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楠 方丹东 杭欢欢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 护理部 47000
垂体瘤是发生在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肿瘤,肿瘤可压迫垂体周围的组织以及影响垂体的功能,可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学习,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但有研究显示约有75%的经鼻蝶入路手术患者嗅觉功能严重减退[1],因经鼻蝶入路手术需使用内镜,可引起鼻黏膜损伤、水肿,导致鼻腔功能下降,降低嗅觉功能和睡眠质量,因此在术后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嗅觉功能。临床多在患者术后予以心理干预、并发症预防、用药指导等常规干预,未给予嗅觉功能的针对性训练,患者的嗅觉功能仍然较差[2]。嗅觉训练是让患者定期、重复试闻不同香型的溴素,以刺激嗅觉的恢复[3],在早期进行嗅觉训练,可能会有助于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的嗅觉功能恢复。故本文将探讨早期嗅觉训练对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嗅觉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我科2018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03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27例,年龄48~62岁,平均年龄(56.60±3.63)岁;垂体瘤直径2.0~3.5cm,平均直径(2.96±0.31)cm。观察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49~64岁,平均年龄(55.42±4.02)岁;垂体瘤直径2.0~3.5cm,平均直径(2.78±0.42)cm。两组性别、年龄、垂体瘤直径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确诊为垂体瘤[4],行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2)术前认知能力正常;(3)无哮喘、呼吸道感染。排除标准:(1)术前有嗅觉功能障碍;(2)对溴素过敏;(3)鼻窦炎、鼻息肉等鼻部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干预,常规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用药指导、康复训练指导以及并发症预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嗅觉训练。术后7d拔出鼻腔填塞物,在通风的房间中运用玫瑰、柠檬、丁香、薄荷4种味道的溴素进行嗅觉训练,每种溴素闻10s/次,闻2种溴素间隔时间为10s,训练5min/次,每日在早餐前及睡前各训练1次。出院后在家也遵循上述方法和频次进行训练。氨溴索需避光密封保存。通过电话或微信随访患者的训练情况,2次/周。并及时为患者更换新的溴素。术后均接受3个月的干预。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嗅觉功能、鼻腔功能、睡眠质量。(1)嗅觉功能:于术后1周、3个月,使用TT嗅觉计[5]检测,记录嗅觉察觉阈值(DT)、嗅觉识别阈值(RT)、溴素浓度,包括8个等级:-2(浓度最低)、-1、0、1、2、3、4、5(浓度最高),受试者的浓度越高表示嗅觉功能越差;应用嗅觉心理物理(Sniffin’Sticks)检测法[6]评价嗅觉功能,总分0~48分,评分越高表示嗅觉功能越好;应用嗅觉-12项(SS-12)试验[7]检测患者的嗅觉,辨别12个测试棒的气味,正确记1分,错误记0分,得分越高表示嗅觉功能越好。(2)鼻腔功能:于术前、术后3个月应用鼻腔功能测量表(ASK)[8]评估患者的鼻腔功能,量表包括嗅觉、味觉、流鼻血、呼吸时的哮鸣音等12项内容,总得分0~6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鼻腔功能越差。(3)睡眠质量:于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24h动态脑电图观察患者的睡眠结构,记录患者的夜间睡眠时间、觉醒频次。
2.1 两组嗅觉功能对比 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DT、RT低于对照组,Sniffin’Sticks检测法总得分、SS-12试验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嗅觉功能对比
2.2 两组鼻腔功能对比 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ASK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鼻腔功能对比分)
2.3 两组睡眠质量对比 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夜间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觉醒频次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睡眠质量对比
经鼻蝶切除垂体瘤是临床上治疗垂体瘤最常见方法,但因手术入路方式,可损伤鼻黏膜、嗅黏膜,导致患者的嗅觉功能障碍,严重可进一步导致患者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下降,影响生活质量,故在术后采取干预措施很有必要。而临床多在术后予以常规干预措施,未针对患者的嗅觉实施相关干预措施,患者的嗅觉功能较差[9]。嗅觉训练是让患者主动吸嗅各种类型的香味,其常应用在上呼吸道感染、创伤后的嗅觉障碍中[10],在术后7d拔除鼻塞填充物后即进行嗅觉训练,可能会有助于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的嗅觉功能恢复。
DT是患者刚好能感觉到某气味分子的最低浓度,但不可判断出气味名称;RT指患者能确切感觉到某气味分子的最低浓度,并能判断出具体的气味。本文中,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DT、RT低于对照组,Sniffin’Sticks检测法总得分、SS-12试验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嗅觉训练可改善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的嗅觉功能。患者在术后取出鼻塞填充物后即进行气味训练,重复的气味可提高患者嗅觉上皮的敏感性,刺激嗅上皮水平基底细胞分化为球形基底细胞,并分化成正常的嗅上皮细胞,逐渐恢复损伤的嗅黏膜。并激活三叉神经,而三叉神经可参与嗅觉信号的处理的传导[11],长期重复训练可提高对气味的识别能力和辨别能力,改善嗅觉功能。
本文中,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ASK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夜间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觉醒频次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嗅觉训练有助于改善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的鼻腔功能和睡眠质量。鼻腔功能障碍表现为嗅味觉功能障碍,且手术导致的鼻黏膜肿胀可引起患者呼吸不畅、流涕、头痛,增加患者夜间觉醒频次,影响睡眠质量。在早期进行嗅觉训练,溴素的气味分子可刺激鼻黏膜,将嗅细胞传递信号至初级嗅觉皮层,诱发神经元突触联系,进而重塑受损的嗅觉传导通路,促进嗅觉功能恢复[12];且气味刺激可改善三叉神经的应激紊乱,激活神经元的嗅觉中枢神经元的活动,有助于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可使得脑血流量和血氧含量增加,加快鼻黏膜的肿胀消退[13],进而改善鼻腔功能,并减少鼻腔的不适症状对睡眠时呼吸的影响,改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嗅觉训练有助于改善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的鼻腔功能,进而提高嗅觉功能,改善睡眠质量。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因嗅觉功能障碍还会降低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而本研究未观察嗅觉训练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且纳入观察的样本量偏少,研究结果可能会出现一定偏倚。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增加样本量,并补充生活质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