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建设的内涵及对策

2022-06-02 04:35董文波肖玉杰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学科融合

董文波 肖玉杰 范 萌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0 引言

自2003年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后,截至2021年6月,全国已有100所高校申报并被教育部批准设置[1]。传统知识产权本科教学存在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学制年限、培养手段和评价体系等限制。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知识产权学科需要经历内容的更新换代和观念的重塑转型;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学科也要主动介入新科技革命,在交融互鉴中催生新的伦理与规范。在此背景下,借鉴“新文科”的理念与思路,加强“文管法理”的交叉渗透,加知识产权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一条适应新时代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是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复合型不足、时代性不强、特色化不明、实践性不够问题的有效路径。

1 新时期知识产权专业建设的新内涵与新使命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2]。新时代赋予知识产权事业新使命,新使命呼唤知识产权学科新担当,新担当渴求知识产权人才新作为,培养社会需要、人职匹配的复合性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和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种支撑地位和角色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专业特色和优势体现。

1.1 知识产权专业服务科技强国战略

知识产权制度本质属性就是保护创新成果、激励创新投资、促进成果转化运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知识“定价”,给创新“赋权”,让知识产权加速“纸变钱”,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关键。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突破和产业变革加快升级的历史机遇期,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应有的保障作用,其提升了引领创新驱动的能力,支撑了产业发展的动力,增强了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是知识产权专业服务强国战略制度属性和内在优势的突出体现。

1.2 满足科技创新对知识产权管理的新需求

知识产权具备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的双重属性,是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核心供给要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资源驱动—资本驱动—技术驱动—知识驱动”的增强版模式,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新的基本手段、激励创新的重要要素、市场竞争的核心力量、国际贸易的战略武器。打通知识产权创新、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激励创新更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更广范围转化,提高知识产权经济贡献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优化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新应用传播,是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者的时代使命,知识产权保护的“刚需”是知识产权专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驱动。

1.3 知识产权人才需适应行业岗位多样化

知识产权专业主要培养知识产权“法治化”人才,就业面向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司法部门以及律所等单位,但当前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新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推动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从“政府管理类”向“社会职业化”转型、从“法治化人才”向“技术型人才”转型、从“专业单一型”向“复合应用型”转型,这要求新时代知识产权人才要打破传统知识产权法治化培养的专业束缚,立足法治化、突出国际化、强调科技化,培养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适应需求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集群,满足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多样化、层次化、精细化需求。知识产权专业学科融通、专业复合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向要求其人才培养具备适应行业岗位多样化的柔性。

1.4 知识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创新、质量、高效、价值”等理念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核心专利、知名商标、精品版权、优质地理标志产品等持续增加,推动我国从知识产权引进型阶段向知识产权创造型阶段转变,从追求知识产权数量管理向重视知识产权质量提升转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时代主题本身要求以更高的标准全面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更好的措施全面推动知识产权运用,以更强的手段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这为知识产权专业面向时代回应和国情需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高层次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了强大的磁场、充足的水分、肥沃的土壤。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立足法治化、突出国际化、强调科技化,培养具有多学科融合、众专业交叉知识背景,满足知识产权产业链发展需要的厚基础、有结构、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 知识产权专业建设主要思路

2.1 人才培养目标契合社会多层次需求

劳动的精细化分工持续推动职业结构变迁和职业分化,大量新的细分岗位要求人才供给多样化、精细化。知识产权事业新发展、新需求迫切要求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知识产权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知识产权产业链中的创意、研发、保护、管理、服务、运营等各环节需要培养包括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侵权判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以及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人才,整体上呈现出人才培养结构的多样化、人才素质的复合化、人才定位的实务化的特征。但长期以来,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偏重于知识产权法治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政府的职能转变、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机关人员的逐渐饱和,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在政府管理部门和司法系统就业的人数已十分有限,其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等素养也难以满足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对人才多样化、科技化、国际化的要求。

