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机会识别: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2-05-31 17:34姜忠辉王枭扬罗均梅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创业者机会效能

姜忠辉,王枭扬,罗均梅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1 研究背景

创业机会识别是后续创业活动的起点[1],能够识别机会对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创业机会有不同的类型,如创新机会和一般机会。对于企业成长和市场发展而言,创新机会具有更大的价值创造潜力[2]。较于一般机会,创新机会的发现过程更为复杂,因素也更为多变,因此,关于创新机会识别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其中许多学者将创业者特质视为创新机会识别的关键前因变量,作为创业者重要特质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与高绩效和高目标实现相联系[3]。但是,最近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创业自我效能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Stevenson等[4]证明自我效能感与决策绩效呈负相关;Gielnik等[5]指出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会减少个人对于任务的努力,从而对成功创建新企业产生负向影响。然而这方面研究依然不够深入,对作用机制的探讨较为模糊,更是鲜有研究探讨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新机会识别的负面影响。因此,本研究以控制理论作为理论背景,考察创业自我效能感可能对创新机会识别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于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新机会识别之间存在的负向关系,信息扫描频率也许可以作为中介来解释。高频率的信息扫描有助于发现与现有业务不同的创新机会[6],是创业者赢得竞争、建立优势的必要保证[7]。Hsieh 等[8]的研究表明,创业者信息获取行为有助于其更好地识别创新机会。然而,已有研究更侧重于对两者关系的直接探讨,忽视了信息扫描频率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机会识别之间可能起到的中介作用。

在创新机会识别过程中,创业经验起关键作用[9]。创业经验是创业者以往创建新组织的经验。考虑到创业经验在创业行为中的重要性,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究,然而,已有研究更为关注创业经验对机会识别的中介机制,忽略了其可能存在的其他作用方式。考虑到有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在机会识别过程中往往对于自身资源有更合理的配置,本研究尝试探讨创业经验对创业自我效能感与信息扫描频率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有些创业者拥有较高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时不能识别创新机会,而一些人却可以。

2 概念界定与假设提出

2.1 创业自我效能感与信息扫描频率

Chen 等[10]、McGee 等[11]提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完成创业任务和创建企业时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根据Vancouver 等[12]提出的控制理论,自我效能感会通过一个寻求控制任务相关感知的负反馈回路网络来影响个人努力和个人结果,即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很有可能在头脑中夸大自己的任务进程,减少自己当前状态与任务目标之间的感知差异,使得其认为自己能更容易达成目标,从而减少对更多信息的考虑,特别是在机会识别这种进展的真实状态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越高,越可能认为自己已经全面地掌握了充足的信息,从而减少自己信息扫描的频率。Sun 等[13]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感会减少人们的准备和努力。当自我效能感较高时,个体会低估任务的困难程度,从而分配较少的资源在实现任务所需的各项活动上[14],比如付出更少的努力去搜集信息,从而降低信息扫描的频率。此外,当创业自我效能感较高时,个体对于环境中的各种障碍和意外事件关注较少[15],对这些信息的扫描不足。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者信息扫描频率呈负相关。

2.2 信息扫描频率与创新机会识别

信息扫描是指个体获取组织外部环境中的事件及关系的活动[16],它是创业者获取各类有用信息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利用环境扫描来识别新的趋势和机会,并将获得的新想法和知识与公司现有的能力相结合[17]。Hambrick[18]的研究表明,信息扫描行为主要用信息扫描频率这一指标来度量,它是指从环境中获取信息的次数。创业者主动扫描新信息可能特别有利于其创造力[19]。Hsieh 等[8]提出创业者对于信息的获取与其创新机会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这一思路,本研究认为高频率的信息扫描有利于创业者识别创新机会。首先,高频率的信息扫描有助于开阔创业者的机会视野,搜索和获取外部环境信息使创业者更有可能接触到与自己以往和现有活动所不同的领域,从而更有可能发现与现有业务所不同的新领域的创新机会[20]。高频率的信息扫描使得创业者更有可能注意到顾客偏好、技术、政策、市场等的变化,从而更容易识别创新机会[21]。Shepherd[22]的研究表明,对客户问题的了解会使创业者认识到更多更具有创新性的机会。当个人努力寻求尽可能多的信息时,更有可能出现新的和有用的解决方案[23]。

