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美学课程思政建设

2022-06-03 04:04张绍时
长沙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美育美学

张绍时

(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高等教育中,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通识课教学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到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本质、审美规律、审美特质、美感、美的创造等内容的课程,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素养的作用。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美学课程思政建设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促进当今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如何在美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尚未引起学界关注。鉴于此,本文尝试对美学课程思政的意义、优势条件和有效路径进行探讨。

一 美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2019 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作为美育之根基的美学课程,在新时代必须肩负起课程思政的重任,其思政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美学课程目标契合思政要求,加强美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美学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分析自然之美、文艺之美和社会生活之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素养,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奠定基础。美学实施课程思政既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又可在审美教育中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思政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其次,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加强美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美学课程主要包括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史和审美教育(美育)三部分内容。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古人一直把美育看作德育的辅助,如中国的孔子讲“成于乐”,西方的康德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到了近代,蔡元培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将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五者视为“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2]5。美育的重要意义在于价值引领,其所具有的审美性、情感性等特征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有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最后,加强美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王国维最早将“美学”与“美育”两个词引入中国。他认为美育有助于成就“完全之人物”,“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3]57。199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192大学是学生人格走向成熟、逐渐定型的关键阶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加强美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 美学课程思政的优势条件

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尤其与认识论、伦理学密切相关,集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美学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学生在领悟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思政教育的滋养,其课程思政有着天然优势。

首先,美学的人文性质与思政教育契合度高。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价值引领功能。美学重在启迪人的精神,审美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学包含了对人生价值的反思,是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学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具有隐性思政教育的功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其次,美学课程本身孕育了思政元素,便于与思政教育结合。美学课程通过具象之美代替抽象的理论概念,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教育。如社会美、人物美等与学生价值观念密切相关,“美是道德的象征”等命题可以激励学生向善。美学本身孕育的思政元素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最后,美学课程的实践特点决定了它易于实现思政教育。美学具有实践性,其与各门学科相融合可以产生许多分支学科,如伦理美学、劳动美学、旅游美学、广告美学、音乐美学等。美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联。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审美意味,美学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课程,培养学生品德之美、智慧之美、健康之美、鉴赏之美及劳动之美。美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通识课,覆盖专业广泛,受众学生较多。因此,美学课程思政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

三 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讨

美学教学除了传授美学原理、美学史等内容外,还要充分发挥课程中的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美学课程教学全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提高教师思政意识

教师要意识到美学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美学知识,更是价值观念的培养,要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自觉地把美学知识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发掘美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思政相结合,促使美学课程思政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格,发挥以美导善、以美促德的实际效用,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教师还要做到身正为范,加强自身审美修养和道德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

(二)明确美学课程思政目标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学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优势,深刻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并围绕课程思政所要求的塑造价值、培养能力、传授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凝练美学课程思政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构建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认知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了解中国美学史、中国传统文化,并在课程实践中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认识到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性。能力目标是在设计审美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情感目标是通过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充分挖掘美学课程思政元素

美学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美学的教材也有很多。以尤西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年版)为例,其每一章节几乎都可以与思政教育完美融合(见表1)。教师对美学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时应该注重整体性和关联性,在“量”上要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在“质”上要以经典性和趣味性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使美学课程切实做到知识与价值并重。如关于自然美,在《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松柏就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都说明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与自然山水的一种契合。通过对自然美的讲授,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以美移情、以美求效的作用,将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相结合。

表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课程思政元素举要

(四)更新美学课程教学内容

教师要紧扣课程思政模式,及时更新美学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美学基本知识,又要将美学知识层面的讲授升华到意义层面的解析,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更新。一是通过对美与真关系的探讨引导学生求“真”。济慈说:“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艺术的真实不由生命的表象决定,而是关乎生命的真切体验。二是通过对美与善关系的探讨引导学生向“善”。荀子认为“美善相乐”。美的文艺作品必须在给人审美愉悦的同时还能给人以教益,人的求善的活动也是遵循美之规律的活动。美和善相互渗透,这也是人类求美、求善双重活动互补的体现。三是在美学课程思政中突出美育的作用。美学是美育的理论基础,美育是美学的具体实践。美育意识和美育实践古已有之。柏拉图认为美学可以“浸润心灵”,使人变得高尚和优美,因此其应成为必修课。中国早在西周就有周公“制礼作乐”之说。乐是表现礼的艺术形式,乐教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课。四是在美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人格美。教师可以通过更新审美教育理念、完善审美教育体系、强化审美体验等方式给学生以美的启迪,以美启真、以美扬善,牵动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和谐健康的人格。五是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构建美学课程思政的中国话语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实现了道德感和美感的互融互通,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格教育。在美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尊重美学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营造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的转变。

(五)改革美学课程教学方法

教师要摈弃填鸭式硬塞知识和强迫性灌输的观念,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后答疑、网上交流、教学反馈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充分发挥美学育人、育心的功能,引导学生去感受、接受、创造美。结合美学课程的专业属性与思政功能,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三明治”式教学法,即将每个专题的教学过程分为“教学情境创设导学”“课内学习与互动”“研讨提升再学习”三阶段。“教学情境创设导学”是指教师通过文字、图片、动画、短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出美学知识目标,并以此提炼美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课内学习与互动”是指教师围绕美学课程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互动,对蕴含思政元素的知识点和审美实践活动进行重点讲解。“研讨提升再学习”是指教师在美学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讲授完后,再通过蕴含了思政元素的案例进行重点剖析,以专题讨论形式进一步将美学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二是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和美学的无缝对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轫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推广。教师合理设计课外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教师发布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主要用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答疑者。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立开放式在线课程,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线上以传授知识为主,线下以师生讨论和小组实践为主,实现互动性、探究式学习,深刻体悟美。四是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课堂之外的生活体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是学生感受美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充分依托第二课堂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使其配合美学思政主课堂,积极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六)改革美学课程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学生如何学习,“三全育人”视域下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改革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美学课程不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还在于心灵的塑造、价值的引领,因此其考核应包括美学课程知识层面与意义层面。教师在考核学生时,尤其要注重学生对美学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所学是否入心。其次,美学直接关联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要注重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围绕特定问题展开调查与研究,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进行评价。最后,在过程评价中,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德、能、勤、绩等多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考量,考核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美育美学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美育教师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