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前,我首漂长江

2022-06-05 14:34周洪京胡婷颜波
红岩春秋 2022年5期
关键词:橡皮艇科学考察探险队

周洪京 胡婷 颜波

周洪京,生于1963年,四川富顺人。1980年11月入伍,1984年任成都陆军学校军体教官,1987年调任重庆通信学院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教员。1986年参加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荣立二等功。

敢为人先

20世纪80年代,南极、北极、珠峰等相继被征服后,长江成为唯一未被人类全程漂流过的大河。美国报纸《今日美国》称漂流长江为“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世界掀起了一股“漂流长江”的热潮。

长江上游金沙江段,有数不尽的急流险滩、暗礁漩涡,自古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漂流中途,许多人都无功而返,其中包括美国著名激流探险家肯·沃伦。

1986年9月13日,肯·沃伦率领的中美联合长江漂流探险队,在四川巴塘宣布退出。队员保尔遗憾地说:“金沙江比我想象的厉害得多,它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任你鞭打,也驯服不了它。”

20世纪80年代是“白衣飘飘的年代”,更是“长风萧萧、长歌浩荡”的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心中都充满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梦想。因此,长江漂流和女排夺冠一样,成为振奋人心的大事。

为完成长江首漂,我国成立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并安排入选队员进行相关培训。

当时,我刚从军校毕业,担任队员们的体能教官。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队员们的激情与热血不断感染着我,我加入这支队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我告诉自己,身为军人和党员,为国争光,我一定要冲在前面。中国人的长江,应该先由中国人去征服。抱着这样的决心,我踏上了长漂之路。因预料到即将面临的艰难险阻,甚至可能会付出生命,临走时,我留下一封遗书。

母亲得知我要去漂流长江,发来一封电报。当时电报每字四分钱,她足足写了三篇。我清晰地记得,电报里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完成长江漂流”。它激励着我,成为我前行的精神动力。

长漂之路

如果说美国人的漂流是探险,那我们的漂流就是冒险。

美国漂流队会根据不同的水域特征更换装备,而我们却是一艘橡皮艇漂到底。加上对水流、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都不熟悉,漂流刚开始,我们在四川甘孜就遭遇了生死考验。

当时,橡皮艇被5米多高的卷皮浪掀翻,队员们只好死死抓着橡皮艇四周的缆绳,顺水漂流。在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浸泡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找准时机,奋力游上岸。在岸边,大家冻得全身发抖,连救生衣的活结都解不开,只能抱着被晒得滚烫的石头取暖。

抵达虎跳峡,此段更为险恶。这里跌水不断、险象环生,当地人称之为“阎王峡”“鬼门关”。

不少漂流者在这里失去了生命,其中包括我的战友孔志毅。

1986年7月24日,我们碰到卡冈大跌水,老孔是最先报名进密封船过滩的。临行前他说,过虎跳峡不要忘了我。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他的遗言。

后来,每当想起那次永别,我都心痛不已。为纪念老孔,我写了一篇《寄自“虎跳峡”的回忆》,刊登在《解放军报》上。

在漂流过程中,共有5名队员献出了宝贵生命。然而,什么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下定决心,要把这条奔腾怒吼的大江征服。

1986年11月25日,我们历时5个多月,終于抵达长江入海口横沙岛,完成了长江全程水上漂流。

这一年,中国主流新闻媒体评选的“国内十大新闻事件”中,长江漂流位列第三。

改变人生

如今,距离长江首漂已过去36年。回首往事,我可以自豪地说,这一生我没有虚度。

当年探险队日夜漂流,我们见证了长江的波澜壮阔。从唐古拉山的冰雪消融,到三峡天堑的两岸猿鸣,再到终点的百川入海,祖国的壮美河山尽收眼底。

每途经一个城市,成百上千的市民会自发来到江边,为我们呐喊助威。

我为自己是长江漂流的一员感到骄傲。为祖国增光、为军队增光,是我一生的荣耀。

“长漂精神”激励着我,它代表着一种开拓奋进、敢为人先、科学求实、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

我一直致力于发扬“长漂精神”,免费教授了1000多名学生。我常以自己参加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亲身经历,启迪他们如何做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如何树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闲暇时,我会去江边走走。听着江涛拍岸,燃情岁月历历在目。

假如能重新做一次选择,我仍然会义无反顾地踏上长漂征途。

编辑/王尧

猜你喜欢
橡皮艇科学考察探险队
横渡急流
跟踪导练(三)
太空探险队
第一次漂流
井冈山市大鲵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及其驯养保护工作探讨
广开渠道,加强科学课的实践活动
关于徐霞客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学考察的讨论
论徐霞客对西南地区的社会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