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语境,践行语用

2022-06-01 17:47陈沛钱荃吴甜甜
语文建设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境中考

陈沛 钱荃 吴甜甜

【关键词】积累与运用,中考,语境

语言学习系统由“语言内容”“语言形式”

“语言运用”三方面构成。[1]积累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参与语言运用实践活动,获得语言经验,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基于语言学习的基本理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应“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统编语文教材进一步将课标中的内容与目标落实到教学单元,明确提出了“积累与运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使得“積累与运用”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测评及教学的重要内容。

鉴于“积累与运用”对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本研究连续跟踪了2017~2021年22个省区市的23套[2]中考语文试卷,抽取其“积累与运用”部分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提炼近年“积累与运用”命题的特征,为未来语文教学及命题提供参考。

一、“积累与运用”命题特征分析

1.依据课标和教材,明确积累与运用的内容

中考语文“积累与运用”测评,首先要明确“积累什么”的问题。按照学界的认识,“积累”包含语言知识、语言材料、语言经验和文化的积累。语言知识的积累对象一般包括语音、汉字、词汇、词义等语言知识[3]以及语法、修辞、逻辑知识[4];语言材料的积累对象一般包括词语、句子、语段[5]等材料;语言经验的积累对象一般包括语言运用经验和语感;文化的积累对象一般包括文学、文化常识。在中考测评中,居于卷面第一板块的“积累与运用”主要考查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的积累与运用。其内容来源主要有二:一是统编教材各单元中提到的“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二是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语言图示与言语交际。从统编教材中提取的若干训练点与基于生活所反映的言语规律均反映了课标所强调的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征。

为科学研判“积累与运用”测试内容的均衡度,本研究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通过雷达图法将23套样本卷“积累与运用”的内容维度与认知维度放到同一个标准尺度下衡量。首先,本文以内容维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作为一级指标,分别计算二者五年间的题量均值,以此作为雷达图同心圆的背景模型(两个维度)。其次,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认知要素作为二级指标,将同心圆分成六个扇形,六个小箭头分别表示不同的认知要素(六种要素),分别统计2017~2021年间试卷对各认知要素的考查题量,题量值顺着箭头方向递增(见图1)。由此可知,从整体来看,五年间,“语言经验”的平均考查题量约占同心圆的75%,是“语言知识”的3倍。从具体每年考查的认知要素题量来看,记忆与理解维度的数值最大(约30~40),之后是分析(约10~20)、运用(10~20)与综合(小于10),评价维度的数值最小,说明“积累与运用”测试主要考查的认知要素是记忆与理解。最后,可将每个认知要素指标上的题量值连接成一个封闭多边形,以此反映2017~2021年中考语文“积累与运用”考查的认知要素结构。由图1可知,五年间的多边形形状类似,但面积较小,明显倾向记忆与理解区域。说明“积累与运用”考查的认知要素结构较为固定,且集中在记忆与理解维度上,并不均衡。

为进一步了解“积累与运用”的考查重点,以课标要求的七至九年级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为依据,分析2017~2021年中考语文“积累与运用”测试涉及的字词,可知近五年该测试板块共涉及182个常用字、197个次常用字与144个非常用字。其中,常用字并未因其频率高、构词能力强而占比最大,反而是次常用字占比较大,这说明中考“积累与运用”测评在考虑语文学科实践性的同时,也保证了中考作为高利害测试的区分度。

在此基础上,借助语料库在线字词频率统计工具,对比分析23套样本卷“积累与运用”测试涉及的字词,获得近五年最高频字8个,最高频词语6个。其中,字音考查频次在5次及以上的汉字有“禁、和、肖、省、哺、绰、溯、殷”,字形考查频次在3次及以上的词语有“眼花缭乱、销声匿迹、蹂躏、帐篷”,成语运用考查频次在3次及以上的词语有“鳞次栉比、络绎不绝”。频次的高低代表中考“积累与运用”考查的标准。经分析发现,“积累与运用”板块五年间考查的最高频字词均属于常用字中形、音、义联结较强的类型。例如,字音考查的高频字“禁”(jìn或jīn)和“殷”(yīn或yān或yǐn),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和普通话前鼻韵母的辨识。字形考查的高频词语“眼花缭乱”中的“缭”是个形声字,以“纟”为形,指丝织品的缠绕,其形旁为理解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成语运用的高频词“鳞次栉比”,是由“鳞次”和“栉比”两个偏正结构构成的并列成语。了解成语的内部结构关系,掌握其中一个偏正结构的意思,不必依赖语境就能推测出成语明确而具体的意义。

2.坚持立德树人,丰富语言积累的材料

“积累与运用”是以语言材料为载体实现的。语言材料主要指的是词语、句子、语段,这些是构成语言经验的物质基础。[6]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言材料,提炼不同语言材料的特征,发现语言材料与语言实践的联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

基于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积累与运用”的测试材料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从材料范围上看,有热点问题讨论、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科技发展宣传、生活场景再现等。从材料主题上看,有65.2%~91.3%的样本卷选取了蕴含丰富情感与立德树人思想内容的测试材料,在“品德修养”“文化自信”“爱国情怀”“理想信念”四个方面引导学生立德铸魂(见图2)。综合来看,五年间的“积累与运用”考查,彰显“文化自信”的语言材料显著高于其他三类主题,体现“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的语言材料占比在2021年呈大幅度攀升态势。精选语言材料,充分发掘四类主题语言材料对于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反映了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对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筑牢文化自信、加强品德修养的一致追求。66BA3874-B1DA-41A8-A110-01B77440394C

