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科研合作发展态势:基于国际合作论文视角

2022-05-31 17:34扬,李婧,李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资助

高 扬,李 婧,李 蕴

(西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2)

1 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部署[1],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成为我国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培养杰出人才、提高全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实施开放创新的主力军。国务院2015 年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方案》)已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明确提出了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开展高水平科学联合攻关的要求[2]。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国际科研合作发展态势如何?未来该如何改进提升?

基础研究是全球开展国际科研合作较活跃的领域,在基础研究中,中外学者通过合作研究联合发表的国际合作论文是国际科研合作的重要产出之一,是国际科研合作关系的重要反映。国际合作论文因发表数量多、文献数据库收录信息较完善,成为研究国际科研合作特征、态势演变等方面的主要载体。国内基于国际合作论文对国际科研合作的研究大致可分为4 类。一是国际科研合作整体现状相关研究,如牛奉高等[3]研究了我国科研国际合作的特点和规律;岳晓旭等[4]分析了我国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变化;曾婧婧等[5]研究了30 年来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变迁特征。二是与特定国家或区域的国际科研合作现状相关研究,如梁立明等[6]、蔡小静等[7]、陈悦等[8]分别研究了我国与德国、G7国家、日韩的科技合作特征;“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家重大外交举措[9],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吴建南等[10]、丁洁兰等[11]、朱育晓等[12]从多角度研究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合作态势、特征和影响因素。三是在特定学科的国际科研合作现状相关研究,如刘云等[13]、阿丽塔等[14]、叶春蕾[15]等分别研究了我国在纳米、药学、农业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整体表现及合作网络特征。四是特定机构的国际科研合作现状相关研究,如童婷等[16]分析了中国科学院与拉美地区国家合作情况;范爱红等[17]、余新丽[18]、蒋逸颖[19]分别分析了国内外14 所著名研究型大学、上海市高校和浙江省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产出情况;朱世琴等[20]、赵宁等[21]、杨珪[22]等分别研究了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规模与质量。综上,已有基于国际合作论文的研究,从整体概况、特定国别、特定学科、特定机构等多角度对我国国际科研合作态势进行了分析总结,然而,对于国家提出明确国际科研合作要求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目前尚未有针对该特定机构群体近年来国际科研合作态势的分析研究。

本研究以我国首轮“双一流”建设中42 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以下简称“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为研究对象,基于InCites 数据库收录的其2011—2020 年国际合作论文,从发文量、合作国家、合作学科、资助机构/计划等角度的文献计量分析,对“十二五”以来特别是首轮“双一流”建设的“十三五”期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科研合作总体态势演变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其国际科研合作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我国高校进一步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数据来源

选择 InCites 数据库作为国际合作论文数据的检索平台。InCites 数据库是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集团)基于Web of ScienceTM 核心合集SCIE(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7 个索引数据库建立的科研评价与分析平台,可提供近30 年来客观、权威的数据和多元化的分析评价指标,定期更新。研究数据统计口径如下:机构名称为“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等42 所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源自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文献类型为 Article(论文)、Review(评述)和Proceedings Paper(会议论文)3 类;统计时间窗为2011—2020年。数据收集时间为2021年7月27日,InCites 数据库更新时间为2021 年7 月1 日。本研究中所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一带一路网公布的,截至2021 年6 月23 日已与我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140 个国家。学科分类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 年)》。

3 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科研合作态势分析

3.1 国际合作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

自2011 年以来,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连续10 年保持高速增长(见图1),2020 年发表国际合作论文88 424 篇,是2011 年发文量的约3.5 倍,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1%,2019年增速最快达到19.1%,2020 年因破除“唯论文”导向增速有所放缓。同时,世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在Web of Science 收录论文的占比也连续10 年增长,2020 年的占比已达到29.5%,较2011 年增加了近7.3 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累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363 478篇,较“十二五”期间的国际合作发文总量增加了103.9%;国际合作论文占比为28.7%,较“十二五”期间的国际合作论文占比增加了近4.6 个百分点。

3.2 国际合作论文的合作国家变化趋势

3.2.1 合作国家概况

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合作国家数量在近10 年稳步增加(见图2),“十三五”期间与全球189 个国家联合发表了国际合作论文,较“十二五”期间增加了17 个合作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127 个国家(占比90.7%)联合发表了国际合作论文,较“十二五”期间增加了10 个“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由此可见,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合作论文增加的合作国家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2013 年以来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密不可分。

