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晶晶
颅内血肿(Intracranial hematomas)多由外伤或血压较高所致脑内或脑组织与颅骨之间的血管破裂,血液集聚于脑内或者脑与颅骨间,常对脑组织产生压迫,是颅脑损伤常见且严重的继发性病变。颅内血肿有着高致死、高致残率等特点,目前主要采用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的优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但术后易出现再出血、脑疝及颅内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有学者指出,围术期予以临床护理路径等现代化护理措施,可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康复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究对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间我院收治的79 例行颅内血肿清创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0 例)和研究组(n=39 例)。研究均经家属同意且配合。纳入标准:①符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临床特征;②接受手术治疗;③未患有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④未合并其他严重性系统疾病。对照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42~67 岁、平均(52.4±5.8)岁,病程为7~68h、平均38.5h±0.3h,发病类型为脑内血肿6 例、硬脑膜外血肿16 例、硬脑膜下血肿18 例;研究组:男20 例、女19例,年龄45~68 岁、平均(53.3±6.1)岁,病程为8~69h、平均38.4h±0.4h,发病类型为脑内血肿7 例、硬脑膜外血肿15 例、硬脑膜下血肿17 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微创颅内血肿清创术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宣教,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各项体征,术后引流管护理,用药及饮食指导,安全宣教等。
研究组患者则依据临床护理路径展开护理干预,过程如下:(1)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由脑外科医师、护士长、科主任及责任护士等成员组成,成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咨询上级医院及同行,结合科室实际,开展综合循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颅内血肿清创术的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前,由专业医师对路径表的制订给予审查,合格后,由组内人员按照路径表内的项目实施,并协助患者完成以后的任务,同时指派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实施给予评价与监督,一旦出现问题则立即纠正。(2)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法:①术前护理患者收入ICU病房,患者置于气垫床上,透气软垫垫于受压部位,由专人专护,密切检测患者病情和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变换体位,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对症处理,并保持病房洁净,温湿度适宜。②手术当天主动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过程、注意事项,介绍手术的优点及效果,并通过讲解疾病具体的治疗方案及成功案例鼓励患者以降低患者术前恐惧。③术后护理术后3 天内:注意固定引流管,保证引流顺畅,观察引流液的流量与颜色,以引流液性质、部位明确引流袋高度;变换体位时将引流管暂时夹闭,避免引流液、气体倒流所致的颅内感染。术后4~7 天:注意患者口腔清洁度和协助进行口腔护理,协助患者翻身、排痰、变换体位,对于留置导尿管者则需定期消毒、擦洗尿道口,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和尽早拔除尿管。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并进行安慰开导,严格限制探视,以免患者情绪激动引起再出血。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和配合康复训练,重新面对社会。(3)康复训练协助和指导患者进行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防止出现压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指导其进行适量运动,逐渐由初始的被动活动过度至主动活动,随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循序渐进地调整患者的活动量;下床活动前先按摩下肢肌肉,放松肌肉后嘱患者在拐杖等的辅助下活动;步态训练过程中,嘱患者尽量抬高足尖,跨步尽量大,着地时先足跟再足尖,若训练过程中患者出现步僵情况应立即停止,协助站直身体。(4)出院指导。出院时发放居家康复手册,嘱其定期复查,并定期随访和评估是否需入院治疗。
(1) 分别利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用Barthel 指数评定两组患者的昏迷程度、生活质量,其中GCS 评分和Barthel 评分越高则昏迷程度越低、生活质量越好。(2)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压疮、坠积性肺炎和再次出血等。
干预前(入院时),两组G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出院时)两组GCS 评分均有降低(均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GCS 评分比较(±s)
出院时,研究组Barthel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出院时GQLI/74 评分、住院时间比较(±s)
出院时对两组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发现,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相对于传统开放性手术而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虽有着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但脑部手术作为较为大应激源对患者影响依旧很大。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主要被动遵医嘱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主动服务意识稍差,预期效果仍有一定缺憾。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GCS 评分、Barthel 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与文献研究结果一致,提示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提高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并发症,且有助于降低住院成本。究其原因,临床路径护理小组的建立,强化了小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并细化了工作内容,也对护理小组成员的工作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临床护理路径的开展,对患者入院、术前乃至出院后等各项护理环节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人性化干预,在保障护理质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患者的主动康复意识,从而起到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可有助于降低微创颅内血肿清创术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