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北京市10所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梳理总结了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开展情况的共性特征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5-0042-07
一、研究目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要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双重职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支持职业院校承担更多培训任务。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各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大学等都在推动非学历继续教育快速发展,但目前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单一、工作开展不充分。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10所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旨在了解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分析其共性特征与不足,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开展的、高质量的、丰富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模式,从而推动职业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10所公立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详见表1)。10所高职院校的共性表现为办学层次、性质相同,均为公办高职院校。个性特征表现为10所高职院校具有各自不同的行业背景、专业特色、建校历史以及办学规模。同时,研究对象涵盖了国家级“双高”建设单位的A、B、C档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B、C档,以及北京市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与比较法,同时运用走访、座谈等调研方法,针对北京市10所高职院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与分析。
各个学校开展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研究对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工业技术职业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梳理出共性特点与不足。
本研究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样本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发展报告》中关于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类型、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规模、培训对象、主要培训平台等进行分析,以找出他们之间特征、异同及亮点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建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10所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类型的对比分析
从这10所高职院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类型上看(详见表2),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工作主要包括:非学历培训、社会考试服务、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开放图书馆等六种服务类型。所有学校都开展了非学历培训服务;有9所学校承接了社会考试服务;有5所学校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4所学校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服务,有3所学校开展了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服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了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服务。
(二)10所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开展情况的对比分析
首先,从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总体情况来看(详见图1和表3),这10所高职院校开展的年培训规模从4万多到几百人次的培训量不等,培训规模差别较大。其中,北京信息职业学院、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年培训人数都达到4万人次以上, 这两所学校都是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其次,从主要培训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一是服务国家战略,如“一带一路”、脱贫攻坚、军民融合等的培训项目内容,其中有6所学校开展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培训,有7所学校开展了对口帮扶的培训;二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培训,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对大兴区亦庄开发区企业员工开展的各种培训服务等;三是行业类院校服务本行业发展的培训,如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开展的人力资源与社保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为京港地铁北京地铁等单位开展的职工技能培训,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展的新型农民培训等。再次,从培训类型来看,主要包括知识普及型、专业技能型和服务型培训。最后,从培训方式来看,他们大都采取线下集中培训的方式,并且各学校主要以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基地为平台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
五、共性特征
第一,行业类院校依靠行业、服务行业。行业类院校隶属于政府部门,学校的发展依靠行业,又反哺行业为行业服务,为行业内职工提供各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面向行业发展需求的各种智力支持服务。行业类院校在服务行业领域方面不仅有其优势,而且具有行业特色,面向行业为行业培养、输送技能技术人才。5所行业类院校都立足行业,广泛开展服务行业发展的各级各类教育培训。
第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职业院校的继续教育服务必须要服从国家战略,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做好相关人才培养,增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意识,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贡献率。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是学校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学校获取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支持的保证。因此,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应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同时,积极贴近地方经济,更好地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这10所高职院校中有6所学校开展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培训项目,7所学校开展了对口帮扶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几乎所有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继续教育项目。
第三,与政府、行业、企业加强合作与联系。学校通过与政府合作,与企业联和、与行业携手,以各类继续教育基地为载体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增强学校继续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保障教育培训内容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同时,还能充分享受政策红利,进而促进继续教育培训深入发展。这10所高职院校,尤其是发展强劲的学校都通过不同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的沟通与合作,了解社会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开拓继续教育培训新空间,增强职业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的生机与活力。
六、存在的不足
第一,对非学历继续教育认识不到位。首先体现在对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职业教育的关系认识不深,在实际工作中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为战;其次表现在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服务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尤其是发展缓慢的高职院校其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类型、内容、方式等不丰富,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
第二,培训模式单一、陈旧。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培训都是采用线下集中授课的方式,少数学校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在以上10所学校中,只有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信息职业学院和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明确提到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与时俱进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必须把现代化技术与教育培训深度融合,积极搭建开放式学习平台和数字资源,加强线上课程的开发与使用,运用多种培训模式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第三,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升。有些院校的职业培训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行业发展方向、培训单位、培训对象调研不足,对实际岗位技能要求的了解不够,也缺乏对学习者真實需求的分析,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甚理想。同时,有些职业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不完善,办学的随意性、盲目性、跟风性较强,缺乏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可循环滚动开办的培训项目不多,从而造成拥有大量职业教育资源并且肩负社会服务职能的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不高、培训办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第四,缺乏高质量特色品牌培训项目。目前,高职院校的培训项目较多,但形成特色与强势品牌的项目却不多。特色是指与别的事物有显著区别、有自身特点;品牌是一种商品的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为人们所熟知认同并且具有竞争力的质量保证。品牌是继续教育培训的支柱,是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对自身现状与优势有清楚的认识,在特色与质量上狠下工夫,形成特色品牌培训项目,增强职业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的认可度和吸引力。
