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现代阐释学主要强调主体意识的作用,在自身基础上施加主体意识形成。本文运用阐释学理论将西方音乐以主体维度跨越讲解,旨在加强大众对西方阐释学及音乐审美的认识。本文将通过西方阐释学的演变以及音乐审美形成过程中积累实践的重要性,总结音乐审美的优点,探究社会环境、自身主体、实践对培养音乐审美的作用,挖掘音乐审美形成的可能性,最终完成音乐审美的探究问题。
【关键词】阐释学;音乐审美;发展历程;能力培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5-151-03
【本文著录格式】王肃.西方现代阐释学语境中的音乐审美问题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5):151-153.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艺术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学术研究项目“音乐审美体验中维度问题研究—时间维度”(课题编号:吉艺科文合字【2020】第49号)。
西方现代阐释学强调阐释的主观性,通过积极的意识主动参与,增强自身的主体性,以自我为中心,加强本身的主体作用。阐释主要以本身所具有的东西为基础,加以解释说明而成。音乐审美的形成,以音乐积累为基础,形成一定的音乐素养,在此基础上,加以自身的个人主观性色彩。音乐审美是一种主观性阐述,所以音乐审美呈现出不同的层面,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音乐中所呈现的不只是专业水平和能力,更是音乐家音乐审美的体现。音乐的呈现层面不仅与作曲家个人有关,还会受到当代环境、文化因素的影响,环境、文化、社会条件影响着作曲家的音樂审美,而音乐审美的改变会通过音乐表达。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关键,对于现代阐释学来说,一定要把审美主体(即审美者本身)的主观感受表达作用于审美客体(即被审美对象),这里强调的是审美主体最好要有一定的、独立的审美能力,不然无法很好的把主观拥有的东西作用于审美客体上。音乐审美不仅可以提升大众的精神文化水平,还可以在特定的时期引起大众的共同感情抒发。在民族层面,聆听爱国歌曲可以增加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审美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感知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音乐审美的产生以主体为基础,加上主体的自身喜好而形成,音乐审美的提高更代表着自身主动性的提升。所以,培养音乐审美不仅是教育发展的主流、更是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提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探索音乐素养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深究培养音乐素养的意义,根据西方现代阐释学原理探寻当代音乐审美问题。
一、西方音乐史中的阐释学理论
西方音乐史发展是个漫长的历史征程,从古希腊开始到如今,西方音乐已经经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音乐史的突破都带动了当代人音乐审美的变动。第一阶段,主要发生在古希腊、埃及等地,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音乐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大众对于音乐已经有了初步价值概念,人们通常在重要场合应用相关的音乐。古希腊音乐被认为是与神明对话的工具,通过音乐向古希腊之神对话甚至交谈,古希腊人对于神有着无比的向往,所以音乐作为“与神明对话”的工具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许多哲学家也踏上作曲之路,并且做出许多著名的曲作,如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都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1]。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喜爱神明,所以古希腊人在创作时音乐大多以歌颂、赞美神为主。中世纪前期音乐达到了发展的第二阶段,单音音乐逐渐兴盛并发展,音乐审美得到第一次突破[2]。音乐不断演变,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达到高潮,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更加迎合普通群众,打破了世俗音乐的喜好,将人的音乐和神的音乐找到一个发展的平衡点。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以教会为主,当时的艺术大部分是教会内部的歌曲,艺术成为服务教皇的工具,大多数歌曲以赞美教皇、赞美教会为主[3]。第四阶段,巴赫在多种音乐模式中,将复调音乐推向了高潮。巴赫的音乐风格多样化、作品体裁多种化。巴赫将他的情感全部输送于他所创作的音乐当中,音乐就是巴赫的情感树洞,自身经历是巴赫创作的源泉,巴赫将其自身感悟、经历与曲调结合,将情绪蕴含其中,创作出无数抒情而又充满哲学思考的音乐[4]。巴赫认为情感的注入就是对音乐最好的伴奏,所以巴赫擅长通过无伴奏的音乐模式,表达出音乐中的情绪情感。西方现代函数薛辉时代,钢琴曲、协奏曲成为主要的音乐形式[5]。第六阶段以浪漫主义风格为主,对传统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进了音乐体裁的发展。第七阶段乐跨入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传统音乐、创新音乐此起彼伏,进入了西方音乐体系共同发展的时代,西方音乐逐渐多样化。音乐审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二、西方阐释学下的音乐审美
(一)音乐审美的定义
