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 孙彦君 陈辉 王俊敏 薛贵民 冯卫生
摘 要 中药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中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连接起来的桥梁之一。以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和正能量,在专业课中引入课程思政。结合该课程中的生物碱章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方式,旨在使教学设计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 中药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生物碱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2-0092-0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one of the Bridges connecting the basic courses with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Taking the culture of TCM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ositive energy in it are explored, so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s introduced into specialized courses.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alkaloid chapter of the course, and studied the specific ways to introdu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finally made the teaching design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Key words 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eaching design; alkaloids
0 引言
全國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在2016年正式召开,三年后,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其中规定的内容来看,对所有课程而言,都必须和思政理论这一课程同向同行[1]。由此,以课程思政作为媒介,探究“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2]。作为中药学类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中药化学是一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化学方法研究中药防治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的学科。将该课程内部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合理挖掘并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3]。具备完善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引入思政元素的前提。结合该课程中的生物碱章节进行分析,研究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方式。
1 课程思政教学原则
中药化学课程基本安排在100学时以上,该课程主要涵盖各类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结构及其性质,并涉及相关结构鉴定、提取分离方法和药理活性等内容。学习该课程,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药文化,而且中药中的化学知识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备自然与人文双重特性[4]。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课程思政的求真性、一体、专业化、亲和性原则[5],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立场,厘清中药化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目标,以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理念实质为前提,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科学系统地讲解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增加师生的交流互动环节,推进课程思政进入课堂、进入教案、进入学生的心里,切实抓好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在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宗旨。
2 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育人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紧扣教学大纲知识体系,引入中药化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力求体现传承与创新,突出专业需求与特色。中药化学课程的思政目的应着眼于高校及中药学专业的相关人才培养,依据中药化学课程知识特点及属性拟制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2.1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碱的含义及其结构分类;
2)掌握典型生物碱的结构特点及生理活性;
3)掌握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
4)了解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2.2 技能(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并学习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结构情况,同时学习其化学特点,使学生熟悉常用中药(如苦参、麻黄、黄连、延胡索、罂粟、乌头等)所含生物碱类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类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含有生物碱类的中药如乌头炮制减毒存效的原理,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生物碱如长春碱、利血平、喜树碱等活性与毒副作用的讲解,让学生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问题,并能结合中药化学及药物化学的相关知识找到解决方法。
3)通过生物碱类化合物显色反应及碱性大小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设计方案鉴定未知中药粉末中是否含有生物碱类化合物,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提取分离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掌握如何设计从中药中提取分离生物碱类成分的方案,提高从常用中药中提取分离生物碱类成分的实际操作技能。
2.3 情感目标[6]
1)通过了解中医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树立民族自信心;
2)通过学习生物碱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关键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专业的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学习生物碱背后的故事,了解化学家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3 教学策略与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一般会引入课程思想观念,通过这一观念给学生讲述专业课。然而,他们使用的融合方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学生的兴趣普遍比较低,学习效率较差。这也就体现了转变方法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入该理念,同时对融合方法进行创新,采取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教研组的角度来看,应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三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即传授知识、实践、价值引领。探索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发挥课堂以及网络等载体的作用,并且使用辩论或者案例的具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同时进行辅助和指导,促进彼此的互动和沟通[7]。在使用案例教学方式或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等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也涉及各方面的思政元素,需要将其挖掘出来,同时结合各个著名的医药著作,参考著名医生的理论等,在课堂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思想、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精神、谨慎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时代责任感[9]。
4 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设计
针对中药化学这一课程设计思政而言,必须全方位了解学生的需求,把握学生的期望,找到最佳切入点,把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难点,及时发现不足之处,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的有机融合[10]。
4.1 生物碱概述
首先概述生物碱的具体含义:这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中含有氮,大部分是环状结构,且结构非常复杂,包括各种各样的氮原子,大部分具有碱性,和酸结合在一起之后会形成盐,生理活性非常突出。在介绍这一化合物过程中引入其发展史:在19世纪初期,23岁的德国药剂师Sertürner从罂粟中第一次分离出单体吗啡(morphine),然而,因为当时的提取分离技术还没有被广泛使用,结构鉴定技术的使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研究难度较大,直到英国化学家、“生物碱之父”Robinson分离并鉴定了罂粟碱、尼古丁、吗啡等几十种复杂生物碱的结构,并于1947年荣获诺贝尔奖。由此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钻研精神[11]。在介绍生物碱的生理活性时,引入莨菪碱——金庸武侠小说中曼陀罗、断肠草和鹤顶红的主要毒性成分之一。莨菪碱具有极大的毒性,而且经常出现在武侠小说中,所以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将这种物质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化学生的认知。
