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惠 赵丽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有助于高中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立足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阅读文章,并作出个性化的表达,以顺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旨在通过个性化阅读学习指导、个性化阅读问题设置、个性化阅读表达交流以及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等路径,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助力。
一、个性化阅读学习指导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指导,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效的个性化阅读学习指导,最低标准需要达到以下两个要求:一是在个性化阅读学习指导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学习中主动建构认知图式;二是在个性化阅读指导中保护学生的积极思维,不能以任何形式抑制学生的新奇想法。因此,需要教师掌握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科学指导方法,能够在学生需要时及时地引导,推動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积极地思考与探索文本内涵。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的预习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后,谈一谈对课文中别利科夫的人物形象看法。许多学生对别利科夫的形象描述都是从课文中摘取词汇或语句,此时他们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笼统的感受上。在完成了第一个任务之后,学生对故事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并没有达到个性化阅读的要求,但是这个学习任务的设计可以为学生下一步的个性化思维奠定基础,让学生从大众化的理解过渡到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譬如教师布置的第二个课前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预习文章内容解答问题,说一说别利科夫会辖制大家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课前阅读学习任务的布置,可以起到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作用,指引学生从简单的人物形象分析,转变为结合人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夸张手法分析,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处,实现对故事人物形象的初步个性化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问题设置
个性化阅读所体现出的是学习者主体对问题的思考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证明。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想要促进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思维个性化发展,需要教师善于运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的思维走出固定化的框架,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新颖问题带动下,摆脱“套板效应”,做到教出个性,读出个性。因此,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应探索个性化阅读问题设计的方法,发挥出提问的妙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现。
以《祝福》一课的教学为例。很多教师认为《祝福》这篇文章教学难度很大,但若是细致地研究,会发现能够提出问题的角度有很多。例如,在“祥林嫂”的这个称呼上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叫她“祥林嫂”,从来没有人问过她原本的姓名,在“祥林嫂”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被迫嫁给了贺老六,在二嫁之后,她再次到鲁镇上做工,依据我们的认知其称呼应该改成“贺六嫂”,但是却并非如此,鲁镇上的人依然称呼她为“祥林嫂”。那么,教师的问题设置中可以抓住这一细节,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分析其中的原因。此时一名学生这样说道:“或许是大家叫着习惯了,毕竟以前就是这样叫的。”还有的学生认为:“大家从没有问过‘祥林嫂’的名字,甚至在改嫁后依然称呼她为‘祥林嫂’,实际上是旧社会认为女性是男性附属品的思想造就的。”教师在问题设置中抓住了文本的细节之处,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问题的带动下促使学生反复地阅读,也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开辟了道路。
三、个性化阅读表达交流
个性化的阅读不应仅仅局限于“读”的层面上,更加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出个性化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主动地表达个人观点。同时教师应适当地给予鼓励与支持,让学生意识到文本的意义并不是作者赋予的,也没有最高的权威解释、最正确标准的答案,这就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因此,教师应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见解,学生不仅可以对文本阅读内容有个性化的理解,更加能够将其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以《孔雀东南飞》一课为例。这篇文章中最具争议的点就是刘兰芝被遣返的原因。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有争议的点组织讨论。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认为刘兰芝被遣返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对于刘兰芝被遣返的原因有诸多的看法,有人提出了“嫉妒说”,也有人提出了“门第说”“无子说”等。在学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与看法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建组,相同观点的学生组成一组,小组内成员搜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再与其他小组辩论。各个小组在辩论中会争论不休。此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个性化阅读下的观点表达与争论,不必形成一个最终的固定结论。学生会在个性化阅读中,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
四、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语言或文字评价。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学进程的有序发展,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创新水平、阅读与表达渴望的作用,帮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建立自信。因此,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关注教学评价的优化,评价要适时,有激励性,以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良性发展。
以《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观点表达中,有一名学生在读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时候,提出了自己对这句话的不同见解。他这样说道:“《沁园春·长沙》中提到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毛主席所讲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呼应,其主要表达的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望,寓意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脚下的每一片土地都会越来越红火。”此时教师应给予鼓励,表示出对这名学生提出不同讲解的赞赏。一名学生表示不赞同这名学生提出的看法,认为:“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此时正值南昌起义时期,是国民党与共产党第一次合作的时期,因此将此句与后来的革命战争联系在一起并不合理。”教师应继续作出评价,譬如:“这名学生分析得有理有据,对历史也十分地了解,很好,那么是否还有其他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呢?”由此发挥出评价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发展。
总之,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符合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可以带领高中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走出“复制化”“机械化”学习的误区,可以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得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锻炼,促进高中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获得进步。
作者简介: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