其次,从知识认知的角度,高频率的信息扫描对于创业者本身的知识结构起到丰富和加深的作用[24]。对环境的信息扫描被认为是更广泛的知识获取并最终导致卓越的创新相关成果的第一步[25]。环境扫描使得个体知识广度增加[26],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帮助理解模糊的情况[27];环境扫描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自身知识狭窄造成的认知惯性[28],从而更好地理解信息和机会。不断的信息扫描过程同样也是知识累积的过程,创业者对于某一特定领域获得更加充分的信息并加深对自身原有知识的理解,更容易在特定领域进行复杂问题的思考,发现新思路,识别出突破式的创新机会。

最后,信息扫描行为的频繁进行有助于增加创业者的信息扫描经验,提升扫描效率,使得创业者信息处理、知识整合的能力提高,也更容易从环境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29]。同时,创业者通过积极的信息扫描储存更多的信息,为其创造性地解读和整合这些信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0]。信息扫描会导致信息的联系和联想,进而可以打破现有的框架,为创业者提供了新的考虑的可能性[30],从而提高创新机会识别的有效性。

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创业者信息扫描频率与创新机会识别成正相关。

2.3 信息扫描频率的中介作用

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自我效能感会降低个体于任务上的努力,从而降低个体的任务绩效。在机会识别的背景下,创业自我效能感可能会降低创业者信息扫描的频率,而这种信息扫描行为的减少最终将导致创业者识别到创新性更差的机会。事实上,以往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个体得到积极的反馈时,自我效能感会反过来变得过度膨胀,从而通过努力对绩效产生负面影响。根据Bledow[31]的观点,这是心理系统的一种适应性特征,因为它阻碍了在任何一项活动上努力程度的升级,并允许有机体保存能量。利用这一潜在的控制理论逻辑,本研究预测创新自我效能感会通过减少信息扫描的频率而与创新机会识别负相关。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创业者信息扫描频率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新机会识别之间起负向中介作用。

2.4 创业经验的调节作用

创业经验,即创业者先前创建新组织的经验,提供诸如机会识别和评估、资源获取和企业组织等活动的信息。创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逐渐积累经验的过程,创新机会识别作为创业的关键过程,也需要创业经验的累积[32]。首先,在创业认知方面,创业者曾经的创业经验能够使创业者掌握了一些方面的技能[33],这是创业者清楚地知道为成功识别创新机会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高效进行的基础。凭借以往积累的知识和在类似情况下的经验,创业者对机会识别的过程会更有控制感,这种控制感使得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恰当地分配资源,如加强信息扫描的频率。有创业经验的创业者由于对创业有全过程把握,知道如何消除自身高自我效能感带来的不足,减少创业短视,这也意味着创业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可以更好地使自己避免受到创业自我效能感的负面影响。其次,在创业行为方面,有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可以更好地明确目标,有效促进其加强相关行动。McGrath 等[34]也表示,连续创业者有一种独特的创业心态,促使他们搜寻机会。相较于没有创业经验的个体,有创业经验的创业者会更主动地搜集信息,并且所识别出的创业机会的数量和质量都更高,而这种主动性可以减弱自我效能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外,创业经验包括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具有充分创业经验的个体可以从过去的成功与失败中获益,具有更强的探索能力。如果创业者过去的创业经历是成功的,创业者从过去的成功经验中学习[35],这可以为信息扫描过程提供有用的指导。创业者更能知道信息扫描行为对于成功识别机会的重要性,从而避免高自我效能感造成的减少努力的情况。而失败的创业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在一些失败的、破坏性的经历中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从一般性活动中学到的更多[32]。失败可以促使创业者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过去的错误,产生批判性的自我反思[36],从而更能使创业者自我抑制创业自我效能感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刺激更高层次的学习,推动创业者更主动地去扫描和搜集各种信息。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创业经验负向调节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与信息扫描频率之间的负向关系。