图2 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的合作国家数量

3.2.2 全球主要合作国家

表1 给出了2016—2020 年与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合作发表论文数量前十的国家及发文量,并将位次、发文量和前十占比等三方面指标与2011—2015 年的指标进行对比。“十三五”期间,与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合作发表论文数量前十的国家依次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新加坡、韩国和意大利,均是发达国家,包括了所有G7国家。其中,与美国的合作位列首位,共发表合作论文147 878 篇,占与前10 位合作国家发文总量的44.6%,遥遥领先其他合作国家;新加坡、韩国和意大利等“一带一路”沿线3 个国家入围前十,分列第8 位至第10 位。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入围合作发文量前十的合作国家没有变化,且排名相对稳定,除日本后退2 位、德国和加拿大顺位上升1 位以外,前3 位的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以及第7位至第10 位的法国、新加坡、韩国和意大利的位次均没有变化。

表1 2016—2020 年与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合作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及发文数量情况

“十三五”期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与前10 位合作国家发表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增长显著,除日本以外,相较于“十二五”期间的合作论文数量均有约1 倍的增长,特别是增长率前3 位的澳大利亚(138.1%)、英国(129.8%)和意大利(114.3%),增加均超过了1.1 倍。由于与各国发表国际合作论文数量的增长率存在明显差异,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与美国、日本合作发表论文数量在前10 位合作国家发文量中的占比相对减少,与英国、澳大利亚的合作发文量占比相对加大。

3.2.3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合作国家

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也成为发展重点。进一步研究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10 年的科技合作发展态势,具体如表2 所示。“十三五”期间,与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合作发表论文数量前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依次是新加坡、韩国、意大利、巴基斯坦、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波兰、奥地利、新西兰、捷克,其中欧洲国家5 个、亚洲国家4 个、大洋洲国家1 个,新加坡是第一合作伙伴,与新加坡的合作发文量占与前10 位“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发文总量的21.6%,远高于第2位韩国的14.9%和第3 位意大利的14.1%。

表2 2016—2020 年与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合作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发文情况

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入围发文量前三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对固定且排名没有变化;入围前十的国家中,除新西兰取代土耳其之外,其他国家也相对稳定,但是排名变动较大。“十三五”期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与巴基斯坦和新西兰的论文合作显著增多。其中,巴基斯坦在合作国家总排名中较之“十二五”期间上升9 位,位列第14 位,在“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排名中上升4 位,位列第4 位;新西兰在合作国家总排名中上升7 位,位列第26 位;在“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排名中上升5 位,位列第9 位。“十三五”期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与前10 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发表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增长显著,至少均有约1 倍的增长,其中增长率前3 位的合作国家是巴基斯坦(310.0%)、沙特阿拉伯(160.4%)和新西兰(133.1%),与意大利、俄罗斯和奥地利的合作论文增长率也超过了1 倍。

3.2.4 中东欧主要合作国家

中东欧国家是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欧洲的重要承接带。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机制成立于2012 年,并于2018 年正式启动“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伙伴计划”,科技创新合作正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23]。世界一流建设高校近10 年与中东欧国家均有国际合作论文发表,在“十三五”期间合作发表论文数量前五的中东欧国家依次是波兰、捷克、希腊、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较“十二五”期间合作国家没有变化,但是这些国家的合作论文数量在全球合作国家总排名中有所下降。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与以上5 国的国际合作论文增长率分布于58.5%~86.4%区间,其中与匈牙利合作发表论文的增长率最高,约为86.4%。

3.3 国际合作论文的学科领域变化趋势

3.3.1 主要合作学科领域

如表3 所示,2011—2020 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的学科领域广泛。在“十三五”期间,发文量前五的学科领域分别是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生物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等5 个学科领域则分列第6位至第10 位。学科领域前五包括了3 个理学学科和2 个工学学科,前十包括了3 个理学学科、5 个工学学科和2 个医学学科,前二十包括了5 个理学学科、12 个工学学科、2 个医学学科和1 个管理学学科。其中,36%的理学学科、31%的工学学科、20%的管理学科和18%的医学学科入围国际合作论文发文量的学科前二十,可见理学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建设高校领衔国际合作的主导学科大类,工科学科紧随其后。

表3 2016—2020 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排名前二十的学科领域

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入围发文量前二十的学科领域变化不大,且排名相对稳定;排名前十的学科领域中,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6 个学科的位次没有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3 个学科仅有1 个位次波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小幅上升3 位,取代数学入围前10,位列第9 位,第11 位至第20 位的学科中除电气工程学科大幅上升25 位,取代生物医学工程入围前20,位列第18 位,其他仅有位次的小幅波动。

表3(续)

