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广辉
(桂林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广西 桂林 541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1]为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行动指南。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新的资助政策,使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了国家的资助,这些资助政策帮助他们缓解了生活上的压力,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资助效果,从广义上讲是资助主体向被资助者提供的一系列帮扶所产生的影响及效果;从狭义上讲是指资助主体通过经济及精神上的帮助,使被资助者获得经济的解困及思想、能力的提升等。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效果直接反映资助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对了解和评价后资助阶段的育人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学生资助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视角。在新时代精准资助、资助育人的资助工作大背景下,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是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理应成为资助工作研究的前沿,因此开展对广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效果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有效调查广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效果,调研采用自主研发的调查问卷,从学生家庭情况、受助情况、学习情况、参与活动情况、心理状态、资助宣传效果、资助评价等多方面考虑设置《广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效果问卷》,对4所本科高校部分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和网上调研。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500份,共回收问卷1388份,回收率92.53%,其中有效问卷1295份,有效率93.30%,调查对象包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样本的基本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自变量特征描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资助力度的加大,“奖、助、勤、补、免+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在高校中建立,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和金额的大幅度提高,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如表2所示,在有效回收的76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536人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占比69.79%;享受国家助学金的有591人,占比76.95%;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有98人,占比12.76%;获得过校内困难补助的有318人,占比41.41%;参加过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有116人,占比15.10%。在受到相关资助后经济压力是否得到了改善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81.77%学生表示经济压力明显缓解;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之后仍难以支撑学习生活开销的占比15.55%;认为杯水车薪,基本没有差别的占比2.68%。不同学者对北京、内蒙古等高校资助成效开展了调研,结果均表明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增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的安全感,使他们在校园内享有起码的、有尊严的生活。[2-3]由此可见,近年来,在精准资助背景下,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金额不断提高、资助对象也愈发精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生活费等支出,减轻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表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资助情况
扶贫先扶智,在扶贫的道路上,教育首当其冲。在高校学生资助奖学金的政策中,设置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政府奖学金等,其中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条件首先要求为本年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学生的3%。在本次调查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通过每天课后学习时间和成绩排名来反映。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天课后自习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占54.33%,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40.26%,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课外投入了更多的学习时间,而这一结论也直接反映在他们的学习成绩上。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76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绩年级排名在20%内的占20.31%,排名在40%内的占27.47%,分别高出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16和4.35个百分点,这与武立勋在对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开展调查研究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四年学习总成绩以及获得奖学金次数均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研究结果相似。[4]李欣欣对内蒙古地区高校学生资助现状分析发现,特困学生学习成绩出现两级化趋势,有些成绩非常好,有些成绩非常差,[3]说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来看,资助政策的实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绩提高起到较大的帮助。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涵不断深化,许多高校也意识到要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使受助学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升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有思想引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强化责任意识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后愿意前往中西部地区或国家艰苦行业就业的学生占比33.60%,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19.77%,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出5.95的百分点。由此可知,受到国家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更强,能将自身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武立勋通过采用 “因子分析+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国家意识和理想信念、价值观与学生接受资助情况相关性,结果发现,接受资助情况与价值观具有显著正相关,[4]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知,通过资助政策的引导,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了积极的调动,从而激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党、爱国和感恩情怀。
由于家庭背景等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不够自信,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到资助后,性格愈发开朗。在接受调查的76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对于受到资助后自己心理状态是否改变上,65.8%的学生表示在获得帮助后变得更加的自信乐观,28.56%的学生表示没有任何变化,但也有5.64%的学生认为自己获得资助后产生了自卑等负面心理。由上可知,总体来看,学生资助工作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我们高校教育的目标。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许多高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各种能力提升的平台,如校内外勤工助学、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培训课程、相关专业技能讲座等。这些举措很好地拓宽和增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视野和各方面能力。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施体验式感恩诚信教育品牌活动——“青羽计划”,旨在鼓励更多的受助学生以实际行动传递感恩。桂林理工大学依托本校勤工助学服务公司,通过引导和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上岗锻炼,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和创新创业能力,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党委直接领导下,成立“爱心妈妈”联盟,通过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对献爱心,精准帮助每一个学生。调查中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的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活动都明显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有84.11%学生认为参加此类活动对视野开拓和能力提升意义重大。
表3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统计情况
