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2022-06-04 09:33:00颜小明
保健文汇 2022年3期
关键词:胃炎脾胃症状

文/颜小明

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即CAG,该疾病具体是指患者由于各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于胃黏膜上皮所引起的胃黏膜固有腺体局部性、广泛性减少或(和)萎缩,患者可不伴随或伴随肠腺化生或(和)幽门腺化生。近年来我国临床CAG 的发病率正明显提升,已被众多学者认为癌前状态。此类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无明显的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呈现出腹痛、反酸、上腹不适、恶心、饱胀、胃灼烧、呕吐以及嗳气等症状,症状亦反复发作,且较难治愈。众多研究指出,现阶段临床治疗CAG并无明显的特效药物,但应用中医药治疗该疾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用药安全性相对较高。基于此,下文从中医药治疗CAG 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探讨。

1 CAG 治疗现状研究

现阶段临床治疗CAG 常首选西药治疗,但该项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无法使患者病情彻底痊愈,患者治疗后病情易复发。若患者为阳性HP,需给予HP 根除治疗,利用动力药物、消化酶制剂等,同时为存在明显精神因素的CAG 患者适当应用抗抑郁、焦虑药物。研究指出,CAG 患者仅采取单纯西药治疗,最高治疗效果可达80%,较难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具备持续性治疗空间。

2 CAG 中医治疗优势研究

中医治疗CAG 常采取辨证论治方案。中医理论将该疾病划分为多种阶段,通过结合病理学检验与内镜检查结果,在患者不同阶段给予对症治疗,更能够展现中医治疗的个性化优势。CAG患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肠上皮化生以及上皮内瘤变,此类患者发展为胃癌的概率较高,通过治疗时增加白花蛇舌草等中药,可对患者机体内的肿瘤细胞产生有效抑制,不仅在控制其单核细胞型、慢性粒细胞型肿瘤细胞方面效果显著,而且可有效调整其病理状态;若患者合并胃炎异型增生,可给予其丹参、三七等药物治疗。中医治疗CAG,可从患者病源入手,并联合饮食强化管理,情志不佳调节等方案,实现标本兼治,从而为患者疾病恶化提供预防性方案,使其病情得到根治。在治疗期间,通过为患者搭配不同方剂,方剂中的药物可实现优势补充之效,更有利于将其体质改善,从而有效拦截胃癌病变的发生概率。此外,中医药用药相对天然、安全,不会对患者机体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当患者临床症状未明显体现,发病时间较长时,通过中药治疗更有利于随症配伍、对症施药。

3 CAG 中医论治研究

3.1 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中医治疗以辨证分型为重要原则,即基于临床与医者个人的经验,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对其病情进行辨证分型,针对性用药,以确保有效抑制、治疗疾病,提升整体治疗效率和效果。中医理论将CAG 归纳为“痞满、腹痛、嘈杂、反酸”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病因主要包含劳逸、饮食、外感、体虚以及情志等要素。由于病变脏腑在胃,与脾、肝具有密切关联,而胆附于肝,同主疏泄,联络三焦。有研究分析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指出CAG 证候多可分为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寒型、肝郁脾虚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亏虚型、瘀阻胃络型以及气阴两虚型。另有研究者指出,马骏教授宏观辨证CAG 为饮食积滞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以及痰瘀互结证,在治疗时应本着权衡、升降、润燥、寒热以及通补的治疗原则,重点为患者调和致中。脾胃虚弱证以及脾胃虚寒证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CAG 证型,次之为肝胃不和证以及胃阴不足证,再次为肝胃郁热证,临床近年来为上述证候患者治疗时,主张虚实夹杂以及寒热错杂为该症患者主要病因,因此在治疗方面应重点为患者健脾、化瘀、理气、益气、解毒、通络等。

