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2-06-02 13:24金亚男何彬王梅源
关键词:民族院校教育公平民族地区

金亚男 何彬 王梅源

摘    要: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识。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使得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多年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实施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系列措施,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取得巨大进步。但随着国内外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文章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客观系统分析了近30年来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演进趋势,并基于上述研究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高等教育;CiteSpace;民族院校;民族地区;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5-0014-04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使得西部与边疆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

前沿。当前,我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推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聚焦中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研究这一主题,借助科学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以下简称“知网”)数据库中的学术期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了解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热点,跟进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一、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结合选题的特殊性,本研究主要针对国内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数据选取来自知网学术期刊,期刊来源为SCI、EI、北大核心、CSSCI,通过高级检索栏主题检索“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共得到文献510篇,其中文献时间跨度为1992—2020年。为了使检索结果更加精准,人工遴选剔除了不相关文献209篇,最后得到有效文献301篇。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对文献进行计量,并通过可视化图谱来对学科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沿进行预测[1]。将文献数据从知网以文本的形式导出之后,在CiteSpace软件操作栏选择“Data”,将导出数据进行转换,在操作界面的时区选择栏日期设置为1992年1月—2020年10月,时间切片跨度为1年。在节点类型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board”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和作者机构图谱分析。

二、研究结果时空分析

(一)年度发文数量

根据遴选的文献,将关于“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主题的研究文献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2—2000年,这一时期文献较少,年度文献数量在10篇以下,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事业与地区发展的关系、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和早期的经验总结及未来展望。第二阶段为2001—2009年,总体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文献数量均值为14篇,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民族地区获得了发展的机遇。教育公平、民族教育建设如何与地区建设相结合促进科学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关注点。第三阶段为2010—2020年,该阶段总体发文量均值在12篇左右,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推进国际化和突出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的进步使得人才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民族地区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培养具有民族背景的人才来带动地区的发展成为迫切任务。另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动教育国际化是传递中国声音、凝聚中国力量,推动教育未来多样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作者共被引分析

作者的发文量和不同学者之间的合作是反映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依据。以作者为分析节点得到结果发现:主要合作关系有5组,其中以陈·巴特尔和张朝乐门为代表的两两合作有4组,以学者李桂荣为中心点则出现一个简单的聚类。其他学者之间都是以单独研究为主,没有明显合作关系。其中,杨胜才以8篇发文量位居第一,唐新平以4篇排在第二,雷召海、陈·巴特尔、陈立鹏、杨顺清、曲木铁西以3篇并列第三。

(三)机构分析

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是体现科研合作的重要因素。从研究机构来看,目前研究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但关系不密切,已存在的合作多是机构内部进行的,跨机构合作程度低。在众多机构中节点最大的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发文量为5篇;排名第二的是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办公室,发文量为4篇。从整体来看,民族院校及其相关机构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这一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上述研究有一个共性,即均设有教育类的研究室或者民族研究中心。

三、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主题和重要观点的具体体现,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了研究热度,两个及以上的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当中称为关键词共现,共现则可测度两个词语之间的亲疏关系,通过中介中心性这一指标来反映,中介中心性数值的大小反映了词语在演化过程中的作用,通常数字越大其作用也越大。图中圆圈的大小反映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圆圈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在该领域是其研究的热点。

选取“Keyboard”节点,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图1所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并在图1基础上选择聚类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2),将关键词结果输出,选取前5个关键词得到表1。基于此,将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主题归纳为“民族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民族院校”。下面将对这三个主题进行梳理。

1.民族高等教育。在民族高等教育概念界定上,不同学者间存在意见分歧[2]。通过对其内涵分析,蕴含的要素多为目标、对象、层次和性质[3]。自建国以来,民族高等教育在发展战略变化、办学水准提升、推进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其功能、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彰显[4-5]。由于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层面的差异和自身办学中的矛盾、整体规划的不合理,在理念、方法、师资、体制等方面的制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6]。高等民族教育需要科学定位,遵循办学规律,重视教育质量,凸显自身特色,加大创新,推进国际化,在改革中前进,走特色发展之路[7-9]。

2.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少数民族;地域主要指少数民族地区,形式主要分为全日制和少数民族成人高等教育[10]。我国少数民族在分布上存在着范围广泛、形式复杂和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的特点,使得对于民族地区很难进行严格界定,在区域划分上也呈现不同的分类[11]。总的来说,一般是指少数民族聚集生活的地区,是一个较为泛化的概念[12]。从地区来看,青海、内蒙古、贵州地区的民族高等教育在办学基础、生源质量、师资力量、专业课程等方面较弱,使得人才培养不能有效满足地区发展的需要[13-15]。从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对地区建设的作用来看,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推动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民族地区竞争力的提高[16-17]。

3.民族院校。民族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解决民族问题的创举。民族院校自诞生以来,始终围绕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这一主旨,多经历由小到大、由单一到综合、由少到多的发展历程[18]。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和对外交往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19-22]。虽然在科研成果、师资队伍、人才输送、办学规模、教学体系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不菲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办学同一化、同一性矛盾突出,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不符,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解决路径多是明确自身定位,改革体制机制,加强自身特色建设,调整学科基础建设等方面[23-27]。

