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华
“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1]是历史新高考的基本要求和评价理念,规约着中学教学的方向,倒逼课改的步态和课堂的变革。笔者以为,基于学科素养构建历史学术型课堂是可行的探索途径。概言之,即基于历史学科的结构与特性,倡导专业的探究学习,涵育核心素养、建构学科育人的新课堂类型,其中内含着学习的自觉、学术的品味和学科的要求。本文尝试以历史人物“秦始皇”教学设计为例,揭橥其中的意蕴,敬祈大家批评指正。
一、课题概说:什么是历史人物?
什么是历史人物?其在历史行程中的地位、价值、作用与影响如何?这是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主题和旨趣所在。值得一提的,享誉世界的年鉴学派大师费尔南·布罗代尔着重长期的、结构的、总体的历史,认为个人和事件是无足轻重的,“在我想到个人时”,“我总倾向于认为,他陷入自身几乎无能为力的命运之中”[2],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历史人物与“时代”有着怎样的链接与离合关系?这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题旨,以下我们返观历史行程和史料缝隙中的歷史人物,尝试历史学术型课堂的实践。
二、导入新课:李白《古风》之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你认为李白《古风》描述了哪一个历史现象?
透过李白的视界展示秦始皇的历史肖像,以诗证史,复原秦统一的恢弘图景,引领学生回到二千多年前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历史现场,身临其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导入本课的教学主题。
三、展示主题:“秦始皇——千秋功过?”
为什么是“千秋功过”秦始皇?
“历史现象系海水般一波堆一波,愈堆愈高,成为波浪,波浪打着不同崎岖的海岸,随着地形的不同,溅起各式各样的浪花”[3],恰如秦始皇留给后世的印象:千秋功过,在不同时代留下了不同的波影。稍稍调整,本课的课程目标为: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贡献和史实;
2.探究秦始皇在不同时代的“形象”变迁,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四、问“史”寻“人”:历史学术型课堂的探究学习
材料1: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 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3: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探究1:关于秦王的生平与争议
据材料了解秦王生平,通过身世之谜,引领学生辨析史实与传说的关系和分际,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后阅读《史记·吕不韦列传》探究学习。
探究2:在尉缭眼里,秦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探究3:材料3反映了秦王怎样的思想倾向?
“历史”是记录、表达和呈现“过去”的一种方式,相比过去的历史,史料总是残缺不全,记录也多歧差异。唯“藉此残余断片”[4],观察秦始皇人生和思想的一些面向。
基于史料的研习引领学生探究秦王的生平、性格和思想,展示出不同的“肖像”,产生历史视觉与人物认知的冲突,预设教学叙事的悬念;同时,启发思考“史实”与“史料”的关联,呼应秦始皇的形象变迁。
材料4:假使我们撇开嬴政的个性与作为,单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探究4:为什么秦统一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秦统一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和过早完成政治大一统、形成大一统观等因素有关。黄仁宇先生的概括虽寥寥数语,揭示了中国古代史上“统一”与“分裂”的主题与变奏。
秦统一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为何是“秦”完成了统一?
(一)统一中国:“横扫六合归一统”
材料5:秦国之能统一天下,……总不外秦国政治改革成功,外交运用成功,加以地势优良,进可攻退可守。……从时代思想方面作解,以为当时大一统观念已形成,一般人民已无宗国之见。
——严耕望《治史三书》
材料6:若从当时各国地方经济社会民风的角度去看,秦国民杂西戎,民风强悍,关东三晋民风较秦为弱,对于秦人极为畏惧,最东齐国民风又较三晋为怯弱。
——严耕望《治史三书》
材料7:秦国领有中国最佳的战马产区,所以骑兵特强。以悍卒乘壮马,如虎添翼,绝不是东方的怯弱步兵所能抵拒!只有赵国北境也产马,训练骑兵,所以战国后期能与秦国一抗的只有赵国。
——严耕望《治史三书》
材料8:我们应从秦始皇的后面,看清战国时代的社会经济因素,认识农业技术的进步,商业的兴起,客卿在各国政治的地位,以及游侠的活动情形。这些因素,促使中国在秦的领导之下。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9: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10: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F4459AC2-8559-477A-A3C6-87BE16DD2B63
探究5: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秦统一的背景和条件有哪些?有何历史意义?
【知识建构】完成统一
1.條件:①政治改革成功:商鞅变法;②外交策略得当:远交近攻;③大一统观形成:渴望统一; ④地理位置优越:进攻退守; ⑤社会民风强悍:民杂西戎;⑥最佳战马产区:骑兵特强;⑦嬴政雄才大略:广任贤才 ; ⑧天候地理因素:生态驱动。
2.过程:先扫除两翼,最后灭齐——韩、赵、魏、楚、燕、齐
3.意义: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开创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新时代
秦统一,除了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战国后期形成了统一的观念,而且与东亚地理环境的生态驱动息息相关:黄河泥沙淤塞河道容易引起堤防溃决,造成生命与财产损失,亟需一个中央集权政府给予安全和保障;大陆季候风固能带来丰沛雨量,但也可能泛滥成灾;从中国东北向西南的“十五寸等雨线”区划了农牧的界线,也与全国的国防线吻合,由此带来防洪、治水,恤邻、赈灾,边防、攘夷等问题,促进古代中央集权的需求。这也是“秦王扫六合”的统一背景和历史意义所系。因此,秦统一确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援引布罗代尔“长时段”的观念和黄仁宇“大历史”观重新审视秦统一,帮助我们穿越二千多年的历史纵深,在视域的融合中穿透传统的历史观,丰富历史的解释,扩展学术的视野,助益历史的新知。
那么,历史行程中的人与时代,人与环境,人与时势究竟是什么关系?人在历史行程中的地位如何?