此外,本研究通过模型进一步预测了创业自我效能感通过信息扫描行为对创新机会识别的间接影响受到创业者创业经验的调节。具体而言,当拥有较多的创业经验时,创业者更清楚信息扫描对创新机会识别的重要性。凭借着过去对类似情况的处理经验,创业者可以更好地分配自己的资源,进而抑制由于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而带来的信息扫描频率降低的趋向,促进创业者更频繁地扫描信息,从而识别出创新机会;相反,当拥有较少的创业经验时,创业者对于自己在创新机会识别过程中信息掌握程度的不确定性将会被进一步放大。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容易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从而强化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信息扫描频率的负向影响,这种负向影响进而又可能阻碍创新机会的识别。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机会识别之间的间接关系通过信息扫描频率被创业经验调节。

综上,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来考察创业自我效能感、信息扫描频率、创业经验与创新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研究假设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中国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和计划造就了一大批创业者,这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由于创业者较为了解创新机会识别的过程,能够对问卷的题项作出相对真实的评价,因此,以中国多个省份的创业者作为研究样本,向其发放调查问卷。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问卷181份;经过筛选,剔除有关键缺失项以及未填答的问卷,最后得到145 份创业者的问卷,问卷回收率为29%。样本的分布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3.2 变量测量

(1)创业自我效能感(ES)。采用McGee 等[11]开发的量表来测量,该量表由探索、计划、安排、执行-人、执行-财务5 个维度组成,共有12 个条目。其中代表性题项为“我能够对产品或服务提出新想法”“我能够为新产品或服务制定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我能够高效地招聘和雇佣员工”等。所有题项采用李克特5 级量表进行测量(1=非常小,5=非常大)(克朗巴哈系数α=0.80)。

(2)信息扫描频率(ISF)。信息扫描频率采用了Hambrick[18]和Frishammar 等[37]的测量方法,量表包括两个方面:行业环境扫描(即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和一般环境扫描(即人口统计资料、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所有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量(1=全年少于1次,5=每天)(α=0.71)。

(3)创新机会识别(IPI)。采用Hsieh 等[8]的测量方法,包括3 个关注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水平的题项,具体题项为“这个机会的核心技术目前是不可得的”“这次机会为我的潜在客户提供一个新的和不熟悉的产品或服务”和“为这个机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代表了行业的高水平变化”。所有题项采用李克特7 级量表进行测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α=0.70)。

(4)创业经验(EE)。采用Zhao 等[38]编制的量表,用3 个方面的测量题项来测量创业者的经验水平。所有题项采用李克特7 级量表进行测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α=0.70)。

(5)控制变量的测量。为了避免其他变量可能对模型解释变量产生的干扰,首先控制了可能对机会识别产生影响的社会资本。为了衡量社会资本,借鉴De Carolis 等[39]的测量方法,用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两个维度来测量。此外,对创业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公司年龄(公司成立的年份)、公司规模(员工数量)进行了控制。

4 实证研究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各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值以及标准差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创业自我效能感与信息扫描频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创新机会识别与信息扫描频率显著正相关。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2(续)

4.2 相关偏差问题

因为问卷中全部的测量项都是来自同一个人的填写,因此很可能会出现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为了检验共同方法偏差,首先进行Harman 单因子法检验。结果表明没有一个因子占主导,第一个因子仅占了总解释变异量的21.7%,低于建议的临界值40%。在潜变量的所有指标上增加一个带有路径的方法因子潜变量(MFLV),构建了一个五因素模型。从表3可见,五因子模型没有改善四因子模型的模型拟合,表明共同方法偏差对结果没有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评估非回应偏差的可能性,对早期和晚期的受访者在模型中的主要变量进行了T检验,发现主要变量没有显著差异(P>0.1),因此非回应偏差在本研究中并不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表3 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4.3 信度和效度分析

变量测量量表的信度通过α 系数和组合信度(CR)来评估,创业自我效能感、信息扫描频率、创新机会识别、创业经验、社会资本的α 系数均高于标准值0.7,组合信度的范围也在0.83~0.94 之间,属于满意区间,表明本研究主要构念的信度都是可以接受的。

