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大鹏
思想品德作为国家课程,可以为立德树人的努力提供一个宏观架构,而要想让立德树人真正落地,则还需要开发校本课程。在仁爱文化特色创建的过程中,应强调通过课程的作用来追求面向学生的立德树人。这样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理解仁爱文化特色,延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精神脉络,同时又显著地突出校本特征。在追求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以课程为抓手,建设了以“仁爱文化”为主题的课程基地,在课程基地里兴建了一场、一廊、一堂、一馆、一柱,这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德育体验空间,促成了立德树人旨归意义的达成。
从知识关系的角度来看,思想品德与立德树人的关系是最为接近的;从小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来看,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是可行的。思想品德作为国家课程,可以为立德树人的提供一个宏观架构,而要想让立德树人真正落地,还需要在校本课程的视野下,把思想品德的课程内容与学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更贴近所教学生的成长需要。笔者所在的学校,所坚持与追求的是仁爱文化,在仁爱文化特色创建的过程中,强调通过课程的作用来追求面向学生的立德树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旨归的仁爱文化特色创建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也就显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将仁爱思想融入我国现阶段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
一、立德树人视角下的仁爱文化特色理解
立德树人是一个宏观视角,仁爱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又可以与学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理解仁爱文化特色,极具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精神脉络,同时又具有显著的校本特征。对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在追求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以课程为抓手,建设了以“仁爱文化”為主题的课程基地,凸显了现代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理念,要求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成为推进德育的主体,而这也就切实优化了学生的精神财富与思想主旨。在这其中,仁爱理念一直都可以发挥着重要作用。“仁”与“德”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追求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立德的过程,建立课程基地,使立德树人有了一个有效的载体,这对小学生而言非常必要,因为对小学生来说,立德树人都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只有当学生能经历一个可感知的德育过程时,立德树人才能实现,很显然,笔者所在学校所创建的仁爱文化课程基地,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感知。
二、立德树人引导下的仁爱文化特色创建
有研究表明,在创建校本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地域文化,这是因为地域文化与学生具有很强的亲缘性,地域文化中的德育因子也最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笔者所在的地区有着较为浓郁的仁爱文化氛围,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特别注意挖掘地域仁爱文化。具体研究的时候就是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搜集与甄别,以仁爱文化为基础,让立德树人更有效;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耳濡目染,不断落实、强化仁爱文化,以让立德树人更具体;还应通过学校的教学情况,不断更新组织活动,以便顺利迅速地推进走近地域文化,让立德树人更具特色成效,使文化素养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扎根、发芽,以至开花结果……事实证明,通过这些努力,可以让学生都能成为仁爱之人。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中,有“我们班很棒”这一教学内容,其中有一个小小的环节,是“我们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就是让学生去直接寻找班级的问题与不足,这在客观上容易放大班级的问题,起不到应有的德育效果,还会引发学生对整个班集体的厌恶情绪,对整个班集体的核心力以及凝聚力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班集体以及学生的良好和谐发展。在仁爱文化特色创建的过程中,笔者针对这一不足,对本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其中一个核心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仁爱文化广场上,观察一场、一廊、一堂、一馆、一柱,思考教师曾经给他们讲过的内涵。通过这样一种体验,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分放开自己的心灵,去努力感受学习生活中的美妙与快乐,体会生命中的情绪与美好,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完美演绎与环境变化之间的不断契合,会感觉到一种完美。这个时候教师再告诉学生:这个广场从设计到建成,经历了如何、怎样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什么确保广场的顺利建成,从而引导出下文——同样一个文化,以什么形式来体现,都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当今天同学们看到完美的时候,应该知道他曾经经历了一个凤凰涅槃般的不完美向完美的蜕变。
当学生有了思考后,教师再话锋一转:我们来观察自己的班级,相信每个同学都和老师一样,希望自己的班级是完美的。然而古人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总难免有不完美的一面。但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完美的目标,所以我们总希望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问题,然后再去改变……现在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自己的班级,去看看它有哪些问题与不足……
三、立德树人与仁爱文化特色创建互相促进
上面这个案例,只是课题研究中诸多案例之一,但是这个案例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提醒着每一个参与研究的人,都要将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然后要本着仁爱的思想,对这些学习主体施加积极的教育,让他们在领悟学科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有利于自己德育生长的道理。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止一次感受到小学生的德育生长其实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体现在当学生能建立一个合理的体验过程时,那么所形成的道德认知,一定是积极的、向上的。这也就意味着当小学教育追求立德树人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的体验空间,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使学生在不断的试错中,发展中不断努力、向前,寻找真相,同时也映照了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去实事求是的探索、发现,才能不断成长。很显然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彰显着仁爱文化特色的空间,就能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助力。
总体而言,对立德树人目标的追求,需要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脚踏实地,要抓住有效的抓手,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空间,才能不断促使学生持续发展,使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被教育才能融为一体。仁爱文化特色的创建,本质上属于校园文化建设,而校园文化建设和核心素养培养正是立德树人的两大重要元素,这两个元素之间能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只要抓住这两个重要元素,那么仁爱文化特色创建的过程,就能催生立德树人目标之花绽放,构建理想的德育生态。