(二)巩固统一:“百代多行秦政制”
材料11:在这幅员和组织都是空前的大帝国里,怎样永久维持皇室的统治权力,这是始皇灭六国后面对着的空前大问题,且看他如何解答。
——张荫麟《中国史纲》
探究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秦统一以后如何巩固统一?
【知识建构】巩固统一
1.政治:开创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2.军事:南征百越,北击匈奴;3.文化:统一文字,通行小篆;4.经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5.交通: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如何巩固空前的大一统?秦始皇采取种种措施,“书同文,车同轨”,开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其创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百代多行秦政制”。
秦巩固统一的系列措施是我们熟知的历史知识,可点到为止;从“百代多行秦政制”的历史常识揭示秦朝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同时为秦葬送统一预埋伏笔,勾引探究的趣味和思维的空间。
(三)统一之挫:“竹帛烟销帝业虚”
材料12: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贞观政要》
材料13: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14: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材料15:秦代政治的失败,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16: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柳宗元《封建论》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美谈之一,《贞观政要》中的评价迥异于李白的视界,“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尤是对秦始皇暴政的严厉批评。
透过《贞观政要》和李白古风诗中不同的“秦始皇肖像”,引导学生体会“多角度看历史”:《贞观政要》从“暴虐”着眼,李白是从“统一”而论,角度不同,观感不一。所以,视角越广,盲区越少。
探究7:“焚书坑儒”的实质是什么?最终的影响如何?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思想文化的专制,结果导致诸儒“积怨而发愤”。讽刺的是,推翻秦王朝的是“不读书”的刘邦和项羽!反证了文化专制政策的失败。
探究8:钱穆认为秦代政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9:柳宗元认为秦代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葬送统一:
1.焚书坑儒,2.赋役沉重
“横扫六合归一统”,然历经战争的破坏,秦朝的文化专制、徭役征发、大兴土木和沉重赋役,大秦帝国二世而斩。暴政逆民,成为秦短暂而亡的深刻教训!
甄选古往今来的历史视点,引领学生分镜头、多维度、各方面探究秦亡的原因;透过秦代政制的剧变和政治的失败,透析出秦代灭亡“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的历史结论,“在史中求史识”。
(四)“千古一帝”:“千秋功过后人说”
材料17:大体言之,秦代政治的后面,实有一个高远的理想,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18:秦始皇,姓嬴名政,生于邯郸。十三岁即位,经历种种磨炼,成为强势明君,最终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成为历史聚光灯下的千古一帝。
——李开元《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问题探究】
探究10:现代的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呢?
综上所述,暴政与伟业同在,显示出秦始皇历史形象的复杂性——
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
【知识建构】千古一帝
功绩:
1.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中国,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开创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奠定中华民族政治制度的新格局。
过失:
焚书坑儒,酷刑苦役
解读:“顺天逆民秦统一”[5],是李开元教授的评价;“百代多行秦政制”,是他留给后世的政治遗产。秦始皇的功过和地位大致如此。无论“顺天”或“逆民”,“创制”或“专制”,“事”在“人”为,既有天候地理的生态原因,也展现了特定的“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千年以下,今人依然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个性与作为,用心与眼力,贡献与过失,以及背后的历史趋势和时代精神。
五、揭示主题:秦始皇——千古一帝?!
解读:秦始皇是一代历史伟人,亦是“千古一帝”!
统一是秦始皇的建国伟业,既是一个“奋六祖之余烈”的漫漫征程,也是一个根植于当时情境的战略抉择。引人深思者,伟人固然不能创造时势,却是敏锐地看清并把握时势,从而顺应潮流而影响历史行程的人!在回眸中感受历史,秦始皇当之而无愧。
【教学示意图】
【研究性学习】给秦始皇“画像”
任务:你心目中的秦始皇是怎样的,你能给他画张“像”吗?
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搜集材料,给秦始皇“画”一张像,“画”出你心目中的“秦始皇形象”,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源清晰,叙事清楚,论证合理。
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探究学习中领会“学历史”、“看历史”和“做历史”的方式,自主研习,拓展课程资源,促进教学转化,涵养学科素养,延展历史学术型课堂的意蕴。
如何扩展历史的世界,拓展教学的视界,伸展认知的边界是我近些年的思考之一,也是践履学术型课堂的目标之一,大致包括:1.基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2.含有学术性的课程资源,3.贯穿专业性的学科素养。从新高考视域论,历史学术型课堂的建构亦旨在回应新时代的课改,也是探索学科育人的尝试和立德树人的路径。
【注释】
[1]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8页。
[2][英]彼得·伯克著,刘永华译:《法国的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201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64页。
[3]蒙默编:《蒙文通学记》,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296页。
[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79页。
[5]李开元:《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第273—289页。F4459AC2-8559-477A-A3C6-87BE16DD2B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