变量测量量表的效度主要包括内容效度、收敛效度以及区分效度。对于内容效度,由于本研究的测量题项均是来自于成熟量表,经过多位研究者的使用和验证,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对于收敛效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进行评估。四因子模型的CFA 检验结果表明,测量模型拟合数据良好。对于区分效度,如表3 所示,相比于将信息扫描频率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组合为同一因子的三因子模型,以及将创新机会识别作为一个因子,将创业自我效能感、信息扫描频率和创业经验组合为另一个因子的二因子模型和单因子模型,四因子模型有更好的拟合。这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4.4 假设检验

采用Bootstrap 方法来验证本研究假设,样本量为5 000 个。如表4 所示,在控制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公司年龄、公司规模、社会资本因素后,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信息扫描频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其信息扫描频率越低,H1得到验证。信息扫描频率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新机会识别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信息扫描频率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新机会识别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H2、H3得到支持。此外,检验调节后的中介模型得出,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经验的交互项对信息扫描频率的作用显著,说明创业经验能够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与信息扫描频率的负向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H4得到验证。

表4 研究假设的Bootstrap 分析结果

通过简单的斜率分析进一步验证创业经验的调节作用。图2 和表5 显示,低创业经验水平和高创业经验水平的斜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说明创业经验水平越高,创业自我效能感和信息扫描频率的负向关系越弱。此外,在低创业经验水平时,间接效应不显著;但在高创业经验水平时显著,证明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且是负向调节。

图2 创业经验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与信息扫描频率之间的调节作用

表5 在创业经验不同水平上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创业者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信息扫描频率有负向影响,而信息扫描频率与创新机会识别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创业自我效能感通过信息扫描频率降低了创新机会识别的概率。此外,创业经验可以缓解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信息扫描频率的负向影响,进而削弱信息扫描频率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机会识别关系中的负向中介作用。

5.2 理论思考

一是现有的研究大多关注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本研究提出并证明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会负向影响信息扫描频率,从而对创新机会识别产生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先前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自我效能感积极面的缺陷,丰富了关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研究,还有助于启发并拓展后续创业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

二是现有关于创业者特质与创新机会识别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两者间的直接影响,这种做法过于简单,而本研究将信息扫描频率引入创新机会识别过程中,并验证了其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机会识别中发挥的中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研究的空缺,也有利于启发和探索其他创业者行为所发挥的中介作用。

三是以往的研究如Arentz 等[40]呼吁学者们更多地去关注创业经验在机会识别过程中的作用,响应这一号召,本研究发现创业者的创业经验对创业自我效能感与信息扫描频率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创业经验缓解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带来的负面作用,研究表明创业经验的存在对于创业者识别创新机会至关重要。

5.3 实践启示

(1)新创企业管理者应正确看待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新机会识别的作用机制。创业者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抑制创业自我效能感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创业者通常面临着信息相对匮乏的情况,所以这点对于创业者来说尤其重要。

(2)创业者应积极进行信息扫描以提高创新机会识别能力。创业者也应该关注信息扫描的重要意义,减少降低信息扫描频率的相关因素。一方面,创业者应该力求打破旧的、固有的网络关系,更广泛地收集信息,把握市场信息的变化以识别创新机会;另一方面,在创业教育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扫描方法等培训项目,更好地提高创新机会识别的数量和质量。

(3)创业者应更好地利用创业经验。由于创业经验可以缓解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信息扫描频率的负向作用,因此,创业者自身也应该重视创业经验的积累和应用,以便在创新机会识别过程中更好地配置资源和提高效率。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使用截面数据来验证理论模型,但数据的截面性质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果推断,且在创新机会识别的测量中采用了主观测量的方式,难免会出现评定偏差,因此,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客观的纵向数据来考察关系的动态性质和衡量创新机会识别。此外,本研究仅聚焦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消极面,忽略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机会识别之间可能存在的曲线关系,未来可继续研究这两者潜在的非线性关系并阐明拐点;同时本研究忽略了创业者其他特质(如主动性人格)等替代调节变量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信息扫描频率的调节作用,如创业自我效能感高且主动性强的创业者可能有较高的信息扫描频率,因为他们本身的沟通更多。

猜你喜欢
创业者机会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给进步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