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红 陈鹏 Natallia Yurava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基于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价值观念分歧、文化认同纠结、教学文化冲突以及“道德异乡人”困境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文化层面的冲突与障碍对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对冲突的具体举措,即构建中外文化交流协商机制、提升师生双向文化认同程度、提高文化冲突应急处理能力以及建设多元共通性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6-0019-03
一、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及其文化价值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部署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际人文交流、展现中国教育、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外合作办学从发端到发展经历了20余年,不论从发展速度与规模、分布区域还是合作国别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
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我国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有129所(不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有925个(不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苏、辽宁、广东、山东等28个省份或直辖市,以英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韩国、爱尔兰、法国、日本等27个国家或地区为主要合作对象,以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理学、文学、医学等为主要合作专业归属学科。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价值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领域响应“走出去”与“引进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号召的重大举措,其目的是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和教学理念,从而提升我国教育教学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不仅仅在此,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和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办学过程中,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为双方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文化角度上看,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为我国教育领域对外开放和教育国际化提供了优质的条件,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通过合作办学,中外双方在教育观念、教学文化、管理模式、办学经验等方面都有着深入交流与沟通,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发展与创新。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
(一)价值观念分歧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本质特征。著名学者霍尔提出的“冰山理论”将价值观放置于“冰山”底层;G.霍夫斯塔德(G. Hofstede)和G.J.霍夫斯塔德(G.J.Hofstede)把文化比作“洋葱”,而价值观正是位于“洋葱”的核心。这也论证了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价值观的选择和排序也会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了价值观念的分歧,影响着人们的价值排序。“价值排序的主要作用是针对道德主体,彰显着不同价值原则的序列和作用;在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显示着不同价值原则的优先性序列,并最终体现在不同的道德决定和实践行动之中”。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师生之间文化背景有着较大的差异,我国文化中的“集体、奉献、和谐、仁义”等价值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体、平等、自由、博爱”等价值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导致部分师生自身的价值取向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价值排序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與冲突,并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二)文化认同纠结
“文化认同是借助符号性资源(历史、记忆、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等)和内在生物性资源(种族、血缘、家族等)以共同、共享、融合、同一为特征的共同体建构”。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实施教育教学的新途径,其实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与交融的新方式。中外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客观事实,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认同的问题。譬如,中西文化之间最大的文化认同纠结体现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早已形成稳定的“集体主义”思想,个人在集体中生存,在集体中发展,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得以体现,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正因此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整体性思维。但在西方文化中其立足点是个人,14世纪到18世纪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树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以及理性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有着明显界限。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往往会因此类差异而形成文化认同上的纠结。双方处于共同平台下,往往会因此产生不可控的冲突与矛盾。
(三)教学文化冲突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的冲突主要是一种横向的冲突,是中西不同类型的教学文化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组织和教学评价上。从教学目的角度上看,我国的教学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活动,其教学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西方教学则是一种偏向动态的活动,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发现和创造知识。从教学内容角度上看,我国教学内容基本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西方则注重个人的兴趣特点,希望将学生的个性发挥、延伸。另外,教学内容往往是实用性的知识和理论,即以自然科学为主。在教学方式方面,过去我国部分高校以传授法为主,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西方则以引导法为主,教学更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领者的角色。在课堂组织方面,中西方在课堂组织上有鲜明的差异,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往往会造成师生之间相互不适应的情况,进而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提升。从教学评价角度上看,我国以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方式,以分数作为评价的最终性结果。西方的教学评价方式趋于多元化,更注重过程评价,这一矛盾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体现得也比较明显,外国教师不完全赞同考试这种结果性评价,往往会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脱节。
教学是合作办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体现中外合作办学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所在。以上教学文化上的冲突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都有所体现,诸多差异和矛盾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道德异乡人”困境
