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妙荷,袁少仿,梁柱芬
在我国吸毒人员属于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艾滋病,进行注射毒品吸毒人员之间针具共用是其出现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对于吸毒人员需要实施一定的干预,以降低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临床医学文献显示,对吸毒人群实施美沙酮维持能够显著降低吸毒人员艾滋病的传播,对社会稳定及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有重要意义。但是吸毒人员自身治疗的时候身心状态都较差,而且其用药依从性也非常差,为维持美沙酮的治疗效果,必须要对吸毒人员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本文基于此对心理行为干预应用于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吸毒人群进行对比观察,现全文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为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收治的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吸毒人员,总例数为40例,分组方式为随机抽签方式,组名分别为试验组、参照组,两组人数均为20例。试验组患者的年龄最小为19周岁,最大为49周岁,其中女性为8例,男性则是12例,平均年龄为(30.13±3.78);参照组中年龄最小为21周岁,最大为48周岁,其中女性为7例,男性则是13例,平均年龄为(30.69±4.15)。从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可观察到,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的自身一般病例信息具备较高的相似性(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规则:①本研究遵循自愿原则,患者自身已通过文字或语言等方式完全了解本次研究的全部内容,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批予以批准;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创伤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③患者意识清晰,能够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回应。
排除规则:①患者除去为吸毒人员外还存在其他威胁生命安全的疾病,如肝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严重疾病;②患者自身携带精神类疾病,如人格分裂等,临床上无法对其反馈的信息进行确认;③妊娠期妇女。
对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具体为:定期组织全体患者接受毒品危害宣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告知艾滋病对于人体的危害程度,提升其对于治疗的重视程度。
试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针对性个体心理干预:吸毒人员自身在社会中属于特殊人群,容易遭受社会的排挤,故其心理状态多存在一定的问题,再加上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多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负面情绪加剧,继而不利于持续性维持治疗。针对该情况护理工作人员需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在早期就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自身感受,然后依据患者的学历、年龄、家庭等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提升其心理状态。此外需要注意吸毒人员在治疗过程中的情绪起伏大,自身想法多变,需要保持对患者的心态监测。另外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对患者进行不同的干预方式,大多数毒品成瘾者一般伴有认知行为缺陷,早期多数患者会处于易怒、易冲动、对未来失去信心的状态,在该阶段,最重要的是使患者感受到尊重,如果患者有家属,多与其家属进行沟通,诱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关心支持,以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情绪稳定后,对患者进行反复的宣教,具体内容就是当下社会的荣辱观,家庭对其的希望,社会对其的关注,反复的鼓励患者勇敢的面对现实,远离毒品,重塑人生。第二阶段,该阶段患者已经脱离早期,虽然有摆脱毒品,想要重塑人生的想法,但是因为毒品的生理成瘾性,导致患者往往即存在戒掉毒品的想法、愿望,但是又希望获取毒品,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在该阶段,工作人员应当嘱咐患者家属多加注意患者的状态,多于患者进行沟通,倾听其倾诉,诱导患者建立起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2)个体健康教育:很多吸毒人员自身决定实施美沙酮治疗时一般要进行一定的思想斗争,再加上该药物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容易接触到,患者可能对于治疗效果存在担心,因为药品在早期需要酌情用量,故可能效果不理想,因此对其实施一般的药品健康教育一般无法打消其的顾虑。此时护理工作人员应邀请治疗效果理想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为患者的美沙酮持续治疗提供充足样板支持,从而提升其对于治疗的信心。(3)情志支持:大多数吸毒人员在治疗过程中非常担心自身症状发作,从而遭受社会的歧视,故其状态一般不稳定,时而对治疗充满信心,时而想放弃治疗,此时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定期予以患者电话访问,对其实施一定的人文关怀,告知国家相关政策,此外可邀请部分患者的家属以及较为亲密的朋友对患者进行情志支持,提升其坚持治疗的信心。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的用药依从性、毒品健康知识评分、心理状态,采用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的遵医性量表评定,每周固定100分,不按时用药扣5分,漏吃、停药一次扣10分。使用健康知识问卷调查量表评定患者对于毒品知识的评分。使用SDS及SAS评定患者的心理状态。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估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护理技术、护理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以及健康教育的适用性等四个选项,采取L5级评分法(1-5分),每项25分,总分100分,将总分超过85分的患者认定为对护理持完全满意态度。将分数为60-85分的患者认定为对护理持基本满意态度。其余则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由表1数据可知,试验组患者的依从性、毒品知识、SAS、SDS评分均理想于参照组,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
表1 试验组和参照组病人临床手术信息的比较(±s)
由表2数据可知,试验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80.00%,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
表2 实验组和参照组护理干预满意度比较[n(%)]
美沙酮属于μ阿片受体激动剂,药效与吗啡有较高的相似性,具备理想的镇痛效果,在临床应用中多是实施呼吸抑制、缩瞳、镇痛,而且其与吗啡相比,作用时间较长,而且不容易出现药物成瘾,耐受性也较低。随着临床医学对美沙酮研究的加深,发现该药物具备交叉耐受作用,故能够对毒品(阿片类)成瘾者进行脱瘾治疗。一般是将其直接替代毒品予以患者使用,给药的剂量需要依据患者的毒瘾情况决定。就使用效果而言,非常理想,但是毒品成瘾者因为自身的原因加上美沙酮并不能完美的替代毒品,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较为容易放弃治疗,转而继续使用阿片类毒品。毒品不仅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危害,而且在毒品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很容易因为毒品注射等环节感染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且毒瘾发作时吸毒者可能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继而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因此保证吸毒者持续实施美沙酮治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通过现有的临床医学文献分析,认为导致吸毒者脱离美沙酮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心理问题以及对毒品危害认知度不足。早期对于美沙酮治疗吸毒者的护理一般是反复进行健康宣讲,该类措施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吸毒者对于毒品危险程度以及美沙酮治疗知识的了解。但是因为其自身刚刚进行美沙酮持续治疗,起始的效果与实际宣讲的时候存在差异,再加上吸毒者自身对于护理工作人员并不熟悉,信任度较低,很难完全相信护理工作人员的宣讲内容。而心理问题则是因为吸毒人员一般处于被社会歧视的状态,在治疗的时候心理情绪起伏大,自身对于治疗持怀疑态度,如果没有外部人员对其实施心理干预和情绪支持,多数患者会出现负面情绪,继而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
心理行为干预是依据健康行为理论,以心理角度对吸毒人员美沙酮治疗的依从性进行干预,该干预是在医学生物学基础上结合心理学实施。该方式多用于需要持续给药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的护理中,能够理想的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故医学界认为将其应用在吸毒人员的干预中,也可提升吸毒人员的美沙酮治疗依从性,降低其毒品复吸率,最终维护患者个人、家庭的稳定,提升社会的稳定。
在本次研究中,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的试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毒品知识问卷评分、心理状态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笔者分析认为,心理行为干预能够帮助吸毒人员的心理恢复健康,从而恢复其的社会功能。邀请吸毒者的家属对其进行情志支持,打破了以往护理干预多是基于个人进行,而有了其家属的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依从率也有明显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吸毒者美沙酮维持治疗的过程中、对其实施心理行为干预,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毒品知识认知情况,有利于减少艾滋病的传播,提升社会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