装配”“翻砂”“迫炮”“靶场”等,其生产场所沿马家沟、老虎沟以及龙脊山分布。迁渝之初,工厂一方面紧张有序推进新场地的生产准备,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接纳从湖南转运过来的机器设备。
1939年4月,该厂主要厂房大部分建成,随即安装机器。但因国外进口机料多滞留越南、缅甸及我国昆明等地,运输迂缓,到渝机料不多,无法正式开工。为尽量利用机力、人力,该厂仍制造出一些兵工零件及TNT炸药包。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攻关,忠恕工厂生产的小口径火炮终于问世。
1941年1月,奉兵工署之命,炮兵技术处改名第十工厂,庄权任厂长,对外称忠恕林场,通讯地址为重庆一〇四号信箱。到1945年,第十工厂总计生产六〇迫击炮2775门、弹74.5万发,炸药包159.1万只,擦枪器具15.9万套。当时有军佐300多人,员工2000多名,设备700多台(套),分布于工厂“八所、三课、两库”的工坊里,工厂大门及其四周都有军人值守。
第十工厂后改称“第十兵工厂”,但人们习惯简称“忠恕厂”或“迫炮厂”“炮厂”。当年,该厂试射炮弹的情景,给国立艺专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有学生写道,离学校“不远有迫击炮厂,常用空弹试炮,靶场在校四周,在周围稻田和山坡就可捡到空心弹壳”“靶场跟画室不远,……炮弹从高空栽下,钻进黄土‘卟’‘卟’有声”“课堂、寝室,到处可见摆着的炮弹壳花瓶,也有炮弹笔筒。还有的人旋下弹头搁个小碟子当油灯,自造炮弹灯盏”“丰子恺先生画了弹壳插荷花,题曰《战争与和平》”。
1951年,第十兵工厂改名为第152厂,并将保密代码从104信箱改成65信箱,隶属重工业部兵工总局西南兵工局领导。1957年,改称国营江陵机器廠,而今统称长安集团一厂区。
当年忠恕沱“两沟一脊”地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人们并未遗忘。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