在“跨地域、跨文化”的现代性大潮中,人们逐渐变成了遵循不同的道德规范与伦理准则的“异乡人”。原先稳定的规范被连根拔起,价值观之间差异明显,最终衍生出相互对立的价值体系,并恶化成对抗性的道德冲突。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也存在“道德异乡人”困境这一棘手的文化冲突现象。中外合作办学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接触大量的外来文化,其中“极端个人主义”“偏执主义”“阶级固化主义”等糟粕文化也会随之渗入,而此时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成型的关键期,很容易被这些糟粕文化所左右,形成过度崇外或迷茫的文化心理,陷入“道德异乡人”的困境,部分学生可能会轻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且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怪圈。一旦如此,学生会失去对中外文化的价值判断,否认中外文化的共通价值,并自动隔绝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通。如此一来,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适得其反,学生在合作办学过程中成为了文化冲突的影响者。由此可见,文化冲突必将威胁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提出相应的措施加以干涉和解决。
三、中外合作办学中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中外文化交流协商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工程,合作双方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价值观念等都是其中的影响因素。因此,为减少办学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必须有意识地构建中外文化交流协商机制,促进办学双方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定期开展师生交流会,营造一种频交流、易沟通的氛围。“了解双方文化的差异和特点是实现文化融合的必经之路”。不同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与判断标准,我国以“群体本位”文化为主,强调集体的重要性,但缺乏对个体权利的保护意识,西方文化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短板,反之对于西方文化来说,亦如此。中外合作办学构建的中外文化交流协商机制不仅要传递中国文化,同时要善于汲取外国优秀文化作为养料,实现双方文化共存共赢。我们要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做中外合作办学文化交流的主推者,努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二)提升师生双向文化认同程度
“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把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化到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循之以评价事务、规范行为”。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认同。教师与学生是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只有提高师生之间的双向文化认同程度,寻找双方价值观念共通点,才能实现办学过程的顺利发展。加强师资队伍的文化认同培训,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文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本国和外籍教师都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教师入职之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定期开展教师之间的文化实践互动与课堂参观互鉴等活动。另外,从学生角度来说,要提高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引导学生樹立“包容”文化心理与“尊重”文化态度,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化,不能“爱屋及乌”,更不能“恶其余胥”,保持积极的状态参与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学习与生活中去。
(三)提高文化冲突应急处理能力
不同的文化在交往与融合中存在冲突,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也是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在办学过程中,当文化冲突已经发生时,断然不可放任不管,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只会让冲突愈演愈烈,从而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步伐。所以,提高文化冲突应急处理能力,要建立专门的文化冲突处理机构,并且形成完整的组织架构,合作双方选择合适的人员共同组建,帮助师生解决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各类文化冲突,同时也可聘请心理咨询师,承担部分心理辅导的工作。另外,中外合作办学中的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冲突应急处理能力,在文化冲突发生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都能选择合理的处理方式进行应对。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网络途径,定期开展调查,采取“线上调查,线下解决”的策略,高效地处理各种问题与冲突,帮助师生扫清教育、学习道路上的阻碍。
(四)建设多元共通性的校园文化
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莫过于校园,建设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是避免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园文化是通过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成员受到感染,对有益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文化认同,从而实现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在办学过程中将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在实践中,对双方已有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与渗透作用。不仅要做好多元文化的融合,更要做到中外文化并重,寻找双方文化的共通点,为师生构建一个兼容中外文化的优质学习环境,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上一针“强心剂”。
四、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稳步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已成为办学发展新阶段的核心主题。正确认识中外合作办学因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误解或冲突,合理化解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价值观念分歧、文化认同纠结、教学文化冲突以及“道德异乡人”困境等问题,中外合作双方既要理解双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做到“兼容并蓄”,同时又要怀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的信念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名单[EB/OL].(2021-05-20)[2021-12-10].https://www.crs.jsj.edu.cn/index/sort/1007.
[2]孟中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与超越[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3]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50.
[4]张彦.当代“价值排序”研究的四个维度[J].哲学动态,2014(10).
[5]赵永华,刘娟.文化认同视角下“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路径选择[J].国际新闻界,2018(12).
[6]秦琼.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文化冲突与融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5).
[7]相华文,罗肖泉.”道德异乡人”的信用关系构建[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2).
[8]殷江,胡娟.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冲突与跨文化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3(5).
[9]陈歆.跨文化视角下中外合作办学中文化认同的内涵与构建[J].轻工科技,2015(11).
[10]戴圣鹏.论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J].广东社会科学,2020(4).
[11]李娜.中外合作办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2014(9).
[责任编辑 宋 宇]
收稿日期:2021-12-24
作者简介:郭淑红(1966—),女,辽宁阜新人,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外合作办学、国别与区域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辽宁中外合作办学文化融合与模式创新研究”(JG20DA005);大连理工大学教改基金“中外合作办学‘本硕博’贯通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D2021026);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科研项目“基于‘同窗友情’的中白学院与白中学院对等办学协同机制研究”(SIE21RYB13);大连理工大学中白学院科研项目“DUT-BSU联合学院毕业生职业发展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ICR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