四、利用立德树人与仁爱文化思想完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措施
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仁爱文化思想融入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找准方法,丰富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在学习教本课程过程中,不断实现以及落实德树人教育理念和仁爱文化思想,努力提高学生个人的思想和素质。
(一)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占据第一位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才能让学生产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学习的渴望,从而才能不断催生出对思想品德知识有着更好的理解。而生活化教学就是通过利用学生的心理状态这一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思想品德知识的不断渗透,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想要学、主动求学,从学生对思想品德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点上逐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以及仁爱文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教师一定要有平等的心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捕捉学生的思想,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把知识融入课堂中,使学生容易进入自己所引导的方向,从而让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在生活中有所展现。
例如,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有一节是对自然环保为主题的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时,可以先带领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或是以出行的方式,或是以标本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然的美,并且通过引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或者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让学生进行生活上的思考,并从生命的角度,延长人类与环境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命、万物、世界的反思,讓学生自行思考问题、感悟问题,确保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帮助学生树立起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从环保、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角度去引领学生产生对未来世界的畅想,激发学生落实注重环保这一发展理念。直观面对问题的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从教育的角度实现了课程的延伸与生命意义上的发展和可持续。
(二)把知识内容生活化
由于思想品德科目的内容大多数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编写者也会根据各地的风俗加入属于地方特色的内容,因此教师一定要将知识内容转换成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熟悉的风土人情,物产特色等去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不断具体化,而不是抽象地讲述知识,毕竟对学生来说,具体的生活体验远远要比抽象的思考和书面化的表达更能深入人心,因此教师一定要利用这一点,把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生活具象化,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从意识上得到吸引,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与学生的交流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提起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对思想品德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应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也要和学生一起投入到活动中,一起去学习、讨论和交流,并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和案例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思想道德的知识,并利用知识来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同时教师还需要做到以身作则,树立起仁爱的理念,利用自身的行为来给学生做好榜样,确保学生能受到教师的影响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例如,对“积极解决困难”进行实践活动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作为例子,将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的压力、心态以及解决方法与学生交流,并且引起学生共鸣。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当前的困难,并且利用集体的力量来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同时尽力帮助学生走出困难,从中让学生知道积极面对困难的优势,从而让学生养成积极面对困难的习惯,这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四)开展辩论活动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对协助学生解决矛盾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相关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明辨是非的思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思想道德矛盾以及问题来展开辩论活动,像是因为协助弱势同学而和别人产生语言和肢体冲突等,让学生以此为主题来进行辩论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而最后教师也要做出一个合理的解答:帮助弱势同学是非常良好的道德行为,但因为帮助弱势同学而和别人产生语言甚至肢体冲突是错误的。然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如让教师解决或者让警察叔叔等成年人解决,等等,让学生学会在面对问题时要冷静,要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这样的辩论活动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仁爱之心。
(五)带领学生展开实践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思想养成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仁爱之心以及生活习惯。例如,在开展尊老爱幼为主题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展开慰问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帮助老人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养成爱老敬老的高尚品质。而在热爱劳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展开校园清洁活动,或者在班级建立绿化角,让学生分组去种植盆栽,在种植过程中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合作、热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六)促进家校联合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立德树人和仁爱教育的展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让家长也能产生立德树人的思想以及仁爱教育的理念,让仁爱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才能更全面地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