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知晓并了解资助政策是做好精准资助工作的基础,也是实现精准资助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仍然存在资助政策宣传不深入、资助政策宣传方式落后等问题。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6.88%的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相关资助政策,40.57%的学生基本了解资助政策;有22.55%的学生对资助政策很不清晰。郑婷婷对江苏省3所高职院校开展资助政策体系宣传、资助政策内容、评选标准和评定流程等调查时发现,有47%学生反馈比较不了解或者非常不了解。[5]吕坤等对四川省内15所高校开展调查时发现资助政策很了解的比例最低,仅为1.62%。[6]通过对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主要途径调查发现,通过辅导员和班主任组织班会了解相关政策的为71.65%、通过学校下发的宣传资料了解相关政策的为16.77%、通过学校官网和微信平台了解相关政策的占8.89%、通过其他方式了解相关政策的占2.69%。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学生主要通过辅导员和班主任组织班会了解资助政策。但由于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繁忙,有时会把通知文件直接发给学生干部,再让学生干部传达相关内容,使得政策宣传不深入、效果不明显。学生对资助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从而导致真正需要了解资助政策的学生因对政策理解不到位而没有申请相关资助。同时,落后的、不够新颖的宣传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关注,导致宣传效果不佳。此外,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关注到很多高校只注重资助政策的宣传,忽视了学生受资助后的典型宣传,导致资助育人效果的缺失。
精准认定对象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自2019年开始,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阶段取消了调查表盖章环节,改为学生本人(或监护人)书面承诺,这给高校精准认定困难生对象增加了难度和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课题组调研发现,目前广西区内高校主要依靠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广西学生精准资助系统中的重点保障学生人群数据信息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但由于系统数据收集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其覆盖面和精准度还有待完善,在实际操作中问题依旧突出。此外,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组织的班级民主评议流于形式,少数“伪困难生”导致认定结果难以服众。同时,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表中的个人承诺还没有完全纳入我国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缺乏约束力,以致出现部分学生冒着诚信风险骗取资助资金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28.69%学生认为身边有获得资助的同学从日常消费行为中看不出其家庭存在经济困难,甚至存在高消费现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开展过程中的问题调查,仅有65.60%学生认为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精准,有14.51%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审条件不够清晰;有11.33%的学生认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存在不公平现象;有8.56%的同学认为个人承诺没有约束力,存在着部分学生伪冒贫困生。结合当前已开展的学生资助成效调查研究来看,与大部分研究学者结果一致,[3-6]由此可见,如何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真正困难的学生享受到国家资助依旧是当前学生资助工作人员需要攻克的难题。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涵的不断深化,许多高校也意识到了要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然而,由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庞大,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往往采取讲座等育人手段,这类说教方式难免显得空洞乏力,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导致育人工作效果不明显。调查结果显示,有80.58%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相关资助活动,但其中仅有50.15%的学生认为内容充足、活动效果较好。28.15%的学生认为内容缺乏新颖性、效果一般;21.70%的学生觉得内容不适合自己、效果较差;还有10.04%的学生表示都可以接受。由此可知,虽然当前广西各高校在德育工作上做出了创新和尝试,但是从调查结果发现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他们的育人方案,才能取得德育效果。
学生获得国家资助后的精准管理是精准资助的重要内容,是检验资助育人成效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比较注重资助对象的认定和资助资金的发放,而对于学生受助后的个人发展问题缺乏追踪和评价,难以保证资助育人效果的质量。结果显示,86.5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示学校开展了获助学生回访工作,但其内容主要集中在资助评审条件是否合理、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有改观和如何使用资助资金等较为浅显的问题上,而对于学生受助后的学习、能力提升和就业等方面没有进行监督和反馈,导致资助工作存在短效性和片面性。部分学生认为身边有获得资助的同学,从日常消费行为上看不出家庭困难,甚至存在高消费现象,说明学校的监督反馈作用不佳,对于学生获取资助资金后如何使用问题等也未落到实处,使资助资金效果大打折扣。
良好的资助宣传工作效果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一是要加强资助宣传工作机制完善,将资助宣传工作列入资助工作的整体规划中,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工作研讨会、布置会,始终将资助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性工作开展,保证资助宣传工作有序开展。其次,要将宣传工作列入整体资助工作绩效考核中,将宣传工作分解细化、责任到人,从机制上保障宣传工作高质量开展。此外,要加强学生资助宣传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学习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宣传工作水平。二是要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工作。如利用校报、学校网页、宣传手册、宣传栏等多种载体,又如利用寒暑假政策入村、新生入学前后等有利时机,全方位地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让学生及家长广知相关政策,提高对资助政策的思想认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良好氛围。此外,要突出资助宣传重点,如利用资助政策宣传大使、“我是国奖生”、自强之星等优秀学生,加强榜样领航教育宣传,引导更多受助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学习、饮水思源,将来报效祖国、社会和学校。
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对象是有效实现精准资助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资助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具体来看,一是要构建一套严谨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采集系统,要将学生家庭经济因素、特殊群体因素(如脱贫家庭、低保等家庭)、生源地发展水平、家庭突发情况、学生在校消费水平以及其他影响家庭经济情况的因素纳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中,同时充分利用好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各地区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重点保障人群数据,将其数据纳入到系统中,作为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的重要参考依据,多途径、多维度采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二是要多途径开展非学生本人信息来源收集工作,确保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如通过电联当地扶贫办、村委会,家庭走访,与受助学生同学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信息,结合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干部民主评议,使认定结果更科学、更可靠。三是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调整,每学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核查,对有重大经济变化的学生进行调整,真正将精准认定要求贯穿学生资助全过程。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德育工作。一是要制定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点和规律的育人方案。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的奖惩机制。比如,对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立“标兵奖学金”;如发现学生滥用助学金和违规申请助学金,则对受助金额进行追回并全校通报批评,取消学生的评奖评优资格。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学生受助跟踪册,跟进学生受助后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成长情况,并定期和学生家长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同时监督学生合理使用助学金。二是要激发学生参加资助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和平台,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除了在经济和物质上提供帮助外,还要注重其精神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讲座、会议、优秀学生报告团演讲、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素质拓展、谈心谈话等,对受助学生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情怀和励志成才志向。
完善的资助效果后续追踪评价机制能更好地巩固资助育人成效。一是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高校在建立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要全面真实地反映资助效果的整体情况及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所选取的评价指标要能够准确表达高校资助效果的内涵,能够全面反映高校资助效果的客观事实,然后再根据各指标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整合形成的综合评价体系。二是加强对受助学生的追踪力度。通过大数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心理状况、学习情况进行追踪,并将反馈的信息及时处理。定期收集老师、学生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完善学生资助工作的各个方面,真正将学生获得的资助资金落在实处。此外,还应加大学生的家访力度,利用家校合力,切实使资助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主要途径,事关精准扶贫和教育公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战略举措,也是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工作中必须始终高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问题,切实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生学习生活情况,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总结工作经验、优化工作理念,不断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