音乐是通过歌曲、曲调等形式相叠加构成的艺术形式,当今时代,随着中国居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成为了居民精神层面的最新追求,听音乐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音乐可以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变得缓慢,生活的委屈在音乐中得到释放。大众能够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其中的故事、与音乐家创作时的情绪达到共鸣,都是因为音乐审美的存在[6]。音乐审美不是天生的,而是由音乐听觉的后天积累而成,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以及音乐欣赏水平才能够产生音乐审美。音乐审美可以粗略的理解为一种对于音乐的主观解释,这种解释不只是单单理解音乐作品本身的含义,更要结合不同方面的知识去阐释音乐作品延伸出来的内容,所以音乐审美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更是一种实践性活动。音乐审美可以让创作者与聆听者感受到共同的情绪状态,或悲伤、或欢快。音乐审美是活跃的、愉悦的心理活动,所以音乐审美对于大众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大众的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加快建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结构,在提高大众音乐素养的同时加强审美能力、音乐实践能力、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教育活动[7]。
(二)西方现代阐释学的演变
西方现代阐释学开创者海德格尔将传统解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上进行转变,通过对“此在”的分析达到对一般“存在”的理解,并把解释作为一种本体论的活动,认为理解活动的完成因而依赖于理解的“前结构”,即一组在理解之前就已存在的决定理解的因素。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观点主要以自身故有基础为根本,再次基础上实现理解活动的完成。50年代,伽达默尔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分别对美学、历史与语言这三个领域进行研究,伽达默尔认为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当前的认识受制于过去的传统因素。他认为,真实的理解乃是各种不同的主体“视界”“相互融合”“融合”。伽达默尔注重不同个体的主体作用[8]。海德格尔更加强调一切研究活动的客观规律,他认为所有主观理解都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他着力于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他的一切研究就是为了提取出事物的一般“存在”。伽达默尔可以算是很好的汲取了海德格尔观点并对其进行升华,他把人们的主观审美提高了一个高度,让其成为独立固定的客体存在,不同人可以通过自己掌握得知识水平对这个独立的客体进行解读,无论对错,但是没有必要一定去分析这个客体的创造者在创造这一客体时的想法,强调一定要有自主的思考逻辑。这样看来,伽达默尔更加强调对于审美的创造性。
三、音乐审美的现在与未来
(一)音乐审美发展现状
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行过半,但就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现状来看,学校未能完全重视审美教育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还不够,对于音乐的认知还比较匮乏,从西方现代阐释学来讲,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学生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意识自主性,学生观念还存在与被动接受知识层面。教学发展中,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还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师未能改变自身固有教育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主体性学习较差。另一方面,学生的音乐审美形成基础不足,学生在音乐方面未得到积累,学生无法在音乐的基础上施加自己的情绪以及主观想法。最后,青少年的音乐爱好多样化但也短暂化,青少年的音乐审美只集中于流行音乐,对于民族音乐认识不足,青少年普遍缺乏对民族音乐的关注,民族凝聚力较低。
(二)音乐审美的重要性
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当加强对音乐审美的重视。首先,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如今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导致许多青少年产生厌学等心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因素等产生影响。培养音乐审美可以缓解青少年压力,维持青少年的良好心情,聆听音乐可以缓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紧张、压抑的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9];其次,学习过程中不搞学历主义、对比主义,扎实学习,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精神建设中,对我国音乐建设、民族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音乐审美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加强大众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可以使后续的音乐创作更加具有灵性。提高音乐审美有助于丰富大众文化涵养、丰富精神生活、缓解压抑情绪、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增强自身修养。音乐审美的培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功能,理性思维的活跃以及强化青少年的记忆力和感知力;最后,音乐是大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媒介,音乐审美的提高有助于大众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创作者的情绪、意蕴以及故事,可以增强公民的精神文明水平。聆听爱国歌曲,理会其中意味,更能增加大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如何培养音乐审美
