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2022-06-02 14:30:18姚利君
科技资讯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11-5042-1862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职责,围绕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使命,分析图书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内容,以动静结合的传播方式,探索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融入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路径,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目的,为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122;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4(b)-0000-00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YAO Lijun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Foshan,Guangdong Province, 528216 China)

Abstract:On the occasion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mbining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entering on the miss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erve the local area, analyzing the spiritual cont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the library, and spreading it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It explores the way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nters the campus and integrates into college students’ study and daily life, with the goal of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national pride, and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i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Traditional culture;Smriti;Development

2020年至今,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以及疫苗研发一直不停地在进行着,全国人面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心手相牵、共克时艰,产生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更能现了中国速度、中国制造,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力量,这种力量源自我们所谓之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培育和发展的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它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最有力诠释,也是初心和使命的最好体现。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就强调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树立高度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作为承载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图书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在汲取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会面临道德观念、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失衡的挑战。尤其对高职学生来说, 高等职业教育往往更倾向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而忽略了大学生人格、道德与人文精神的养成。因此,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1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使命与责任

图书馆的职能定位中就有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人类文化遗产这一方面,典藏着丰厚民族传统文化, 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各级各类图书馆应好好利用自身的条件优势,积极投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再现、传承发展中,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对的目标群体是以专业技能为培养主线的一线技术型人才, 图书馆做好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中一项重要任务。

但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各级各类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偏重于对古籍搜集、整理和保存方面,而如何将传统文化内在于心,外在于行,去利用和复活方面研究的还不够深层次。

1.2中国传统文化是学生修身立业之源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在2014 年,教育部就通过《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在大学阶段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要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文化,还包含中华民族语言习惯、礼仪习俗、道德规范、行为品格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通提升人文修养,实现精神的内在生长。《论语》《大学》《增广贤文》《中庸》“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信”等都是修身立业之源,也是信仰构建之源。在全国人民对抗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平凡英雄身上展现出的顽强不屈、坚韧团结,就体现出这种优秀的中华文化带给我们的深厚而强大的力量。

2 高职院校图书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

正如杨棪在研究媒介形态与阅读文化关系中所道,“在无数经典的阐释和接续中进行的人类文明,不管运用什么样的媒介传播,读者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是永存的。只要能提供有分量、有责任、有深度,能够触及灵魂的内容都是受欢迎的。”那么, 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投身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笔者认为采取年轻人能够接受的传播模式应是正道。

2.1以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为中心的动态化传播渠道

图书馆是中华文明积累、沉淀交融、再发祥的重要之地,学校图书馆是承载中华文明的一个“细胞”,它可以让中华文化触及到每一位师生学者。学生参与或许能够更好地激发对他们传统文化的感知力。中国古代文明从她的诞生至今,奔流不息,绵延不断,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使得中国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多彩,学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中华传统节日、世界读书日等,开展各类“中华传统文化”项目,比如可以通过举办汉听大赛、书法大赛来传播文字的起源、发展及其博大精深,利用古诗词朗诵、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来感受古典文化的韵味,利用古筝、古琴培训来品味古典音乐魅力,通过中西方礼仪培训了解礼仪文化与个人修养等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文化宣传、知识传播的资源优势,构建融入传统文化风格的创客空间模式。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只是活动表面,更重要的是要围绕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作用,时代变迁到它的时代价值乃至社会作用,从经典中寻文化之源。

2.2以文献资源建设专题为中心的静态化传播渠道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流淌于字里行间,恢弘的中华文化蕴藏于卷帙浩繁的书籍之中,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在各项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书籍带给我们的无穷力量。

书籍的作用是属于润物细无声的,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献资源优势,通过自身文献整合,或是馆际联盟,又或是馆际互借等方式,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服务空间,这个空间包应含有纸质的和数字化的文献资源,且是能够与活动的开展相匹配的。比如:开辟一条中华传统文化走廊或者文化广场,利用多媒体采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动画,网络语、表情包或者二次元、动漫等创新方式推送各类中华文化书籍、视频、讲座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细无声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3结合地方当地文化特色,弘扬传承红色文化

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地方建设紧密联合,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接轨地方当地文化特色。特别是2021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2.3.1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中的红色素材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红色文化有别于其他传统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人物事迹,很多时候都与特定地域有一定的联系,图书馆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2.3.2要将地方文化特色充分融入至育人全过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就要以一种学生可接受并认同的方式,让学生自觉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比如:鼓励学生走访当地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通过研读、整理当地革命历史材料创建地方红色文化中心。只有投身其中,才能正真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践行红色精神。

