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婷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熊芳芳老师在她的第一本专著《生命语文》中就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分别对应了“感性”“理性”和“知性”。也就是说,我们开展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赋予学生以丰富的感性体验、精准的理性认知和美好的知性素养。”
笔者认为,第一维度的目标(“赋予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侧重于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文学价值,通过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能力,使得他们从中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第二维度的目标(“賦予学生精准的理性认知”)侧重于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工具价值,通过引导他们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内容,使他们获取相应的知识,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第三维度的目标(“赋予学生美好的知性素养”)侧重于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思想价值,通过鼓励他们深入思考与文本相关的问题,使他们在知人论世的过程中获取生活情趣、文学修养与人生智慧。接下来,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发现美
好的语文课应该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孙绍振先生说:“审美就是情感审视,但情感不是孤立的,它表层是感觉,深层次是情感,再深层次代表人的立场、观点、人的智性、修养,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准则等。……感情是审美的核心,它不但和感觉连在一起,而且和智性有着深刻联系;智性往往深深地隐藏在情感的深层。”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使语文课变得更富有层次。例如,在讲解《雨巷》的过程中,我会把整首诗分为“迎来”和“送往”两个部分,将重点意象放在“迎来”“送往”的过程中进行解读,带领学生感受境与象之间的关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迎来”中的重点意象有“油纸伞”和“丁香”“油纸伞”往往出现在江南,暗示了邂逅的故事发生在江南的某一个小镇。江南小镇里的姑娘“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像梦一般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油纸伞”质地的轻薄与姑娘步履的轻盈是相呼应的“丁香”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常见的意象。李商隐曾写道“琵琶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象征着忧愁。它的颜色分为白色和紫色,属于冷色调,宛如姑娘清冷的气质;它弱小娇柔,宛若女性的身体“丁香”和“油纸伞”两个意象一叠加,学生便清晰地看到了由江南小镇里走出的这位娇柔的女性形象。这就
是解读文本的妙处:学生从叠加的意象中看见了女性的形象“送往”过程中的重点意象是“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是迎来“姑娘”的过程中不曾出现的,只出现在了送往的过程中。迎来姑娘伴随着喜悦,而“颓圮的篱墙”使得目送姑娘离去的过程显得更加凄凉。通过解读这一意象,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忧伤。全诗中出现得最多的意象就是“雨巷”(在“迎来”“送往”的过程中不断出现)“雨巷”并不存在于古典诗歌中,而是诗人原创的意象“雨巷”是“迎来姑娘”和“送走姑娘”的场所,相当于诗中的一个背景。在讲解《边城》的过程中,我借助黄永玉的一幅以鱼为背景的漫画引导学生解读了小说中“大鱼”这一物象的意义。傩送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大鱼咬你”,竟在少女翠翠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爱情的种子。翠翠从无意识地模仿到有意识地回忆,每次都会想起“大鱼”这个物象。所以,黄永玉在绘制漫画的过程中选择以“鱼”为背景。在每一次的文本解读中,我都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文本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
二、创建平台,引导学生创造美
我深信,每一个孩子的身后都隐藏着一个太阳。我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拨开云雾。
结合“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我为学生搭建了发表作品的平台——创立了微信公众号“静思悦读”,让学生享受发表作品的喜悦。我将学生的作品装订成册,供他们彼此交流;将他们的作文敲出来制作成PPT和素材,引导他们精心修改。
我每个月都会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分享会,引导他们通过分享书评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下面就是我和学生的书评合集的目录:
《任是无情也动人——我看薛宝钗》(刘雨涵)页码:5-7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王一竣)页码:7-10
……
我和学生一起评点,一起互动,并把我们集体智慧的成果放到了微信公众号“静思悦读”中。比如,在某一次的阅读分享课上,我们分享的书目是《围城》。
我是这样导入的:“你读过《围城》么?今天,二十几岁的我将带着十四五岁的你们共读这本曾经触动过我心灵的作品。梁实秋说:‘一个人最好的修养就是读书。此时此刻,你们将会和我一起走进钱钟书的《围城》。在这一刻,我们不是为了书中的“黄金屋”,也不是为了书中的“颜如玉”,只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追寻一个拥有有趣灵魂的自我。让我们一起阅读,一起分享……”
学生自行阅读书籍,并写下了书评。在听完学生分享的感悟之后,我又带着他们进行即兴创作。
我在课堂上写下了一首小诗:
《唐晓芙之于〈围城〉》
生来如同绚烂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
唐晓芙,
这个天真的女孩子
从她与鸿渐的故事里
我听见爱情
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以极端的诱饵
终止步于围城之外
学生妙笔生花,也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致唐晓芙》
你是那轮旭日里
采下的
一缕朝阳红
你是万千星辰里
遗憾的
一抹月光白
你在围城中提前退场
我却深陷其中
——高二(19)班胡娇
《致钱钟书》
这一座城
没有门
亦没有窗
我拿一把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高二(18)班宋华瑜
我想,语文老师的使命不外乎如此——让学生跳出“格子”,自由地驰骋。
中国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序列绝不同于工业,而是有点类似农业。工业在于刻意打造,而农业在于自由生长。”生长,需要的是土壤、阳光、水分、肥料;当然最重要的是种子,以及岁月。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有不同的生长期。迟开的花和早开的花同样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土豆,就不要将它与冬瓜比胖;是辣椒,就不要将它与豆角比长。我想,身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将他们改造得“面目全非”。其实,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从来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且是享受喜与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没有人可以代替他们完成。我希望我可以是那个在漫长岁月中陪伴他们成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