当今社会,文化快速发展、教育高度融合,素质教育成为重中之重,杜绝学历教育以及形式教育等不好的教育手段,真正为学生着想,培养学生音乐水平,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深究音乐审美问题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最终加强社会大众的审美意识,将社会建设成为素质社会,所以培养大众音乐审美、弘扬传统文化、引领时代素质教育亟不可待。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可以从主体、环境、教育三方面入手,加快培养音乐审美。教育方面,西方现代阐释学中,解释活动的产生需要主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培养音乐审美需要加强学生内在音乐基础。学校课程中重视音乐教育,不仅要增强大众的音乐认同感,还对大众起到了熏陶和感化的作用,使音乐审美具有了浓厚的教育色彩。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转变教师固有观念,完善音乐教育,确保主课教育与素质教育齐头并举、共同发展,音乐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带领学生自主思考、领略作曲者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完成美育的重要措施,社会环境方面,增强社会音乐氛围,储备音乐涵养,为音乐审美的出现奠定基础。公司加强对员工、领导的素质培训,增加素质强化课程、素质教育普及活动、音乐欣赏会、音乐情感分析、电影音乐赏析等措施,加强员工及领导之间的感情并且加强公司的音乐审美、文化素质、个人内涵。主体方面,以伽达默尔效果史为基础,加强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日常生活中聆听音乐,增加音乐素养,根据社会环境、自身性格的影响下产生音乐审美。如今小学教育逐渐加强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教重视,过去的音乐教育中,学生总是被动接受老师语言教学的传授,却没能真正感受音乐之美、欣赏音乐之声,更缺乏了通过音乐表达美的能力。对于专业从事音乐事业的人们来说,创造出风格鲜明的音乐作品,能更好的刺激音乐审美的发展。只有出现高质量的音乐作品才是培养出高质量的音乐审美的第一步。西方现代阐释学不止作用于音乐审美,对于音乐表演照样有用。当作曲家创造出一部音乐作品时,音符节奏速度虽然固定,但是不同风格的表演者对于同一部作品的演绎却也是不同的。这时我们可以把演奏者看成一个“学习者”与“创造者”的结合。演奏者需要学习接收作品本身所固定的东西,并毫无错误的把作品表达出来,但是表演时在保证作品本身所固有的内容完好呈现时也要加入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同样是舒曼的梦幻曲,不同钢琴家对于同一作品就有不同的演绎。只有出现不同风格的作品与不同风格的表演,才能进一步带动音乐审美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审美可以陶冶情操,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音乐审美的形成离不开日常积累,更离不开主体的能动作用。所以,培养音乐审美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应该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积累音乐基础是音乐审美形成的必要条件,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其次,加快素质教育的进度,加强大众对音乐审美得的重视,也側面促进音乐领域的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的文化涵养、审美能力,让素质教育传遍社会、传进学校。再有就是要鼓励文艺工作者要多进行高质量的音乐创作,从而引起大众对于音乐作品的反馈,用一个点的改变去带动多个点的发展,进而促进音乐审美的发展。培养音乐审美不仅可以提升大众的欣赏水平,增强音乐的创新性、内涵性,提升大众的精神文化水平,更能够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人生观、世界观,同时还能够增加人民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所以,培养音乐审美、弘扬音乐文化、引领国家审美潮流、增加大众国家认知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晓妍.审美能力培育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创新策略探索——评《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1(7):2185.
[2]魏玉亭.高校声乐专业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思维培养——评《当代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7):119.
[3]孙思冰.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评《音乐教育之实践与审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1(4):129.
[4]秦莉萍.浅议《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第二章中的观点——以当今钢琴演奏视角重新解读《音乐线性的时空凸现——音乐与书法之比较》[J]. 黄河之声,2021(5):130-133.
[5]王肃.音乐审美体验中纬度问题研究——时间纬度[J].中国民族博览,2021(13):178-180.
[6]张弫,孙雅琪.高校新音乐艺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培育——评《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J].热带作物学报,2021(6):1880.
[7]魏玉亭.高校声乐专业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思维培养——评《当代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7):119.
[8]杨俊海.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与思考——评《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6):141.
[9]闫琇虹.音乐教学中的学生技能培养对策——评《视唱练耳教学中情感价值与审美艺术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5):114.
作者简介:王肃(197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