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灵辉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腹外疝,约占腹外疝病例总数的85%~95%,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可复性肿块、肿块紧张、发硬、明显触痛、便秘、腹胀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易诱发其出现绞窄性疝、脓毒症等并发症,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需尽早治疗。既往,临床多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患者治疗,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该术式存在切口大、组织分离多、疼痛显著等缺陷,从而易降低患者治疗的耐受性。现代临床探究出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者一微创术式对患者治疗,具有切口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本文主要对比了成人腹股沟疝应用开放式和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在本项研究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前提条件下,选择我院自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收治的60 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30 例分到单号表者为对照组,30 例分到双号表者为研究组,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6:14,年龄分布:20~70 岁,平均年龄(48.85±1.06)岁,疾病分型:Ⅱ型8 例、Ⅲ型12 例、Ⅳ型10 例;研究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8:12,年龄分布:22~69 岁,平均年龄(48.87±1.04)岁,疾病分型:Ⅱ型9 例、Ⅲ型11 例、Ⅳ型1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断标准者,标准参照《成人腹股沟疝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 年版)》,(2)签署腹腔镜或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者。(2)合并存在难治性疝气及复杂性股疝者,(3)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对照组治疗术式为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首先患者取平卧位,行硬膜外麻醉,起效后,在其下脐缘做一6cm 长斜切口,探查定疝囊位置;然后对精索进行分离至疝囊颈,并对疝囊颈进行高位结扎,若患者疝囊,则需对疝囊进行横断和远端止血,再将聚丙烯补片置于精索后方,并将10cm×5cm 补片固定在腹股斜肌、腹股沟韧带、耻骨结节及联合腱等位置;最后,将切口逐层关闭,并对患部进行24 小时沙袋加压。
研究组治疗术式为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首先患者取头低脚高平卧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起效后,在其患侧脐旁2cm 处做一1cm 长切口,将腹直肌前鞘切开,使腹膜外间隙游离;然后,置入腹腔镜和Trocar,建立人工气腹,气腹压力为10~15mmHg,利用腹腔镜引导,在脐部、耻骨连线中上、中下1/3 位置置入5mm Trocar,再对腹股沟韧带、耻骨等组织进行分离并显露,同时剥离疝囊和腹壁,若疝囊较大可先横断再剥离;最后,将5cm×10cm 大小聚丙烯补片置于腹横肌腱膜、耻骨梳韧带、髂耻束处,并钉入5 枚弓钉疝钉,将补片下缘展开以促进患者排气。术毕,将腹腔镜取出。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 评估,总分10 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显著)、疼痛持续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 软件进行分析,用(x ±s)表示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t、x进行检验,P <0.05 表示两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对比(x±s)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含切口血肿、阴囊积液、尿潴留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腹股沟疝指的是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是一种因腹壁区缺损、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导致人体组织或器官脱离正常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的孔道缺损进入不正常的位置引起的疾病,不仅可引发患者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伴或不伴肿块紧张、发硬、触痛等症状,严重时还易导致其肠道或其他器官嵌顿,从而对其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尽早治疗才能改善患者预后。
既往,临床对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多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虽有快速缓解其病情,但是,该术式需大范围剥离组织,且需充分暴露腹股沟管解剖形态,并需强行牵拉缝合肌性组织和韧带,从而会增加患者腹壁压力和引发其术后出现强烈的疼痛感,并且,也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代临床多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患者治疗,也即采用人工合成材料填充疝环口,以加强腹横筋膜,从而控制或改善患者病情。无张力疝修补术又可分为开放式和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类型,其中,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符合生理解剖结构、复发率低等优势,但是,其手术切口相对较大,且术中需进行精索移位,从而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较多的并发症。随着临床微创治疗术式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这一小切口微创手术逐渐替代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以无张力疝修补术为基础的新型微创术式,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该术式借助于腹腔镜的引导,能促进手术操作人员更加深入地掌握患者腹壁的生理解剖结构特点,不仅能保证其手术操作的准确率,从而保证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人员不准确操作对患者病灶周围正常组织造成的损伤,从而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注意的是,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手术人员的手术基本操作技能和经验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为保障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就需要手术人员全面掌握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基本操作规范。
本研究中,开放式和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被两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分别采用治疗,结果显示,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评分(2.27±0.53)分、并发症发生率3.33%均显著低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组(6.04±1.02)分、20.00%,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2.24±0.15)d、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2.67±2.08)h 均显著短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组(3.95±0.23)d、(20.16±3.07)h,与贾志勇等人研究中得出的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显著低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组(20.0%)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效果优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综上所述,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更佳,具有疼痛轻、并发症少和预后恢复快速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