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小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引思”教学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产生学习的动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让学引思;教学方式;小学数学
作者简介:徐志成(1977—),男,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传统模式的数学课堂,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过多地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而很少关注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在传统教学下,其思维常处于机械、定式、呆板的状态,难以发展到与数学学习要求相一致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而“让学引思”理念的提出,既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创新了教师的教学,又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开辟了更为富足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课堂,更为强调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获得更为充足的发展动力,达到高速的运转状态。基于此种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讲授内容的变化,对数学课堂环节进行巧妙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思考、探究,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
“问”是思的开始,“思”是探究的途径。对好问却不“善思”的小学生而言,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真正从问题的根本出发,发现数学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逐步走向自主探究学习之路。因此,要想小学数学课堂实现高效发展,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铺垫好探求问题的道路。同时,教师要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更为轻松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活动,使其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围绕问题展开思考、探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
基础。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使其能够进行识别,并在学习不同图形的对称知识时,联想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辨析其间的区别。同时,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更具轻松感,教师应从學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比如,教师在课前可从生活中搜集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实物或图片作为教学的参考材料,并在课上直接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产生直观的认识,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这样的方式更加符合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的展示过程能为学生营造更加适宜的学习氛围。鉴于此,在学生观察后,教师及时提问,引导学生思维:(1)图片中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2)图片中这些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3)什么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这样能使学生的探求心理从观察活动延续到思考活动,并依据问题,主动展开思考,最终得出图形的两边是一样的结论。然后,教师可趁势引入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白纸,将其从中间对折,并在折线的一侧画上喜欢的图形,再将其沿画线剪下来,打开后得到不同的图形。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图形的共同点,共同认识轴对称图形。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轴对称图形,为之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设计合作环节,让学生主动学习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深刻表明了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在于方法的传授。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对学生自主学习观念的认知,明白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途径和平台,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渠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奠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情境,让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展开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知识,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使其独立解决学习问题,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这部分内容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联想,观察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掌握对图形平移后的作图技巧。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可改变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分配合作探究任务,实现更为高效的学习。教师先以学生平时的能力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分组,尽量保证每组有3—4名学生,且学习能力相当。然后,教师向学生出示数学教材的方格图,并提出要求:向左移动方格的红旗,平移4格,并画图。各小组内的学生相互探讨平移后红旗的位置,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数方格数目,有的学生负责画图,有的学生则实时监督,避免出现差错。当学生顺利掌握一个方向的平移后,教师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再递增一个层次,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由此,教师再次出示题目:将红旗向右平移5格之后,再向上平移5格,画出图形位置。学生有了之前平移的基础,可以较快地先确定一个方向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换另外的方向进行平移即可。教师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总结的作图技巧积极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了平移图形的画法,并实现了方法的巩固。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采用直接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而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合作探讨情境,让学生分工合作,自主探讨应如何对图形进行平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安排任务,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组织趣味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生的最大特点是好动、贪玩。因此,在小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易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而“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课堂,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可加入一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如开展趣味性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更好地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设计和组织趣味性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魅力,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基于学生对“小数乘法”的学习和掌握,进行小数除法的教学和设计,帮助学生通过“乘法”去反推“除法”。但这一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对除法计算方式进行探究,使学生真正掌握有效而实用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需要教师通过趣味情境的创设和直观问题的引导来实现。教师也可将小数除法的计算融入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如教师在出示“小华爱吃面条,她去购买面条时发现,面条的种类有多种。其中一种面条,重量为500克,单价为3.5元;另外一种面条,重量为1000克,单价为6.5元。”这一信息后,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买哪种面条更合算?看谁算得最快、最准确。”因为教师创建了比赛环境,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被调动起来,积极投入运算。有一些学生“投机取巧”,想到两个500克等于1000克,这样两包单价3.5元的面条重量和单价6.5元一包的面条重量是相同的,但2包的价格为3.5×2=7元,比6.5元要多花费0.5元,因此,买单价6.5元的面条比较划算。但大多数学生则想到,可以利用小数除法来进行解答,3.5÷500=0.007(元/克);6.5÷1000=0.065(元/克),这样正确答案显而易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大家进行计算比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活了学生的大脑思维,使其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加深了其对小数除法计算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巧设互动环节,让师生交流互动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學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还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出合理的建议。教师在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欲望之时,要通过适宜的方式“推一把”,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意识的产生,实现其思维的有效运转,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一做法与“让学引思”的观念相一致。为了使学生数学思维更好地提升,教师在课堂上应预留一些时间作为互动环节,与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互相交换想法和意见,给学生留存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同时,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更为直观地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燃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组合图形的面积求解具有多种方法。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造交流互动的机会,使其在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收获学习成就感。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组合图形,当有些学生在看到组合图形后一时找不到计算方法,感觉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很难时,教师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拼接出和黑板上的图形一致的形状,并提示学生:能否将多边形通过某种方式变成两种已经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这一提示激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图形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来计算面积,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分割成三个三角形来计算面积,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三角形补充成一个长方形后,再减去补充部分的面积……学生提出了多种想法,那么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快捷?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计算步骤,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分割的图形越少就越容易计算。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分割及填补练习,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五、组织课后反思,让学生自主思考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教师都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反思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将教材内容逐一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缺少自我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容易使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思考,挖掘自身在学习中的不足,不断更新学习方法,完善自身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思维,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曹雪菲.基于“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0):133-134,137.
[2]章盼男.让学引思打造精彩小学数学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1):101-102.
[3]邹君君.小学数学“让学引思”理念的渗透方式[J].华夏教师,2019(3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