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发现于2004年,是一处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遗址。其中,M26墓为芮国国君夫人芮姜的墓室,在该墓的东北角出土了一件红山文化晚期的玉猪龙,造型精美独特。文章以这件玉猪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历史发展追溯、造型艺术研究、功能价值推断以及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究。
关键词:玉猪龙;红山文化;芮国;艺术特色;文化内涵
一、玉猪龙的历史渊源
(一)红山文化与玉猪龙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 000年至公元前3 000年。
红山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考古界的热门研究对象,对其研究主要涉及整体文化形态、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墓葬制度、中华礼制文明,或是对红山文化某一特定遗址的用玉研究,抑或对红山玉器造型以及审美特征等的研究。
玉猪龙是发现于红山文化的一种独特玉器,又被称作玉兽玦。中国境内现存的玉猪龙有很多,但大多为民间藏品和征集品,真正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相对较少。
现存的玉猪龙玉器都具有这样的基本特征:头部多为兽首,且体积较大,身体呈环形蜷缩状,中部挖空;身体背部中上处有穿孔;双耳直立,呈扇形,略向外鼓;其面部结构多用阴线刻的形式表达。由于其外形特殊,考古界对于该玉器定义为猪还是龙争议颇多,甚至还有学者认为这是熊。
(二)梁带村芮国的时代背景
陕西梁带村的芮国遗址距今约有3 000年的历史。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分封卿士芮伯良在芮邑,周成王时,芮国正式建立,公元前640年被秦国所灭。
M26墓位于芮国遗址墓葬区域的东部。该墓中未发现兵器,根据考古学界对两周大中型墓中随葬品有兵器的墓主多为男性,反之则为女性的常见推论,墓中未见兵器,其墓主应该是女性身份。
M26墓中随葬品中共有五鼎四簋,恰好比M27墓中“礼降一级”。M26墓中出土的铜鼎等文物上有“仲姜”等铭文,依据《左传》中記载“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故逐之,出居魏”,学者们推测这两座墓是芮国国君和夫人的异穴合葬墓,即M26墓的墓主身份是芮姜,为M27墓主国君芮公的夫人。M26遗址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以玉器为贵,该墓内棺东北角出土了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
这件玉猪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位于黄河流域的芮国与红山地区的直线距离超过1 200公里,两者的时间跨度超过几千年。在那个时代,交通不便,这件玉猪龙是怎样跨越如此长的距离和时间,从辽河流域来到墓主芮姜身边的?
二、玉猪龙分析
(一)玉猪龙的造型艺术
这件玉猪龙玉器(图一),材质为岫岩玉,通体磨光,受沁呈土褐色并杂有黄色斑点。整体呈“C”字形,头部硕大,双耳呈圆弧扇形状竖起,双目圆睁,口微张,面部通过多道阴线刻来表现皱褶和其他结构,首尾以一条缺而不断的口相隔,器身中部有一大圆孔,背部近颈际有一小圆孔穿,两面对穿而成。
玉猪龙的造型艺术有三个特点。
第一,具体与抽象结合。这点集中在玉器的雕刻艺术上,双耳呈扇形状鼓起,双目圆瞪,猪的形象十分微妙。其面部使用了阴线刻的手法表现面部褶皱,体现了其皮肤的质感,同时也将其面部的肌肉刻画出来。再往下走,首尾间缺而不断,抽象地描绘出龙的身体。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形成了一种繁与简、具体与抽象的对比变化。
第二,轮廓感强。从玉器的整体造型特点来看,玉猪龙的轮廓感很强,从侧面观察,依然是较为平面的表达手法,但却有极强的立体感。
第三,细节刻画少。整个玉猪龙的细节刻画非常少,仅在其头部根据其造型特点进行了刻画,在面部只有8道褶皱纹。细节刻画少的同时却还保持着极强的艺术化表达效果,我们可以只凭其双目圆瞪、口微张开,就能感受到玉猪龙所代表的威严、凶猛与神秘感。