4.2 常见的生物碱
中药化学成分结构多且杂,其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是由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决定的,因此,学好中药化学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各类成分的结构特点。生物碱大多结构复杂,且具有显著而特殊的生物活性。在此,可引入大量的思政元素案例。
4.2.1 引导学生重视经典,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 《肘后备急方》是我国一部著名的中医典籍,于东晋时期撰写完成。屠呦呦教授受到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思想启发,发现了一种新的药,名为青蒿素,该药物可以用来治疗疟疾,因此在2015年得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生物碱这一章节中黄连素、麻黄碱等药物开发,同样是受到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关于黄连治痢、麻黄定喘等记载的启发[12]。将这些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医药的优势以及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以及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相关书籍和典故。
4.2.2 启发批判性思维,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生物碱药理活性相对较为突出,比如乌头以及附子,其作用较多,可用于降压、麻醉等。但同时,这类生物碱也具有很强的毒性。那么,怎样合理利用这些具有良好活性的有毒中药呢?对于中医药学而言,有一种非常关键的治疗技术,即中药炮制。教学中要给学生全面陈述该技术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使用这一技术后药物成分所发生的改變,把握其中的原理。乌头和附子经过水浸、加热等炮制后,毒性会变小,主要是由于其主要毒性成分乌头碱分解成乌头原碱,乌头原碱的毒性大幅度降低,而镇痛、消炎疗效不降。又如吗啡、海洛因等,在具有良好疗效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成瘾性。因此,针对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学习,应引导学生采用批判的思维方法,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看待事情,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13]。
4.2.3 开拓创新思维,培养科研精神 提到生物碱,就必须给大家介绍中国植物化学和现代药物研究的开拓者——赵承嘏先生。先生生于1885年,一生中经历了中国最为艰难的时刻。他毕生致力于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运用近代化学技术对我国传统中草药进行探索,通过改变经典乙醇浸泡法,独创碱磨苯浸法分离提取中药成分,如常山、防己、麻黄、延胡索、钩吻、阔羊花、贝母、公膝等。他从这些中草药中发现了许多前人从未发现的新生物碱,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许多优秀论文。上述成果都诞生于我国历史上的解放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研究条件不尽如人意,但即便如此,先生还是坚持不懈进行研究和探索。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和道德。而且通过先生治学严谨,研究工作不经反复验证从不轻易发表论文的事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14-15]。
4.2.4 加强禁毒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人们所熟知的具有成瘾性作用的化合物,大多属于生物碱类,如吗啡。吗啡是大众最为熟知的一个生物碱类化合物,是中药罂粟中的重要成分,而罂粟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吗啡具有呼吸抑制、镇咳等药理作用,拥有无与伦比的镇痛和镇静作用,现在临床上用作癌症晚期病人的镇痛药品。讲授吗啡的结构必然要联系它的合成衍生物——海洛因,即伪麻黄碱为中药麻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可作为原料用来合成新型毒品如摇头丸。从这些生物碱的结构讲到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害,告诫青年学子“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切勿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从事非法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中药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课程组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中药化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需紧扣专业,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可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专业课教师应努力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巧妙地植入教学中,避免生硬地、牵强附会地与专业知识点结合,力争做到自然呈现、“润物细无声”地探索专业课的课程思政;
3)完善思政案例库等课程资源建设,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素材多样的思政案例库,可以帮助课程思政的展开;
4)课堂上导入的思政元素,由于学时有限,思政案例难以做到详尽地呈现,课程思政未必能够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拓展和反馈,巩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16];
5)专业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对于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6)教材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团结整个行业,开发含有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教材;
7)课程思政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过程性、动态性和发展性,所以不能单独参照一次期末理论考试或者平时几次测验而确定学生成绩,应该构建一个全面的教学评价系统[17]。
6 结束语
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以专业课教学为突破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立德树人目标[18]。将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完善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目前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以中药化学内容为依托,注重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社会塑造可靠的中医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璐佳,曹俊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融入思政课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170-171.
[2] 李姗姗,贡济宇.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1):2741-2743.
[3] 吴强,彭蔓蔓.计算机组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9(11):11-15.
[4] 杨曦亮,胡霞敏,张永忠,等.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1):59-61.
[5] 曹香玲.《民航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J].办公自动化,2021,26(10):43-44.
[6] 段戴平,曾会应.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研究:以生物碱为例[J].大学化学,2021,36(3):169-175.
[7] 陈建真,何昱,黄真,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中药化学教学方法探索[J].中医教育,2020,39(1):48-50.
[8] 袁颖,朱国福,杨柏灿,等.立足文化内涵实施课程育人:中药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8,37(4):27-30.
[9] 杨丰榕,薛培凤,高建萍,等.中药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探索[J].北方药学,2020,17(8):186-187.
[10] 邹忠杰,郭丽冰,李光喜,等.《中药化学》课程思政教育设计与实践[J].中药与临床,2020,11(3):50-52.
[11] 付炎,王于方,李力更,等.天然药物化学史话:天然产物研究与诺贝尔奖[J].中草药,2016,47(21):3749-3765.
[12] 廖广凤,李兵,韦建华,等.基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理念的《中药化学》课程思政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10):181,186.
[13] 魏娜,王勇,高炳淼,等.中药化学整体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7(6):74-75.
[14] 陈辉,孙彦君,李孟,等.思政元素融入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实践研究:以《中药化学》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9):94-96.
[15] 徐晓萍,石岩森,厉骏,等.中国植物化学和现代药物研究的开拓者:赵承嘏先生[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6,46(2):238-248.
[16] 谭艳斌,胡乐天.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合思政的教学设计实践与反思:以“保险学”课程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15):99-101.
[17] 蒋丽霞.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会展政策法规”教学设计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3):137-139.
[18] 杜鸿志,刘义梅,张秀桥,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药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7):1736-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