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心良,栗洪娟,李玉杭,李娜
脑梗塞是脑梗死的旧称,又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在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比较多发,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患者即使在得到有效的治疗后,仍会出现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并且会给患者、家庭及其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中医将脑梗塞纳入“中风”“卒中”范畴,且中医近年来在脑梗塞的医疗实践中获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中医对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中医认为脑梗塞的发生同情志过激、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年老气虚、内伤积损等有关,进而会导致人体气血阴阳运行及脏腑功能失调;该病的病机在于气血逆乱、凤阳上扰,引起脑络阻滞,另外痰瘀交阻也是重要的病理因素。由上可知,脑梗塞的病机在于气、血、火、痰、虚、风,六者能够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
中药方剂辨证论治方法具体如下:(1)风痰阻络证:应按照熄风祛痰、平肝通络的治疗原则,可应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半夏白术天麻汤是应用较广的祛风祛痰方剂,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益气的效果。钟岩在其文章中写道,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指标均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说明了半夏白术天麻汤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具有较好的疗效。(2)痰热腑实证:星蒌承气汤一般应用于脑梗塞痰热腑实证中,该方剂是由全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组成的,其能够对神经元损伤进行有效抑制,并具有抗炎、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并且能够改变血液流变学,避免脑细胞持续受损。康盛华等人在其文章中写道,对照组实施内科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以及内火、痰湿、阴虚及痰热腑实证评分总分均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脂代谢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并且优于对照组,较好地说明了星蒌承气汤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较好地改善了血脂指标,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有效性。(3)气虚血瘀证:应注重益气活血、疏经通络,故多采用补阳还五汤。王晓炯在其文章中写道,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比对照组更优,表明了补阳还五汤的效果显著,能够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这是因为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散瘀通络的效果。(4)阴虚风动症:可选用镇肝熄风汤。陈延欣将70例急性脑梗死阴虚风动症患者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5例应用镇肝熄风汤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的85.7%,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8.6±1.1)分较对照组的(13.0±2.1)分更低,表明了该中药方剂具有较高的疗效,并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5)自拟方: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施治研究出了较多的自拟方,如活血利水方、化痰祛瘀法、益气活血通络方等。通过分析上述文章所取得效果可以得知,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更好地提升临床疗效,这是因为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标本兼治,从而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因此今后可加强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脑梗塞方面的研究。
中成药在中医药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携带方便、服用方便等优势。临床常用于治疗脑梗塞的中成药为复方丹参滴丸、脑脉泰胶囊、通心络胶囊、安宫牛黄丸、桂枝茯苓丸等,能够起到理气止痛、活血散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等效果,同时还能够改善血液微循环以及血流变,保护脑功能,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黄凌军的文章中分别对脑梗塞患者实施血塞通治疗(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观察组)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5.2%)、CT总有效率(82.4%)及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认为复方丹参滴丸有助于疗效提升,更有利于头颅CT影像、生活质量的改善。李凤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通心络胶囊治疗(观察组),以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对照,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对比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90.48%)高于对照组(71.43%),且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了通心络胶囊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减轻症状、改善疗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通过对上述文章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成药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而且便于保管、携带和服用,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向患者详细说明中成药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要求患者遵医嘱用药,以防止用药不合理对疗效、安全性产生影响。
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提取自中药材,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制药技术的结合,经静脉注射吸收迅速,且作用靶点多,具有确切的疗效,在辅助治疗急性期脑梗塞患者中的作用显著,中药注射液有着较多的品种。其中血栓通注射液中的三七总皂苷可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促使组织血流量增加,能够对细胞内钙内流、钙释放进行抑制,因此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疏血通注射液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能对血栓扩大进行抑制,促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有利于开放侧支循环。张钟少等人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更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还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缓脉搏波传导速度,这也表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显著。舒血宁注射液能够恢复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善,并可对血脂、血流变进行有效的调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含有的丹参素能够起到抗炎、抗凝、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改善微循环,可较好地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脑损伤及神经细胞,能够促使血液黏度降低,安全有效。红花由于存在活血散瘀、止痛通络的效果而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常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能够对血栓形成、细胞凋亡进行抑制,能够发挥抗炎、抗血小板聚集及抗炎作用,并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
针刺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对脑梗塞患者进行针刺,能够对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炎性反应进行抑制,起到抗氧化应激的作用,并且能够抑制细胞凋亡、脑水肿形成,有利于修复受损神经以及促进血管再生。头针疗法、电针疗法能够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促使缺血区微血管密度、血氧供应增加,能够对血脂、血管活性物质进行调节,从而能够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清除自由基,发挥保护神经及脑组织的作用。穴位注射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又称之为水针,也能够促进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改善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在进行针刺时应遵循辨证取穴法,取三阴交、水沟、内关为主穴,如风痰阻络证可加太溪、太冲、丰隆,气虚血瘀证则加血海、膈俞、膻中。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指利用治疗仪中频脉冲定向推动药物离子到达患处,能够促进中药经皮肤更快进入体内,因此能够尽快发挥中药消炎镇痛、疏经通络、镇痛的效果。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作为一种定向的靶位治疗方法,其利用了热磁技术、中频药物导入技术、中频仿生技术等,能够有效扩张患者小动脉、毛细血管,对病变部位的循环情况进行改善,且药物离子的定向推动力能将药物封于皮肤表面,促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因此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缪冬梅的文章中,对照组39例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及康复训练,而实验组加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在连续治疗4周后,实验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更优,充分说明了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能够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同时,还有利于肢体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因此可以得知,同西医治疗相比,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能够快速起效,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药泡洗能够促进脑梗塞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组织的代谢,能够发挥散瘀消肿、清热解毒的效果,同时还可减轻炎症反应,增强机体抵抗力,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穴位按摩、推拿能够通过穴位刺激达到调节血液运行的效果,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穴位进行按摩,能够改善骨骼肌,促进脑神经功能的重建和建立侧支循环,有利于尽快恢复脑神经功能。通过对肢体进行推拿,可调节全身经脉,促进阴阳气血平衡,兴奋脑部有关区域神经,从而能对中枢神经感觉运动功能进行调节,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通过推拿按摩能够起到舒筋活血、滑利关节、解除痉挛等作用,能够避免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在治疗脑梗塞方面经验丰富,早期对脑梗塞患者实施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提升疗效,防止病情加重。中医治疗脑梗塞的方法较多,应用前景广阔,且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在中西药联合治疗时应注意配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