从材料形式上看,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多文本材料等。从材料来源上看,涉及教材课文、报纸期刊以及自创。丰富的测试材料,意在增加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丰富学生语言运用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

3.灵活创新测试形式,展现语言积累的学习过程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初,以“在关系中学”和“分布式认知”为主要观点的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它把联结看成学习发生的基础[8],强调知识在丰富、复杂的环境中的创新和进化[9]。在这一学習方式变革理念下,“积累与运用”板块的测试形式不断创新,呈现出“以复杂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搭建语言积累过程的展示平台和提供语言运用的有效方法”的主要特征。例如,2018年山西卷设置了“学语文,用语文”的学习情境,提供说明“初心”二字本源的图片材料,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字形的辨析和修改。在语言实践的具体语境中,命题联结“初心”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引导学生从汉字的演变过程学习汉字,发现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

再如,2020年甘肃武威卷设置了查字典的学习情境。以清明节为历史文化背景,选择规范性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为工具书,创设要求学生选择并解释“下半旗”时“志哀”还是“致哀”的学习任务。本题的学习情境较为复杂,跨越了个人情境、公共情境和时代情境。查字典是每个考生都亲历过的学习经历,清明节是中国人均会参与的公共情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需要面对的时代情境。学习的真正发生源于学习者与情境中不确定因素的互动。因此,复杂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真正进入真实情境,调动已有的“积累与运用”学习经验,建立已有知识与复杂情境的联系,展现运用工具书解决“积累与运用”现实问题的学习过程。

此外,北京卷、江苏南京卷、辽宁大连卷等样本卷,以主观题的形式引导考生临摹名家书体或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体作品,体现了“积累与运用”测评对汉字文化积淀和审美意蕴的导向。

二、“积累与运用”测评的教学启示

评价能够检测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目标是否有效达到,诊断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进与提升提供现实依据。[10]把握近年来中考语文“积累与运用”板块的测评特征,探索其测评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师日常进行“语言学习”教学的效率。根据以上分析,建议教师创设语言实践的真实情境,聚焦典型的学习任务,系统化集约化地开展语言知识教学。

1.沉浸真实语境,深度参与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11]“积累与运用”的教、学、评首先应关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设置。何为“真实”?样本卷给出了不同的样式:有贴近现实生活的“阅读活动”“成长收获”,有反映社会热点的“中国火星探测”“建党百年献礼”“三星堆考古发现”,有彰显地域文化的“北京正阳门”“深圳花展”,有介绍传统文化节日的“春节”“端午节”等。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沉浸到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中,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建议教师选择情境真实、复杂的语段或连续的语境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知识和运用方法的意识。例如,2021年湖南长沙卷设置了阅读《中国文化知识丛书》这一真实的语文阅读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归纳汉字的构字特征和规律,评价成语运用恰当与否的真实学习任务。学习任务重视语言学习的过程,体现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建构语言知识与文化积累、语言积累的关联,强调在语境中认识和理解语言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选择或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语境材料,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积极积累语言运用经验,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

2.聚焦典型任务,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

课标在阅读建议中提出要让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典型的语言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并运用常用字、多音形近字、易错字以及成语等语言知识,梳理归纳语言规律,再将这些语言规律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并运用到自己的言语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12]

例如字义的学习,可参考2019年浙江杭州卷第6题。该题提供了典型的汉字学习语境:象形符号“地”“木”“日”和文字信息“旦”“东”“杲”的字义解释;设计了典型的学习任务:根据图文信息,推测非常用字“杳”的字义。学生需要历经典型的学习体验:通过类比,梳理发现汉字构造的规律。以象形字“日”为基础,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添加指事符号“一”“木”或由两个独体字合并组成会意字“杲”“杳”。综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信息,在头脑中建立起字形和字义的关联意识,建构汉字知识学习的体系,可以提高学生记忆、理解与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须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类型的语言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首先要分析语境能带给学生哪些学习与发展的机会,预期学生在所确定的核心经验上应该达到的水平,然后关注采用何种方式来支持学生的未来学习发展,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帮助学生有效积累语言运用经验。

3.系统化集约化测评形式,架构语言积累的学习体系

从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可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集约化在经济领域里是一种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为目的的形式。学习并运用系统论和集约化原理,语言“积累与运用”教学应更加注重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内,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学习不同的语言知识,建构不同语言知识之间的联系。

例如,2021年北京卷以“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制作正阳门宣传短片”为语言实践活动情境,四个学习任务共涉及书体、词义、标点、病句、字音、字形、成语、修辞和仿写九项测评内容的考查(见表1)。每个学习任务均为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和综合能力来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启发教师应以真实情境下的真实问题的解决为依托,选择不同的语言学习内容,架构良性的语言学习体系,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现语言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语言学习规律,完成语言实践活动。66BA3874-B1DA-41A8-A110-01B77440394C

猜你喜欢
语境中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例谈中考化学推断题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