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化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建设是认真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系统化思政育人格局的关键组成。高校作为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具有突出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应当充分发挥关键性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一体化;高校;育人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6-0016-03
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就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學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他特别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专门指出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深化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建设是认真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系统化思政育人格局的关键组成。
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建设重在通过弥合现有思政教育在不同学段衔接性、贯通性的不足,理顺高低学阶思政课教育目标、课程体系等关键因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大中小学思政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效用。深化大中小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多方参与和努力,高校作为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具有突出的人力资源优势、物质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应当在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引领作用。
一、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引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政策落实的重要支撑,对深化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成熟的学生群体是高校引领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建设的重要优势,通过制度建设将此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从而推动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建设深入发展。
(一)优化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队伍建设
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领路人,更是深化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建设的灵魂所在。可以说,在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建设中,高校在教师方面所具有的专业优势是最为重要的优势所在。首先,高校配备有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同学段教育目标定位的差异造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选配标准不同,加之高校受升学压力影响较小,对思政课建设的投入更具倾向性,最终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整体上在学历水平、教研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明显优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从现实层面上看,这种专业优势可以通过转化为带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提高的师资培训优势,发挥高校在大中小一体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利用高校的专业思政课教师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打造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的学习平台和培训机制,实现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走进来”。短期来看,通过开展阶段性的以高校师资为依托的学习平台和校际交流学习、培训,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够接受高质量的专业培训,以有效提升其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和师德建设水平。在此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研讨等形式增进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对于不同学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情分析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实现各学段的顺利衔接。长期来看,则可以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拓展前往高校深造的通道,制定专项培育计划,推动中小学教师在专业领域持续钻研提升。其次,高校具有专业素质高、科研能力强、教学内容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开发高校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课程体系,并将建设成果通过公益讲座、学术交流等形式输送到中小学校,强化中小学隐性育人能力建设,实现高校教师“走出去”。比如,由高校的专家教师面向中小学生授课或开展讲座等形式,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育人内容相结合,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扩宽中小学思政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启发中小学生思考,提升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充实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主体力量
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还体现在作为高校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相较于中小学生的“智力”优势。这种优势是由于人的成长发育规律使然,大学生在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等“智”的方面发展更为全面和独立,同时大学生的思想更为成熟、社会阅历更为丰富,使其在行动“力”方面具有更高水平和独立性。将大学生作为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是对大中小思政育人队伍的有力补充,让大学生参与到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其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认知和应用,提升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效果,对大学生自身而言起到了实践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以大学生作为中小学生思政教育实施者,使中小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大学生与中小学生间理念启蒙与情感传递的双向互动,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最终形成具有良好效果的精准教育。就具体的实践形式来说,一是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开展大学生为中小学生讲授思政课活动,这种形式已在多地有了成功的实践。比如华东政法大学的大学生在松江实验学校举办“晓法讲堂”活动,为小学生普及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二是可以积极发挥大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团体的实践育人作用。比如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为依托,吸纳中小学生参与到助老扶幼、公益服务、红色寻访等社会性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既能实现思政实践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思政教育效率,还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增加大中小学生的情感交流,强化思政实践教育效果。
二、充分利用高校物质资源优势,引领校内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一般而言,高校在物质资源方面相比于中小学具有显著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与教学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先进性,还有高校相关配套生活设施的全面性和规模效用,以及相对更具保障性的资金投入。这也就意味着高校能够利用的思政教育实践资源更为丰富和多样,思政实践教育的空间范围更为宽广。
(一)发挥高校物质资源优势
高校与中小学联手建立校内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已是各地实施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优势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全国各地的众多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当地中小学联合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或地区性的思政教育联盟。比如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厦门一中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训基地;北京市成立了包含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9所北京大中小学校在内的德育教育基地联盟等。这些依托于高校的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在“家门口”思政实践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大中小学之间的思政教育合作,借助地缘优势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乡土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心和民族魂,从而大大提升了大中小一体化思政实践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开展大中小一体化思政实践育人活动