此外,图书馆作为保存和传播人类传统文化重要媒介,对地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应充分利用馆内丰富的宣传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网站等信息资源、地方文献资源等,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探索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3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体系,或者说也是一种事实判断的范畴,比如我们常讲的自强不息、正道直行,民为邦本、贵和持中,求是务实、豁达乐观等。那么图书馆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展现的精神内容是什么?或者说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应该领会到哪些文化精神?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中华文化入校园”的成效。

3.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是中华儿女毕生之责任,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还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爱国主义教育在任何时代都是我们不变的主题。在抗疫过程中,正是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天下情怀,汇聚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在较短的时间内遏制了疫情蔓延、在较大范围内完成疫苗全员免费接种。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开展各项读者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坚守这条道路,始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

3.2以“仁爱观”为核心的社会关爱教育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无论是以“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还是“忠、孝、仁、爱、信 、义、和、平”的八德,都强调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中要富有仁爱之心,要学会心存善念、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关心社会、尊重自然。

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不容忽略学生思想教育。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社会上也出现很多道德滑坡现象,这些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重点抓落实学生的思想教育,这可以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教育来实现,培养学生的集體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

3.3以“德”字当头的人格魅力

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到“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德育教育都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高等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那么,教育到底要为学生立怎样的“德”,学生通过教育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笔者认为这应该也是图书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模式,应该为学生立基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道德,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继承光荣传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4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展现出了建筑人的使命与担当,创造了建筑工程上的奇迹;新冠肺炎疫苗的攻克艰难,看到了科学家们勇攀科技高峰,开展科研攻关的科学精神。无论是中国速度、中国制造还是中国科技,都体现了对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工匠精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无论是“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儒家思想还是道技合一的道家思想,又或是“自苦为极”崇尚技艺的墨家思想,都是我国工匠精神的文化溯源。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提出要通过各种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3.5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军事医学院及清华大学医学院调研时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新冠疫苗的研发中,科研人员从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多方面进行科研攻关,是对科研技术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古以来改革创新都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创新所展示的是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固有的求变理念和革新意识。改革开放40年,我们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成功闯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可以说,改革创新精神也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忘我奉献的革命精神的当代延续。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创新精神仍然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3.6协和万邦、大国担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直至2020年,波及五大洲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更加深切地体会这一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它表达了国际社会携手抗疫的决心,包括后面我们向全球提供疫苗和输送科研团队,都寄托着各国共渡难关的希望。

《礼记·中庸》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彰显了“协和万邦”的包容胸怀,诠释了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道义理念,是古老东方文化的智慧结晶。

4 结语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此次新冠疫情的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遏制,再次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关键在青少年。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收效甚微,如何才能够让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让传统文化更多地切合和融入学习生活中,就必须要创新,以年轻人能接受的传播模式,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贤智慧的无穷力量,方能让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薛红秀,张岩,于利.高校图书馆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11):66-68.

[2] 白玉静.阅读,文化自信的基石[N].新华书目报,2017-06-16(14).

[3] 杨棪.媒介形态变迁与阅读文化转型思考[J].编辑学刊,2016(4):53-56.

[4] 王莹莹.基于“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优化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 2021,19(1):193-195

[5] 罗启元.我国古代图书馆与文化传承[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9 :1-10.

[6] 范艳君.中国传统文化与媒体技术文化博弈下的阅读推广文化理论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8(13):72-75.

[7] 黄柄量.肇庆清代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1,19(14):202-205.

[8] 徐晨辰.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21,38(31):15-18.

[9] 张小荣,雷根虎,易宏军.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M].2版.西安:西安出版社, 2010:233-243.

[10] 李玉尚.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J].人民论坛,2021(9):100-102.

[11] 孙刚成,贺列列,雷伟.习近平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观解读析[J].教育文化论坛, 2018(6):1-6.

作者简介:姚利君(1987—),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圖书馆学、职业教育等研究。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浅议读者协会参与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
价值工程(2016年32期)2016-12-20 20:41:48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理导航(2016年33期)2016-12-19 18:52:01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西部学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25:21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人民论坛(2016年23期)2016-12-13 10:14:50
传统书法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1:28:05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推广案例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58:54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7:49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28:51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