(二)玉猪龙的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学界对玉猪龙的研究很多,其中“玉猪龙”是认可度最高的叫法。但除此之外,还有以下观点。第一,以郭大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玉猪龙代表的动物形象为熊②,玉猪龙与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有熊氏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还与萨满文化中的熊崇拜有关。第二,以萧兵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玉猪龙的动物形象是虫,主要功能为祈雨③。第三,以王其格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玉猪龙所表现的是对鹿的崇拜。④
笔者认为,玉猪龙动物原型应该为野猪。红山文化分布的地域环境属于农牧交错地带。畜牧业在农耕文明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红山文化时期,对于猪的猎杀和圈养已经十分普遍。人类在驯服野猪的过程中必然经历了许多困难,它远比人类凶猛,有粗厚的皮毛、强壮的身体、远超出人类的力量。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它最早作为崇拜对象是因为人类对未知及不可战胜力量的恐惧,认为是神的意志。但随着工具的进步,红山先民们在不断的尝试中驯服了猪,畜牧业随之发展,猪开始成为先民的部分物质生活资料,对猪的崇拜也随之保存并流传了下来。
首先,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有一件玉猪龙与其他玉猪龙形态不同,整体呈“C”形,体态偏瘦,转孔在中间,若是按照其打孔位置悬挂,它应该呈现出“⌒”形。这恰好与甲骨文中的“虹”字形似,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彩虹。彩虹的出现和太阳及降雨有关,而这两者都与农业、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此我们可以推理,这种文化内涵的背后其实是对农业、牧业这种经济基础依托的崇尚心理。
其次,红山先民在屠宰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猪的胚胎。可以直观地看到,玉猪龙的形象与猪的胚胎极其相似。先民们对于这种生命的演变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但他们知道这是生命的初始,怀着对生命的崇拜,他们在雕琢玉器时采用了这一形象。
最后,先民对猪的崇拜还与猪强大的生育繁殖能力有关。相比于单胎动物的马和牛,猪不仅繁殖能力强,且生育间隔时间短。史前时代,人类平均寿命非常短,因此繁衍成了一个族群最为关键的大事。当先民发现猪有着极强的生育能力后,必然将其作为崇拜的对象。
总之,红山先民对猪文化崇拜的背后蕴含的是对农业发展这一经济基础的依托,以及对未知神秘事物、生命的天然恐惧,对繁衍后代的渴望。
有着如此深厚文化内涵的玉猪龙在红山先民的生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它的功能也不可能是简单的日用装饰品,而是有着祭祀功能的礼器。至于打孔,应该是因为其体积小,且无平底面,无法直立,推测在祭祀时应是悬挂使用。
但到了梁带村芮国所在的时代,玉猪龙的祭祀功能已经趋近于零。《周礼》中对祭祀的玉器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一时期,其祭祀用器有了明确的规定制度,玉猪龙不再具有祭祀礼器的身份。再结合《左传·桓公三年》记载“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的史料文献可以推测,芮姜其人极其遵守礼法制度,断然不会将不在传统礼制记载中的器物作为祭祀礼器,玉猪龙应该是芮姜的私人珍藏物品。
从红山到芮国,这件玉猪龙实现了从祭祀礼器到收藏装饰器物的功能转变,但没有改变的是它对所属者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作用。
(三)玉猪龙的来源
前文中提到,这件玉猪龙出土于M26墓的内棺东北角,且在其东北角仅有这一件玉器,而红山文化正好发源于东北地区,这难道是芮姜对这件玉器来源的暗示吗?