“十三五”期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在发表国际合作论文排名前二十的学科领域的发文量均有大幅增长,电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6 个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增长率超过整体国际合作发文增长率(103.9%)。其中,电气工程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增长率最大,较“十二五”期间的国际合作论文发文量增加了约2.7倍;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发文量也增加了约1.4 倍。

“十三五”期间,电气工程(32.0%)和电子科学与技术(30.5%)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占比超过所有学科国际合作论文整体占比(28.7%)。同时,与“十二五”时期相比,世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占比,除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电气工程等3 个学科上有少许降低以外,在其他前二十学科均有显著提升。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球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6 个学科的占比增加均超过10 个百分点。

3.3.2 主要合作国家的主要合作学科领域

为进一步了解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与主要合作国家的合作学科领域侧重,从表4 可见,在“十三五”期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所发表国际合作论文的主要学科领域,与整体的国际合作前十学科领域全部吻合;与国际合作论文发文量前十国家的主要合作学科领域,基本覆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8 个学科,包括3 个理学学科、3 个工学学科和2 个医学学科。天文学也是热点合作学科,入围了德国、日本、法国、韩国、意大利、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奥地利等多个国家的主要合作学科领域,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加拿大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法国的数学也是各国各具特色的主要合作学科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合作学科领域具有诸多特色,如新加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意大利、俄罗斯和波兰的仪器科学与技术,俄罗斯和波兰的核科学与技术,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的数学,沙特阿拉伯的电气工程,奥地利的地球物理学等。

表4 2016—2020 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与重点合作国家发表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排名前十的学科领域

3.4 国际合作论文的资助机构/计划变化趋势

如表5 所示,在国内资助机构/计划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主要资助机构,近10 年在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的国内外资助机构/计划中占据主导位置,“十三五”期间资助了近一半的国际合作论文,与“十二五”期间的资助量相比增加了130.9%;“十三五”期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是其他主要资助机构/计划,入围资助机构/计划前十。与“十二五”时期相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对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的资助规模显著增加,资助增长率分别为259.4%、170.4%、161.0%和171.6%,在资助机构/计划的排名分别上升为第8 位、第2 位、第4 位和第18 位。其中,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的资助规模增长最快,由“十二五”期间位列第21 位上升13 位,入围前十。因“十三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调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因此以该计划名义资助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减少。

表5 2016—2020 年资助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排名前二十的机构/计划

在国外资助机构/计划方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欧盟委员会和美国能源部是“十三五”期间资助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前五的国外资助机构,其中,美国资助机构有4 个。与“十二五”时期相比,以上5 个资助机构对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的资助规模有所增长,资助增长率约为45%~65%,远小于国内主要资助机构/计划的资助增长率,并在资助机构/计划排名均有所下降。英国研究创新部、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学术振兴会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等4 个国外资助机构,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均入围资助机构/计划第11 位至第20 位。在“十三五”期间,除英国研究创新部保持了较高的资助规模增长率为69.1%、排名上升1 位以外,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学术振兴会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均仅有约20%的资助规模增长率且排名下降。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和德国研究基金会是“十三五”期间资助规模增长显著的3 个国外资助机构,资助增长率分别为115.9%、89.1%和72.2%,排名分别上升10 位、8 位和5 位,分列第13 位、第16 位和第17 位,在“十三五”期间入围了资助机构/计划排名前二十。

4 结论

在开放创新成为全球性趋势和我国重要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本研究基于InCites 数据库,对我国42 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1—2020 年发表的国际合作论文,使用科学计量、文献计量等方法,从发文量、合作国别、合作学科、资助机构/计划等4个方面分析其近10 年国际科研合作发展态势,得到结论如下。

4.1 国际科研合作的规模显著扩大

自2011 年以来,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连续10 年保持高速增长,2020 年发表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约为2011 年的约3.5 倍,国际合作论文在整体论文的占比也连续10 年增长,2020 年的占比已达近3 成;“十三五”期间发表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较“十二五”期间增加了约1 倍;与各合作国家、在各合作学科领域上发表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均明显增长;获得国内外资助机构/计划资助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也显著增加。同时,与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国家数量在“十三五”期间也进一步增加,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合作伙伴。