七、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学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的协同融合发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实现学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的融合。目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还不能互融互通,首先是因为学历职业教育与职工培训分别隶属于教育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两个不同行政部门管辖。其次,学校内部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通常也分属两个平行部门,业务互不交叉,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阻碍了职业院校培训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从国家层面来说,应统筹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和专业部委、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的资源,实现综合配置、协调发展[1]。从学校层面来说,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的应尽义务与责任,必须建立相应管理制度,打破院系及部门之间的藩篱,充分利用资源,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将学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协同融合发展,构建职业院校育训结合体系,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岗位要求相结合,促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发展,满足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职业院校要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在学校章程和中长期规划中明确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总体规划以及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出台规范和促进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办法,明确各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建立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完善项目负责人制度、学员考勤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满意度测评制度等,建立训前需求调研、训中过程管理、训后反馈问效的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推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广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
201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同年印发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提出,“在核定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可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单位倾斜,学校培训工作量可以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同时提出“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 000亿元补贴职业技能培训”。从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政策及文件来看,国家鼓励职业院校扩大继续教育培训规模,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职业院校应抓住政策利好,主动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依托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专业特色等面向社会广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首先,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开设对应培训课程,如围绕军民融合、脱贫攻坚、创新创业、“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开展对应培训活动。其次,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依托优势学科开展专业培训项目,同时借助区域优势,利用区域特点,依托地方经济、产业特色,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开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专业性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思想引导,促进知识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最后,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公益性、职业性继续教育服务[2],从服务社会的视角探索与创新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的方式与内容,如面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举办论坛,开展中小学生职业体验,设立科普基地、党建基地、公益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创新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非学历教育培训应积极创新继续教育模式,重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丰富教育教学方式为手段、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广泛的教育培训活动。非学历教育培训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来自与对真实问题的解决和现实需求的满足,因此,非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高效的、个性化的、强调知识运用和能力提升的教育模式。
1.OMO 模式
数字时代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要利用智能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培训资源建设和培训模式创新。OMO,即Online-Merge-Offline,线上与线下融合。非学历继续教育的OMO 模式不是线下与线上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線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深度融合和相互赋能,起到1+1大于2 的效果,最终实现招生、教学、教研、运营、服务等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形成泛在化、智慧化的教学体系[3]。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知识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知识取向型课程用线上教学更灵活高效,而技能实践操作型能力的培养则通过线下手把手的教学更富成效。因此,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融合,不但更具灵活性,而且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 OMO 模式有助于继续教育培训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记录、追溯和查询,助力学分银行建设,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2.送培训到工作一线的模式
结合岗位实际和职工岗位培训需求,选派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优秀专家或教师送技能送知识进企业进基层,使职工不出企业、不离岗位就能接受技能培训与指导。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具体实用,而且能够整合优质资源深入基层为一线员工提供基于工作实践的手把手的指导。员工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适应工作岗位,也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质增效。这种培训模式在满足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需求的同时,也为员工发展提供了空间。
3.套餐式与点菜式结合的培训模式
套餐式是指列出固定培训课程菜单,让参训单位对培训课程一目了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如党建类培训套餐课程、法官审判能力提升类套餐课程、社区实务培训套餐课程等。点菜式是指学习者或参训单位根据自己的需求点选任意课程,既可以是菜单中的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也可以是菜单中没有的而需要培训单位专门设计的课程,这样能更精准地符合参训人员自身的培训目的,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
开展符合社会需求、适应企业生产特点的套餐式与点菜式结合的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能更好地解决职业培训与产业适应性问题,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办学效益。为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要加强前期调研,深入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参训单位参训人员的所需所想。其次,职业院校要提升培训项目设计开发能力,增强培训项目设计的针对性,提高开发分级分类的培训课程资源包、数字化培训资源的能力。套餐式与点菜式结合的培训模式,是真正以市场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服务模式。
4.分层分类设计培训项目模式
继续教育培训与整齐划一的传统学历教育不同,应该走项目化、区别化、个性化路径。对不同需求、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对于新入职人员采用实务型培训模式,结合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增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通过师傅带徒弟、情景模拟、现场教学、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岗前培训。对于有一定岗位工作经验的人员采用技能提升型培训模式,结合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对职工技能提升的要求,提升参训人员的业务技能从而使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帮助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进而促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对于骨干能手型人员采用反思研修型培训模式,通过开设微课题研究、研究方法、案例分析、项目设计与开发等课程提升参训人员的研修能力,促进他们去总结、反思如何把先进工作经验进行梳理概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用技能技术。对于就业创业人员,着重培养其掌握一技之长,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提供就业创业咨询服务与支持,从而提升就业率与创业成功率。总之,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设计方案,对症下药,创新培训服务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受训者参加培训的目的,切实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取得实效性。
(四)加大资源统筹力度,整合资源形成特色品牌培训项目
重视特色,坚持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继续教育部门加强与校内各院系及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院系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整合各级各类资源,盘活现有资源,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包括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实训基地资源、食宿资源、场地资源等,努力探索继续教育培训与区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高度契合的培训项目,更好地发挥学校优质资源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强化市场思维,关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学校优势教育教学资源,以创新和特色打造社会认可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培训项目。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 解艳华.职业教育和培训,融合正当时[N].北京政协报,2017-12-06(09).
[2]张洪华.推动职普融通[J].职业教育研究,2021(5):8-9.
[3]李文琼,李贽,朱国辉.新时期非学历继续教育新内涵新发展探析[J].当代继续教育,2020(3):16-22.
(责任编辑:杨在良)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Beijing
LI Wen-qiong
(Beiji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Beijing 102628,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10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n propose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