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旖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行,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已经不满足于主要科目的学习,而是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德育精神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和文化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年龄特殊性,身体和心理正处于启蒙阶段,因此,教师应重视德育教学的开展,为日后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章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德育教学;小学教育管理;实践策略
引言: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此时期形成的观念和习惯是未来生活中难以改变的,所以,德育教学是教师的重点研究方向。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目标,将其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的作用。
一、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在以往德育工作的开展中,通常是以理论教育为主,由教师灌输式提出要求,使得学生虽然有所行动但是并没有深入到精神层面,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注意在班级管理环节用渗透的方式获得学生的认可,而后再将其落实到实践中,从而帮助大家树立良好的品德意识。德育工作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教师重点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从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抓住机会渗透德育内容,在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良好道德意识的养成。比方说上学遇到老师和同学要礼貌问好、教学楼的走廊中不可以嬉笑打闹、有人伸出援手对你实施帮助时应该及时道谢、看到教室地面上有垃圾应主动清扫等等,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久而久之内化为生活习惯,对日后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同样,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有关“文明习惯”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针对话题展开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与互动中提高大家的道德意识。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通过讲述具体案例让他们分析主人公的行为是否正确,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讨论中形成和谐的德育氛围。学生能够深刻知道规范日常行为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德育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建立良好德育环境
环境是影响一个人情绪和思想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教育管理中教师应注重环境带来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德育氛围,让大家在耳濡目染中强化认知水平,以此强化德育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组织学生建立完整的班级管理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对于班规的建议,将其合理的融入管理体系中,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又贴合实际情况,因为是大家自发建立的,在未来生活中定然会主动遵循。其次,可以在教师中张贴一些和德育有关的文明标语或者是故事图片,让学生每天都在感官的刺激下加强对它的内化,时刻提醒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每天利用早读时间共同朗读《论语》《三字经》等文学作品,这些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对于德育素养有着深刻的学习价值。通过观察和亲身实践强化学生的道德思想,同时也提升了文学素养。除此之外,家庭环境也能影响一个人的德育精神。教师应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在课后时间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避免吵架给他们带来的恶劣影响,空闲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等。使家长意识到自身对孩子成长起到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落实家校共育理念[1]。
三、树立道德模范榜样
在学生成长的路上不能忽视榜样的力量,因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的,也很容易产生崇拜的情感,对于自己做不到但是他人做得很好的事情总会心生敬佩。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在班级管理中树立榜样,借助这样的方式引导大家向他们学习,在无形中渗透德育行为。对于日常表现良好的学生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并给出小红花,让其他人向這名同学学习。通过教师的表扬不仅能让这个人收获满足感和成就感,还可以有效激发其他同学对他的模仿,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给大家起到好的引领效果。比方说上课从不迟到,提前几分钟来到教室准备教具,上完课将用过的粉笔头扔到垃圾桶内,而不是随意丢在讲台上等着值日生清扫,洗完手及时关闭水龙头避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等等。在亲身实践中让学生意识到班级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要严于律己,在加强道德素养的同时提高了班级凝聚力。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评价的导向性。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大家的自信心,让他在学习生活中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不仅利于成绩的提高,还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加速学生的成长[2]。
四、开展集体公益活动
德育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而是要将其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真正意义上感悟社会公益,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培养大家的爱心和公德心,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公益活动的意义不同于课堂上理论内容的学习,用过亲自实践更能给学生带去直观的感受。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保证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加入实践中,有效保证了德育教学效果。例如,长期与学校合作的贫困地区小学发出缺少物资的请求,教师可以召集同学为他们捐赠物品,干净的旧衣物、不用的文具盒或书包等学习用品,以及看过的书籍杂志之类的东西,让大家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知道珍惜现在拥有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父母为我们创造的优秀条件要加以利用。另外,还可以定期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陪老人聊天、表演节目、打扫卫生等,这些活动都能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德育的真谛,对小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的方式既加强大家的实践能力,又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德育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实践策略不仅体现在规范行为、建立环境、树立模范榜样以及开展公益活动这四个方面,还有更多行之有效的途径需要教师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加以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优化教育模式,在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剑英.现阶段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2020(S2):43-45.
[2]孔庆翠.德育工作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分析[J].中国教师,2020(S2):91.
[3]徐丽蓉.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分析[J]. 红豆教育,20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