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芳
学习语文离不开“悟”。观察生活需要“悟”,获取知识需要“悟”,揣摩文本更需要“悟”。多悟能增长我们的见识,能丰富我们的体验,能提升我们的能力。接下来,笔者就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谈谈如何“悟”读这首诗。
杜甫的《春夜喜雨》里有美的意象、美的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們要认真“悟”读诗中的关键字词。都说“春雨贵如油”,春天的雨对万物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这首诗开篇的一个“好”字,流露出诗人对春雨的期盼之情。就在诗人盼望润物的好雨降临之时,春雨就及时下起来了。“知”字是拟人的手法,春雨就好像有知觉、有生命一样,知道时节,能听到人盼望的心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字本意是“没人水中活动”。《说文解字》:“潜,涉水也。”这与春雨十分的贴合。诗人用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没入水中活动的样子,既生动又形象。“潜”的引申义有“悄悄”“暗暗”等。例如,成语“潜滋暗长”中的“潜”意为“暗中”。这也与春雨悄悄潜入水中的情景十分吻合。我们把“潜”换成“没”,并比较替换前后的诗句,就可以发现:“潜”是主动的行为,是自觉而为的,更富有人情味;而“没”是被动的行为,是被迫而动的,缺少人情味。
从时间上看,春雨不在白天下,是怕打扰人们劳作;不在夜晚哗哗地下,是怕扰了人们的好梦。春宵一刻值千金。春雨随着春风潜入,轻轻地不扰人好梦,凸显了春雨的善良与无私。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在人们的印象中,春雨是细密、轻缓、柔和、静默的,既要准时润泽万物,又要替人着想;既要滋润庄稼,又要润泽人心;既不留声,又不留名。春雨不像夏雨般狂躁,不像秋雨般凄苦,不像冬雨般冰凉,有的只是温馨与惬意。在杜甫的笔下,春雨像一位温柔的母亲,悄然而至,滋润万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潜”一“人”,一“润”一“细”,写出了春雨的温柔体贴和富有人情味。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切”民。对于农民来说,春雨可以使庄稼、果树茁壮生长,能给普通百姓带来希望。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因为担心雨水不够多,也担心听得不够真切,所以诗人便出门去看。诗人一出门便看见了外面的景色:天地间一片昏暗,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给黑暗的雨夜增添了几分暖意和生机。看见春雨下得正好,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春色满城的景象: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诗歌的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想象的景象。诗人先写自己的听觉感受,再写视觉感受,最后写自己想象的画面,巧妙地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都说平常之景最为难写,杜甫却能将最难写的春雨写得如在读者眼前,实在是难得。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颠沛流离之后,因陕西的旱灾来到了四川成都,在成都草堂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产生了很深的情感。认真“悟”读这首诗歌,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珍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