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教学之我见

2022-06-02 10:34陈怡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习论著高中语文

陈怡

一、“科学与文化论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自然科学论著包括普及性的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电子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论文和著作。社会科学论著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心理、教育等领域的论文和著作。”综上,“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事实上涵盖了种类繁杂、内容多样的学术论著。

新编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一共涉及两个单元的内容。选择性必修中册的第一单元是社会科学论著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论著单元。将其分类以后,可以发现主要分成两类,一类选自系统性专著,另一类选自散篇论文。

系统性专著能够选取的材料有很多。如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霍金《时间简史》、加来道雄《超越时空》、亚当·斯密《国富论》、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社会契约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吕叔湘《语文常谈》等等。这类专著系统性较强,有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比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其学习目标肯定不仅仅是读通、读懂基本内容,更需要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作出全书内容提要,了解其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个人认为这类专著更适合作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或者“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研讨对象。

另一类是散篇论文。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呈现专著思想的实用类文本。这类文本包括演讲稿、开幕词、悼词、人物传记等等。《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属于具有自然科学思想的学者散文,林庚的《说木叶》属于文人札记。我们熟悉的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由13封书信集结而成的,其实是札记的合集。又比如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其实是语录集。

二、拓展篇目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当把“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和“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区分开来。既然是“研习”,它切入的角度可以是多樣化的,是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甚至可能是零学术基础的。而“学术论著专题研讨”显然是更深层次、更专业的研究和探讨。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教材中选择的篇目是专业性论著,但并不影响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考察学情,针对不同学情选择更为合适的文本。散篇论文和论文集,更方便我们拆解教学,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口。

学者散文从理论系统性和业界影响力上来看,虽然与专业论著有较大差距,但是真正优秀的学者思路清晰,措辞严谨,更不乏诙谐幽默者。这些文本,可读性更强,视野也极为广阔,很适合初次接触论著的高中学生。比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日裔美籍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作品,其中以鱼喻人,以鱼的世界比喻人类世界,说明了科学探索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重大意义,令人脑洞大开。

札记也是我们教学中可以选取的文本,这在美学领域比较常见。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用散步的方式将深奥的艺术理论娓娓道来,别有一番趣味。朱光潜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从不同身份角度来解析同一事物的价值,使美学问题不再晦涩难懂。

还有丁帆、杨九俊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语文读本》中的选文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毛泽东《实践论》、叔本华《论人的本性》、周先慎《简笔与繁笔》,张克中和段承校主编的《中学语文课外阅读基本篇目丛书》中的选文罗素《论具有现代头脑》、沈宁《今日中国有多少科学家》、刘苏里《老子曲线:与吴思谈〈道德经〉》、李泽厚《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都是我们可以选用的素材。

我认为“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的选文不一定非要选自于系统性论著,只要是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文章,是说明事理、物理、情理的作品,作者逻辑严密,语言严谨,就可以成为我们选文的对象。文本选取应该少而精,以短文阅读带动长篇阅读,以学生可以自主归纳总结为佳。只有文本选取合适了,让专著显得更“平易近人”,学习任务群才能真正推进活动,使学生想要读,学会读,以点带面,积少成多,为学生打开论著研读的大门。

三、具体教学活动

具体课程活动设计,可以是多角度、多课程融合的。

作为定篇,统编教材中“科学与文化论著”的选文专业性较高,历史背景、主要概念、核心观点、语言风格,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等都是我们应该要研究的内容。虽然说阅读应选择有一定深度的文本,读的太浅助益不大,但是例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要想理清整个理论体系显然是教师个人能力达不到的。新课标给我们教学的目标是:“选择阅读简明易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论文专著(节选),领会不同领域科学与文化论著中的内容,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所以我认为在具体的操作当中,不必苛求面面俱到。除了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完全可以扩充课程容量,把定篇和选文协同教学,同作者、同主旨、同板块、同方法都是可以参考的角度,切不可在精深上耗费过多精力,导致学生有厌恶情绪。

对于面广量大、形式多样的选文,我们可以打开思路,多作尝试。

一些科学小品文非常适合通过实验报告的写作来研习。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可以通过拆解物理结构和分解制作工艺流程,理清文章思路,进而尝试实验报告的写作。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菲尔兹奖、克拉福德奖和沃尔夫数学奖等数学界顶级大奖的获得者丘成桐的《数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一文,用自己喜欢的一个现象去解释另一个现象,发掘出数学和中国文学的内在关联。阅读研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列出数学和文学的相似处,从而梳理文本脉络。

又比如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的《中秋月》,很适合用画图的方法来了解文本中描述的月亮在一年中不同时间段的运行轨迹,并且可以从科学分析和文学描述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比较中秋月的亮度、月照的时间、中秋月的大小,以及对于中秋月的感觉的不同语言表达。

再比如美国总统荣誉奖获得者雷·库兹韦尔的《我是奇点》提出了关于人工智能越发普及,人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可能面临的相关社会问题的思考。文中作者对于未来机器或非生物智能具有意识这个话题有自己的一些基本判断。可以就文本中2—3个关键句尝试有观点的片段写作。当然也可以用课堂辩论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辨析和探讨,这项难度可能较高。

总之,基于“科学与文化论著”的严密性,学习重点应指向文本结构脉络、论证逻辑。对于社会科学类论文,我们可以通过概括、归纳、推理、实证以及读书笔记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而自然科学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学者散文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实验报告的写作来解锁学术新技能。无论是思考,开阔视野,还是实际操作,最终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研习论著高中语文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RBAP96 Mediates Radiosensitivity of Breast CancerCellsviaInteractingwithRetinoblastoma Protein
Relative Expression of Indicators for Wound Age Estimation in Forensic Pathology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