(二)研究趋势分析

突现词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根据突变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判断研究领域前沿,从而更好地把握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运用CiteSpace软件的突变检测功能,可以得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研究关键词突现统计图,选取排在前10的突现词,详见图3。

从图3可知,排在第一的是民族高等教育。从国家总体布局层面来说,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从区域均衡发展角度来讲,我国现代化事业谁都不能掉队,民族地区在发展水平上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差距,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我国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传承力度上有待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文化自信,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有着重要作用。为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而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经济的发展又反向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使得成人高等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合理配置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努力办好民族院校,提高办学质量。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得关于教育公平、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在关键词可视化“Layout”布局界面选取“TimeZone View”呈现方式,可以得到图4所示的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研究时区分布图,本文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200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关注点在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和教育。1992年颁布的《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

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应采取有力措施,加速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民族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1993年,国家民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所属民族学院改革和发展步伐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民族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原则及任务[28]。想要促进地区的发展,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民族高等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最高表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民族院校则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1998年《高等教育法》颁布,让我国的高等教育有法可依,开始走上教育法治化的道路,这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2001—2009年,关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教育公平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主题。随着我国的入

世,对外开放的领域、层次、水平提升到新的水平。民族地区在教育上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增大,反过来影响经济的进步,进而制约了民族地区的进步,也使得社会对公平的诉求越来越强烈。200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硕博等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的创新和开发能力。教育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先导作用,强化教育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2010年—2020年10月,这一时期主要的关注点在于中等职业院校与民族地区高校。随着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提高质量为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新阶段,民族地区的高校应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加大改革力度[29],调整职业布局和专业结构摆脱困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以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求[30]。

四、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小结

本文基于知网数据库中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文献资料,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梳理了1992—2020年我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演变趋势。总结如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作者研究合作和机构研究合作现象少,尚未形成合作研究态势。研究重点关注的地域是西部和边疆地区。研究热点紧跟国家政策。从研究热点趋势来看,民族高等教育一直都是研究热点,只是在不同时期研究关注的重心有所差别。在1992—2000年这一时期,研究多是以某一地区展开,研究内容较为宏观,微观方面的较少。在

2001—2009年这一时期,主要关注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具有民族背景的人才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建设,对于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已有学者注意到教育公平的问题。在2010—2020年10月这一时期,主要关注民族高等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走向国际化、培养专业人才、发展职业教育等问题。

(二)研究展望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高等教育要加强意识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是为了给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进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价值取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增强“五个认同”,提升情感认同度和心理认可度。发挥精神的内核作用,大力提高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同心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2.多措并举,提升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水平。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淘汰陈旧落后专业,积极推進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学习,建设“金牌”课程,文理科专业均衡设置,推进民族特色专业的教育。在教学方式上,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多样化教学,建设信息化课堂,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在师资力量建设上,完善奖励机制,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民族地区高校任教,以科研进步带动教育进步。在人才培养上,在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同时强化人文素质和实践的教育,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

3.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当今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向外展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理念的需要,同时也是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客观需求。通过国际交流,感受国际氛围,学习国际先进理念,开拓国际视野,使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跟上国际先进步伐,同时也积极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交流特色办学经验,传递中国声音。民族性和国际性并举,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

[2]张洪亮.我国民族学院的历史与贡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S5).

[3]陈·巴特尔,张朝乐门.“民族高等教育”概念研究的反思与辨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6(5).

[4]王祥,赵佳.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7(12).

[5]蔡文伯,李魁.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反思与展望——基于国家政策文本的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4).

[6]赵巧华.西北民族高等教育特性问题分析[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9(4).

[7]许丽英,郑燕婷.新中国70年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20(2).

[8]沈权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选择[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9]陈达云.大力进行教育创新 促进民族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10]曲木铁西,黄秀华.试论少数民族教育的分类[J].民族教育研究,2009(4).

[11]焦书乾.我国民族地区区域范围刍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12]田烨.试论法律法规中对民族地区相关概念的误用[J].河北学刊,2010(6).

[13]万秋月.贵州民族高等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贵州社会科学,2006(1).

[14]尚季芳,窦雅丽.青海高等民族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6(1).

[15]弓常青.试论内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16]史铸美.民族教育事业与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17]王邦权.民族自治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4).

[18]任中夏.面向新世纪 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1).

[19]杨胜才.试论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20]杨胜才.试论民族院校的特殊使命[J].民族教育研究,2012(1).

[21]苏德,常永才.论我国民族院校的独特地位与新使命——以中央民族大学为分析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15(6).

[22]闫建敏.关于民族高等院校定位问题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5(5).

[23]雷召海.关于新时期民族院校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24]雷召海.关于民族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25]雷召海.浅议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26]孟立军,吴斐.教育生态学视阈下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内涵及路径构建[J].教育评论,2014(10).

[27]林晋.21世纪民族高等院校的竞争方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S1).

[28]王世忠,王明露.改革开放40年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回顾与展望[J].贵州民族研究,2020(8).

[29]刘晓敏.“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现实考量与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7).

[30]刘玉海,刘腾飞.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教育公平民族地区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