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纸电同步;图书馆;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4-0073-03
1背景
图书的纸电同步近年来成为出版社、馆配商和图书馆共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纸电同步出版的要求蕴含其中;2016年7月,《新华书目报》推出“纸电同步”专题,刊登图书馆同仁及馆配商对“纸电同步”的见解和期待;2018年4月,浙江省第13届馆藏图书展示会馆配论坛发布《纸电合一背景下的文献资源建设》《纸电一体化与PDA模式的适用性分析》等报告;2019年4月,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图书馆智慧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并发布新一代纸电一体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2020年12月,安徽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学会联合主办纸电一体化与智慧图书馆建设研讨会,并发布WISE纸电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读者对图书纸电同步的需求和图书馆对纸电一体发展的战略转型都比以往更加迫切。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当前,我国对纸电同步的定义并不统一,笔者认为纸电同步是一个综合概念,指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同步出版、同步销售、同步采编及检索等的同步呈现,最终实现读者对不同阅读载体的自由选择。本次研究以中国知网和维普网为数据源,以“纸电一体”“纸电同步”“纸电合一”“纸电融合”并含“图书馆”为主题检索词进行高级检索,共得到41篇相关文献(包括2篇硕博毕业论文)。
3纸电同步文献发文特征分析
3.1发文时间和数量分布
分析论文的发表时间和数量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关注度与整体发展态势。我国最早关于纸电同步的研究始于2015年,2016—2021年该领域的发文量稳步增长(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发文量减少),详见图1。
3.2发文期刊分布
对发文期刊进行统计分析能够为进一步的跟踪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次研究的41篇论文除了2篇毕业论文,其余39篇均发表在期刊上,包括图书情报类、科技类、大学学报类、出版类及教育类等期刊,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上的论文占总发文量的50%以上,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占总发文量的41.03%,表明该领域文章质量好,整体研究水平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该主题论文的稀缺性。
3.3研究作者及机构分布
对作者发文量及其所属机构进行统计和研究可以发现作者对纸电同步的研究黏性、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以及纸电同步在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发展和研究状况。41篇论文共有36位作者(第一作者),其中发表过1篇论文的有31人,发表过2篇论文的有5人。发表2篇文章且都是核心期刊的有南昌大学图书馆的袁芳、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蔡迎春、南京大学的张文竹,表明这几位研究者对纸电同步的研究黏性较高,研究实力较强。从职称看,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作者有28人,占比为77.78%,整体研究水平较高;从发文作者所属机构看,有30位作者来自高校图书馆,有3位作者来自公共图书馆,可见高校图书馆在纸电同步研究方面不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走在公共图书馆的前面,研究实力强于公共图书馆,详见表1、表2。
3.4基金分布情况
本次研究的41篇文献中有14篇分属于19个基金研究成果,占全部研究成果的34.15%,以国家级、省级基金为主,详见表3。五邑大学图书馆周群的《纸电阅读同步推广系统与读者关联数据挖掘研究》同属于国家级、省级、市级3个基金项目,安徽大学图书馆朱爱瑜的《纸电一体化与智慧图书馆建设研讨会综述》分属于3个不同的省级基金项目。
4纸电同步文献的撰写角度及主题特征分析
4.1思考纸电同步出版
袁芳提出了建设一个基于《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图书产品信息格式规范》(CNONIX)标准的中文图书纸电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设想,以CNONIX数据为核心,构建全国图书馆纸电联合采购与交易运营体系,支撑图书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信息流、商流和物流的一体化,实现产业链各方效益的最大化[1]。王江、陈虹羽等探讨了数字时代图书出版中电子书和纸质书各自的利弊,分析了纸电同步的阻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2-3]。
4.2探讨馆配运行机制
对馆配运行机制的探讨体现了图书馆工作者尤其是资源建设者对馆配商的期待。袁芳认为中文电子书的产业链不畅通,提出现阶段电子图书馆配市场必须基于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捆绑销售,未来再走向同步甚至“电比纸先”[4]。顾烨青等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馆配中文电子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要发挥CALIS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电子书的阅读推广,培养高校师生成熟的版权意识,同时深入调研读者阅读行为,制订符合自身馆情的纸质书与电子书协同采访计划[5]。夏丹从学术图书的角度,提出全方位提高学术电子图书数量和内容质量、建立统一的学术图书纸电销售平台等发展策略[6]。宋旅黄认为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及其效益的提升必须在读者决策采购、纸电同步和精准采购方面有所突破,同时提出了纸电同步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7]。张会田提出建立基于CNONIX数据中心,能够为出版商、馆配商、图书馆提供纸电一体化采选与交易服务,以及为用户提供电子书一站式阅读服务的全国电子书馆配应用综合业务平台[8]。
4.3对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研究
纸电同步作为图书出版的趨势,相关研究关注图书馆如何在这一趋势下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段双喜认为图书馆馆藏建设仍处于“前纸电同步”时期,图书馆可利用PDA选购模式促进馆藏建设[9]。段昌华等针对我国图书纸电同步出版的现状,分析了高校用户驱动纸电一体化馆藏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增强馆藏建设的对策[10]。王彦力等认为纸电合一的图书馆目录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认为这种新型图书馆目录可以利用海量的数据储备、便捷的检索条件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11]。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出建立统一的纸电同步联合采访平台、丰富纸电同步文献品种、制定统一的纸电同步图书编目规则、优化读者决策策略、建立纸电图书数据库、加大政策引领等论点[12-14]。
4.4服务实践研究
张文竹等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应用后,提出从图书馆实际需求出发搭建纸电一体化电子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议,该服务体系已在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系统中得到初步应用[15]。刘斌基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提出了纸电一体化图书流通服务方法[16]。周群认为图书馆要适应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构建纸电阅读同步推广系统[17]。唐倩、谢洪文等分别通过纸电一体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案例探讨了纸电同步下的读者服务[18-19]。
5我国纸电同步的研究特点
本次调研发现,我国纸电同步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图书馆和读者需求为研究重点,不论是为出版商、馆配商出谋划策,还是对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服务的策略探讨,都以图书馆和读者需求为着力点和出发点,体现了图书馆人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懈追求。二是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有限。纸电同步研究始于2015年,截至目前仅有36位研究者发表了41篇研究成果,且研究成果不集中。三是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实力强于公共图书馆。从发文数量看,高校图书馆发文33篇,公共图书馆的发文量只有4篇;从发文质量看,高校图书馆有16篇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公共图书馆没有一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四是没有介绍国外成功经验的研究成果。国外纸电同步起步比我国早,整体发展比较成熟,却没有文章详细介绍国外的成功经验。
6结语
近年来,图书馆界对纸电同步的讨论、研究与实践从未中断,回顾与梳理图书馆人对纸电同步的研究成果,总结我国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