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桥
“双减”政策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笔者认为,一体化教学与教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整合实施策略。一体化教学与教研指的是教学与教研密切相融、相辅相成,教学的短板要通过教研突破,教研的成果要通过教学检验。本文探讨基于“1+2+N”共同体的“教学—教研—科研—培训—评价”一体化教学与教研的实践路径。
一、一体化教研的模式构建
在全球教育4.0发展背景下,《学习罗盘2030》于2019年5月提出了建构 “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概念,并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广州市番禺区石碁片区通过“融乐·碁美”课堂打造高质量的教师团队,落实“立德树人”“幸福育人”,实现片区一体化教研优质、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1+2+N”共同体一体化教研模式以“立德树人”和“幸福育人”为奋斗目标,以1所公办中学、2所民办九年一贯制、N所小学及幼儿园为组织架构,以“一体三课六研”提升教师素养为主要内容,是在“五位一体”行动研究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上下衔接、横纵贯通、合作共赢、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创新教研实践模式。
第二层含义是以1个教育理念(“碁道育人”)、2个教育团队(教师和学生)、N种教育方法或策略,即以一种学区化落地的教育理念统领镇域教育发展,实现“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师幸福和学校发展”的目的。
第三层含义是要实现一个目标(家门口好教育),抓好质量提升和文化建设两个工程,通过N条线、N个面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多措并举,在教学教研中通过“五育”并举、“五育”四评、“多维观测”等方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科文化建设,最终实现“家门口好教育”的奋斗目标。
1. 处理好教师与变革的关系
学科教师主动学习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把握改革方向。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性”构建,只有教师变化了、素养提升了,学生主动发展才会成为可能。一体化教研模式就是把教师看成是实践者、研究者和变革者。
2.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善于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
3. 处理好教师与学科的关系
教师要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激活者,由技能训练者转变为育人开发者,由能力宣讲者转变为个性创造者。在改变学生学习观念之前,教师要先转换育人观念,关注学生全方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二、一体化教学与教研的实践路径
“双减”政策背景下重视“控量提质、轻负优质”,学校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而教师乃教之本,这对教师的工作、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体化教学与教研的探索实践要打造具有良好示范、引领和辐射的研究型教师群体。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团队培养、整体提升等实践路径,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配置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而使区域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1+2+N”共同体名教师培养创新实践关键在做好“四个一”。
带好一支团队。教师团队建设要指引学生的幸福成长,通过“1+2+N”教研共同体的培养计划,促进学科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设法让每个成员在研究周期内能做到“教学上出样板、课堂上出精品、科研上出成果”,引领学科教学与教研一体化发展。
抓好一个项目。一体化教学与教研是解决“教”与“研”的有效策略与路径。课题项目组要善于总结教学规律,准确把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积极探寻新思路和新策略,依托有实际引领意义的课题研究,主動探索破解学科教学的难题,开展适合当前教学改革的专项研讨。
做好一次展示。“1+2+N”共同体名教师培养除了要密切关注课堂教学外,还要鼓励每位成员积极参与镇(街)级、区级乃至更高一级的公开课研讨,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共同体成员教师的展示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发挥良好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实现石碁片区优质均衡发展。
出好一批成果。“1+2+N”共同体为每个成员搭建成长的舞台,让每位教师通过有效的一体化教学与教研实践,积极提炼教学经验、教学实录、课题研究、专题讲座或论文著作等成果,以不同渠道、场合向外输出交流,扩大一体化教学与教研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区域辐射效应。
注:本文系中国教科院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专项2020年度立项课题“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1+2+N’教师教育共同体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BAJY-YB20200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基于‘学习罗盘2030’的中小学数学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YQJK01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