从教育内容来看,打造以高校为引领的校内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主要有三类,即科技教育基地、文化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第一,科技教育基地是通过向中小学生开放高精尖的科学实验室或科技研究所,以参观学习的形式实现高校科普教育资源共享,或是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思政教学如虚拟仿真技术等,引导中小学生在实践参与中体验感悟现代科技文化发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强化中小学生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的理想信念。比如天津市截至2021年5月已建成50个大中小“手拉手”基地,推动每所高校面向中小学开放1个实验室或研究所。第二,文化教育基地是利用以校园历史文化为基础的思政教育资源,将高校发展历史融入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深入挖掘高校自身历史中的先进个人和感人事迹,总结并提炼高校自身发展的精神支撑,讲好具有高校特色的“中国故事”。通过开放校园文化设施如校史馆、红色文化长廊等供中小学生参观,开设校史文化相关的公开讲座或课程等形式,使中小学生在学习了解高校校史的过程中体会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以更生动鲜活的形式感受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西南大学将校史教育与党史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校史烈士事迹,以自身校史馆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三,劳动教育基地重在充分利用校内的劳动实践场所,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成长规律、教育目标和能力水平,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项目,引导学生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劳动能力,在劳动实践中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特别是近年来在部分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了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加强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后,全国性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陆续在山东、四川、山西、广东、江西等省市建成落地。目前,这些实践基地多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主体参与较多,而高校资源利用较少。相信未来,随着劳动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以高校为基础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会在落实国家劳动教育政策、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积极利用高校社会资源优势,引领校外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开发
理论是灰色的,而现实总是丰富多彩的。在我国悠久的社会历史和发展的社会现实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薪火相传的革命文明和绵延至今的传统文化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宝库。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建设不仅要强化课堂理论教学设计,更要突破课堂界限,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以高校为引领开发利用社会思政教育资源,就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将思政课堂从校内拓展到校外,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亲身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体悟国家的建设发展,从亲身的生活中品味傳统文化,从历史的发展中重温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培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发挥高校地缘优势,依托社会服务机构开展校外思政实践活动
相较于中小学,因社会服务功能和学生就业等因素,高校与社会各类主体的联系一般更为紧密,因而具有更为显著的社会影响力,这也是高校利用区域性社会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势所在。正是借助于这种优势,使高校能够更加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起具有地区特色、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社会思政教育实践资源库,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课程提供资源支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区域内的中小学达成“大中小教育一体化”合作协议,由当地中小学生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一起为钱学森图书馆的读者提供志愿讲解服务。学生不仅深入到图书馆的运营过程,还参与了第二课堂的学习,在科学家的爱国精神熏陶和创新课程的教育下,成为了家国情怀的传承者。这种形式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缓解了社会机构的服务压力,实现了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共赢。
(二)发挥高校专业优势,汇聚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实现思政育人合作
除了利用社会服务机构的思政教育资源外,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吸引更加多元的社会主体加入到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建设中来,通过体制创新和方法创新深化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发挥多主体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杭州师范大学与当地中小学及贵州省雷山县教育局、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教研室成立了“全国思政教育联盟”,这一举措突破传统模式,打通区域、学校、校际、机构界限,对于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华东师范大学与新华网联手共建了全国大中小德育一体化教学研究中心,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引入协同育人机制,使企业丰富的思政教育融媒资源和平台辐射力服务于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建设,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势利用。
总而言之,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人力资源优势、物质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引领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建设不断深化。通过走出去,让高校的优秀师资、课程资源辐射到中小学生,让大学生服务于中小学生思政教育;通过请进来,让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通过培训交流、参观学习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实现双向互动、互相促进,推进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建设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储舒婷.同一堂“中国系列”课,大中小学生上出不同的美妙滋味,上海打造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金课 ”[EB/OL].(2020-10-25)[2021-07-16].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010/25/376481.html.
[2]方怡君.北京新增22所学校“试点”,打通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EB/OL].(2019-11-16)[2021-07-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337635680973270 & wfr=spider & for=pc.
[3]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天津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着力构建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EB/OL].(2021-05-20)[2021-07-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222/moe_1733/202105/t20210520_532489. html.
[4]张国圣,黄楠竹.笃行致远,完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西南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激发奋进之力[N].光明日报,2021-09-17(5).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2020-03-26)[2021-08-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6]王强,张北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7).
[7]新民晚报.小讲解员服务大朋友 钱学森图书馆打造大中小教育一体化德育协同育人[EB/OL].(2020-10-04)[2021-09-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599791808697221&wfr=spider&for=pc.
[8]中国教育报.百年红船领航程——浙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探索之路[EB/OL].(2021-04-29)[2021-09-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4/t20210429_529118.html.
[9]新华网.新华网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打造全国大中小德育一体化教学研究中心[EB/OL].(2020-11-13)[2021-09-28].http://education.news.cn/2020-11/13/c_1210884739.htm.
[责任编辑 宋 宇]
收稿日期:2021-12-12
作者简介:苏爽(1990—),女,山东济南人,山东科技大学基础课部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思政项目“大中小一体化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研究”(JNSZ20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