2.2 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新兴科技快速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革新推动着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进行新的定位与转型,知识产权已从单纯的法学学科逐渐扩充为集法律、经济、管理、技术等多学科融合、高度集成的新兴学科。当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沿袭传统法学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学理论的讲授,科技化与工程化体现不足,特别是需要以工程内容为基础的理工类学科涉及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导致部分大部分专利人才来自于转岗的技术研发人员,供给侧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与需求侧人才知识能力要求的复合性出现严重错位,与行业对既懂技术又善管理,既知法务又会外语素养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2.3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知识产权专业属于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无论是知识产权的确权与保护,还是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运营,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实务能力以及复合能力要求都很高,需要熟练处理各类知识产权实务问题。然而,当前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受法学专业思维影响较大,侧重法治思维缺乏技术功底,侧重理论传授缺乏实务培养,侧重成绩考核缺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人才综合素养与市场需求的能力匹配度不高,人才专业能力与专利岗位所需知识结构不符,需要克服重理论偏学术传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

3 新时期知识产权专业建设对策

新文科是应世界技术与产业发展新变革、社会发展新需求所提出,其强调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通过人文精神提升、跨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技术介入,创新传统文科建设模式与实践范式,为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本文认为新文科能够有效应对知识产权人才发展中遇到的知识结构单一、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可以通过“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四位一体、八共协作”的专业建设创新,培养法律、经管、技术相融的“亲产业”知识产权人才。

3.1 转变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理念,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突破传统知识产权法学人才培养、单一学科推进的思维模式,以“工程学科背景、法学治理素养、多学科融合、众专业交叉、职业岗位适应”为核心,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手段,探索基于产教融合政行企校研(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协同育人机制,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分类分层培养(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型、支持创造型、产权保护型、管理运用型、中介服务型),构建“横向可转移、纵向可提升”的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大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和专业素质,能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提供科技成果保护、发掘知识产权市场价值、推进创新成果转化运用、熟悉知识产权贸易规则的专门人才,实现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向。

3.2 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打破学科边界,破除专业藩篱,回应科技与人文学科的割裂逻辑,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向行业需求创新传统知识产权专业建设逻辑架构、研究范式及培养模式,从“重教轻学”转向“教学研做并重”,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从“知识的掌握”转向“知识的应用”,打造衔接工程学科知识、强化法学模块知识、筑牢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三元复合”理论课程,促进多学科交叉与知识深度融合,实现以生产项目驱动“做中学”、以科研项目驱动“研中悟”、以学科竞赛驱动“悟中创”三维互动素质拓展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的有机衔接。同时在专业课程群对服务创新型、产权保护型、专业管理型、转化运用型等各类人才所需能力素质进行模块化设计,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分层、个性化。

3.3 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培养学生面向行业发展的适应力

基于新文科建设思路重新定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拟从以下5个方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一是变革教育理念,培养“亲产业”(亲产业定位在应用,定性在产业,定向在地方,定点在实践)知识产权人才;二是区分人才类型,围绕支持创新型、产权保护型、运营管理型、中介服务型4类人才培养,制定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构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在跨界、融通、整合和合作中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知识产权需求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四是整合平台资源,搭建以政校、校校、校企、校内“四位一体”的资源整合体系,实现高校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资源互补、共享;五是优化人才培养多元融合方式,将“多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主体融合、课程类型融合、课程内容融合、学习过程融合、学习方式融合”模式嵌入整个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见图1)。

图1 新文科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3.4 强化多元联动协作培养,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充分发挥高校教学部门、政府知识产权部门、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等五个团队的作用,以“八共协作”为抓手,即:共商培养方案、共定课程大纲、共担课堂教学、共导学生课设、共带实习实训、共育师资队伍、共建基地平台、共评培养质量等,推进“学校专业、企业实业、学生就业、行业创业”四业对接,实现高校与政府、行业及企业平台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形成产学协同与科教融合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有效度、社会适应度和目标的达成度,以有效解决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结构与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问题,解决专业建设中校内外实践平台、办学资源、教师资源等不足问题。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融合》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超学科”来啦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