4.2 国际科研合作的合作国家集中度较高

“十三五”期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已与全球189 个国家开展了国际科研合作,合作国家遍及世界五大洲,构建了广泛的合作网络,然而,从合作规模看,主要合作国家仍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且相对固定,特别是近10 年与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排名前十的合作国家均是发达国家,包括了所有G7 国家。“十三五”期间,入围国际合作论文发文量前十的合作国家相较于“十二五”期间没有变化,且排名相对稳定,其中美国是第一大合作国家。虽然“十三五”期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与美国的合作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但是发表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仍远超其他合作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欧国家的国际科研合作虽然有所加强,但是合作规模仍远低于主要欧美国家。“十三五”期间,与前10 位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表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增长明显,均有约1 倍的增长,与欧美国家合作发文量的增长率相近,然而,由于合作规模有限,“十三五”期间仅有新加坡、韩国和意大利3 国入围全球合作国家前10 位,巴基斯坦、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3 国入围全球第11~20 位的合作国家,而中东欧主要合作5 国的波兰、捷克、希腊、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在全球合作国家总排名的位次还有所下降。

4.3 国际科研合作的主要合作学科领域相对固定

2011—2020 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的学科领域虽然比较广泛,但是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8 个学科近10 年均位列国际科研合作学科领域前十,且排名基本稳定,也是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与全球其他主要合作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合作国家的重点合作学科领域;同时,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学科是国际科研合作较活跃的学科大类,农学、社科类学科的国际科研合作还有待加强,截至2020 年12 月,尚未有农学、社科类学科入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科研合作学科领域前二十。

4.4 国际科研合作的资助机构/计划得到进一步优化

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科研合作主要由国内外政府资助。“十三五”期间,国际科研合作的国内资助机构/计划布局更加合理、功能定位更加清晰。经过国家近年来对科技计划的大力改革,“十三五”期间国内资助机构/计划主要集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占据主导位置。以上资助机构/计划面向资深学者、外籍专家、青年教师、博士后、学生等高校各类科研人员,覆盖了合作研究、出国访学、外专引智、来华留学等国际科研合作各环节,为高校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国外资助机构在“十三五”期间也更多元。除美国、欧盟、日本的资助机构以外,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从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和德国研究基金会获得了更多对国际科研合作的资助,这些国外资助机构均是富有影响力的研究资助机构,表明世界一流建设高校所开展的国际科研合作得到这些国外资助机构的认可。

5 对策建议

5.1 优化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布局

截至“十三五”时期末,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已形成了较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布局,但是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合作尚不均衡。在全球多极化、区域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可根据“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原则,针对不同合作国家制定差异化的国际科研合作策略。一是,进一步拓展与科技发达国家的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密切合作关系,丰富合作内容。对于第一大合作国家美国,虽然近期相关合作受到了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但是高校仍需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争取通过各种方式与美国保持学术互动,并且积极开拓、深化与其他科技发达国家的科研合作。二是,充分结合地域差异,分层次开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合作关系,提升国际科研合作的规模与质量。三是,加强多边科研合作的策划与推进,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增强国际科研合作网络的稳健性。

5.2 改进国际科研合作学科领域结构

2011—2020 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学科领域比较集中,其他学科提升国际合作程度尚有较大空间,后续可针对各建设高校自身的学科水平和国际合作程度的差异,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差异,进行分类推进。对于2011—2020 年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程度高的学科领域,需继续巩固合作优势,在合作中争取进一步发挥我国学者的主导和引领性作用;对于国际科研合作尚不充分的学科领域,如农学、社科类学科,需进一步加大学术交流、人才引进、合作研究的力度,使之成为国际科研合作的新增长点。同时,各高校还应加强对主要合作国家、世界一流建设高校群体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学科领域研究,结合各校学科特点,找准适合本校的学科发力点,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国际科研合作。

5.3 丰富国际科研合作模式

随着我国在相关领域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已进入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24]。在若干科技领域已具有一定创新优势,世界一流建设高校需顺应以上发展态势,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由单纯向发达国家学习的输入单向模式,转变为与发达国家共同合作、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输入+输出”双向模式,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同时,还可与国内兄弟院校、中科院单位和企业院所等各类国内创新主体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的协同创新,共建国际科研创新合作联合体,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群体优势,实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共同提升。

5.4 充分发挥多元资助机构/计划作用

经过国家科技计划的优化调整,2016—2020 年,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已形成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主体、多种政府资助渠道互相配合的国际科研合作资助体系,随着国家不断通过改革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人员将逐步获得更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事务性负担逐步减轻,为后续广泛、灵活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世界一流建设高校需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改革部署,引导科研人员充分利用好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红利,进一步激发国际科研合作的积极性。同时,国际科研合作作为一项涉及高校各类科研人员、需多环节配合的系统工程,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后续可充分借力我国多元的政府资助机构/计划,在各环节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持续提升国际科研合作规模。另外,世界一流建设高校还可积极寻求从企业、民间基金会等非政府渠道获得国际科研合作资助,进一步争取多元化投入,持续推动国际科研合作高水平发展。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