3.2 中医专方专治研究

中医在治疗脾胃气虚型CAG 患者时,常采取枳术汤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该药方来自《症因脉治·卷三》,具有较强的消积、健脾之功效,尤其适用于饮食难消者以及脾虚心腹时胀者。枳术汤药方基本组成包括七味中草药,即人参、白术、广皮、熟砂仁、枳实、白茯苓以及甘草,方中广皮可为患者和中、理气;枳实可为患者消除痞满;茯苓、甘草、白术、人参可共奏健脾、补气之功效。有研究者联合应用针灸以及枳术汤治疗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2.31%,且其指出,该方主要在饮癖气分,水饮不下,心下坚硬如杯等,对中气不足以及胃中虚冷的食欲不振以及胃脘痞闷患者十分适用。润燥汤方——沙参麦冬汤,最早源自《温病条辨·卷一》,该方具有较好的清肺、养胃、甘寒、生津之功效,十分适用于肺胃阴津不足者以及燥伤肺胃者,此类患者常以口渴、咽干、干咳或是少痰为主要临床表现。沙参麦冬汤亦由七味中草药组成,包含玉竹、沙参、麦冬、花粉、冬桑叶、生甘草以及生扁豆,其中麦冬、沙参具有较好的清肺、养胃之功效,在临床较为常用;而方中天花粉、玉竹可为患者生津、解腻;生甘草、生扁豆可为患者和胃、益气、甘缓、培中;甘草与桑叶合用,亦可起到良好的生津、止渴、宣燥热之效。有研究者为CAG 患者应用沙参麦冬汤合丹参饮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5%,并指出该药方具有活血行气不伤正以及补虚不留瘀的特点,且益气、行气、活血、养阴、清肺、化瘀、和胃、养胃之效较为理想。

3.3 基本方加减研究

临床治疗肝胃不和证可采取当归芍药散加减方,该方是一种理血剂,最早源自《金匮要略·卷下》,具有为患者调肝、养血、利湿、健脾之功效,尤其适用于肝脾两虚型CAG 患者。该类患者常以腹中拘急、绵绵作痛以及心悸、头晕等为主要症状表现。当归芍药散加减方由六味中草药组成,包括茯苓、当归、泽泻、白术、川芎以及芍药,若患者存在气郁胁胀症状,可增加枳实、柴胡,以为其理气、疏肝;若患者合并气郁、不思饮食症状,则可增加麦芽、香附,以为其行气、消食;对于气郁内热者,可增加栀子为其清热;对于血虚者,可增加熟地以及阿胶等,为其养血、补血。有研究指出,该药方治疗CAG 癌前病变总有效率可达91.7%,在改善患者肠化生以及胃黏膜萎缩方面效果较佳,更有利于使患者转异型增生逆转,可起到为其化瘀、健脾、补精血、降虚火之效。脾胃湿热证、湿热并重患者可使用王氏连朴饮加减治疗,该药方源自《霍乱论·卷下》,主治邪在气分,尤其适用于郁阻中焦、湿热并重者。王氏连朴饮加减方主要由七味中草药组成,包括川连姜汁炒、香豉炒、焦栀、制半夏、厚朴、芦根以及石菖蒲,方中石菖蒲、半夏以及厚朴可为患者开泄气机、化浊、燥湿;香豉可为患者去烦、解郁、透邪外出;芦根可为患者清热、生津。有学者为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患者应用该药方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以及100%,证实了该药方十分适用于腹满、痞证等疾病,且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3.4 中成药研究

温胃舒胶囊(颗粒)为临床治疗的CAG 常用中成药。该药主要由山楂、肉苁蓉、白术、党参以及黄芪等组成,具有较好的养胃、温胃、止痛、行气、固本、助阳、扶正以及暖中之功效,十分适用于慢性胃炎以及CAG 患者,可显著改善该类病患畏寒、胀气、胃脘凉痛、嗳气等症状。有学者指出,该药有利于修复患者受损的胃黏膜,联合铝碳酸镁片治疗时,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6.08%,在改善患者纳呆、少食、痞闷、胀满以及嘈杂吞酸症状时疗效显著。三九胃泰颗粒由九里香、木香、三桠苦、生地以及白芍组成,具有为患者消炎、健胃、理气、止痛之功效,十分适用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以及浅表性胃炎患者。有学者发现,该药治疗痞胀、胃痞以及胃脘痛等病症可取得良好效果,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3.98%,且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效果明显,有利于改善患者机体微循环,使其胃肠功能得到双向调节,并对其黏膜的生长与修复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增加人体免疫力。

4 小结

CAG 应用中医药治疗优势显著。该治疗方法不仅注重辨证分型,辨证施治,亦主张从整体上调整患者的脏腑功能以及体内气机,从而使其在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的同时,逆转或抑制其病情持续发展为癌症,阻止异型增生及肠化生效果显著,且可将其有效治愈。诚然,西医治疗CAG 已具有一定效果,且有中医药无法替代的方法与手段,因此临床应注意中西医结合治疗,参考患者的实际病情与症状表现,为其实施个性化、针对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深度改善并调节其病情,将其复发率、死亡率以及胃癌发病率降低。

猜你喜欢
胃炎脾胃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39:40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健康护理(2022年5期)2022-05-26 16:27:58
好脾胃 养出来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 15:48:21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6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5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