基于此,笔者作出了这样的推测,将玉猪龙放置于内棺东北角,不是对玉猪龙发源于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的暗示,而是指这件玉猪龙来自芮姜的家乡—山东齐国。这件玉器应该是芮姜从山东齐国带来的,是芮姜的家族陪嫁品。将其放置于自己内棺的东北角,是暗示其来自相对在芮国东北的齐国。
芮姜,原名仲姜。春秋时期对女性的称呼有一种为嫁入国名再加上娘家之姓。由此可推断,芮是指代芮国,而姜即指代表姜姓的山东齐国。齐国出现在西周时期,周武王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对宗室和功臣实行分封制度,首封吕尚(姜子牙)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齐国所在的山东半岛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比位于黄河流域的芮国更接近红山文化地区,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来讲,红山文化更有可能传播到此。若我们将齐国所在的山东半岛作为一个文化中轉站,那么从红山文化区到山东半岛大致有两条路线。其一,以辽西地区为出发点,向南传播至京津冀地区,再往南到山东地区。其二,同样以辽西地区为出发点,向东传播至辽东地区,紧接着通过海路从辽东半岛传播至山东半岛。笔者分析认为,这两条传播线路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以第一条传播为主,第二条传播线路的影响力稍弱。
第一条传播线路:以辽西地区为出发点,向南传播至京津冀地区,再往南到山东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位于红山文化分布区的南方,两个地区相邻而居,在天津与河北发现的玉器,都受到了西辽河地区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玉器的强烈影响,可以说该地区是西辽河地区玉器文化的辐射区。
在天津市武清区的清代墓葬中出土了属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此外,在河北的围场县下伙房村和阳原县姜家梁各出土了一件玉猪龙,且与红山文化玉猪龙形制基本一致,这也间接证明了这条线路存在的可能。
第二条传播线路:以辽西地区为出发点,向东传播至辽东地区,紧接着通过海路从辽东半岛传播至山东半岛。
有研究指出,在大约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两千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依然通过陆地相连接。从考古学文化面貌上看,在小珠山下层文化时期,二者就已经发生了文化交流。
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相同的玉器形制主要有牙璧、璧形器、锥形器、环等,其产生原因可能是:一是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相似的生产、生活需要和审美情趣共同作用;二是分别受其周围第三种文化的影响,如边缘渐薄呈刃状、侧面呈柳形的璧形器,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分别受到相邻的辽西红山文化玉器影响产生的⑤。我们可以从这一结论入手反推,既然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都受到了辽西红山文化玉器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求证从辽西红山文化至辽东半岛再至山东半岛这一传播线路的正确性。
三、结语
本文以梁带村芮国遗址M26出土的玉猪龙为研究对象,结合红山文化和梁带村芮国文化两大历史背景,对这件玉猪龙作了文化内涵和功能的探讨,得出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是以猪为动物原型构造的符号,其文化内涵在于:一是红山先民对农业、畜牧业这两大经济基础的依赖;二是红山先民对神秘未知事物的自然恐惧;三是对猪所具有的繁衍能力的向往,主要将其作为祭祀礼器使用。至梁带村芮国时期,玉猪龙的功能已经从祭祀礼器转变为装饰收藏器物,但不变的是对所属者身份地位等级的象征作用。本文以M26墓中玉猪龙所在位置和墓主芮姜的个人身份为切入点,对玉猪龙的来源作出猜想,反推出玉猪龙的来源地是春秋时期的山东齐国,并对红山文化的辐射范围与传播线路做出了猜想,认为有两条传播线路:其一,以辽西地区为中心,向南辐射至京津冀地区,再往南传播影响到山东半岛;其二,以辽西地区为中心,向东辐射至辽东半岛,再通过海路传播至山东半岛。
作者简介
王海之,2000年4月生,男,汉族,四川荥经人,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艺术考古。
参考文献
[1]付维鸽.红山文化“玉猪龙”考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4.
[2]郭大顺.红山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3]张伟.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玉器几点认识[J].文博,2013(6):27-32.
[4]杨治国.环渤海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与文明试论[J].文物世界,2010(1):4,42-45.
[5]步青.试论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史前文化的交流[C].沈阳:中国考古学第六次年会论文集,1987.
注释
①此结论来自孙秉君,程蕊萍,陈建凌,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版第1期,第1页,第4-24页。
②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③萧兵:《“虫形玉龙”的象征功能》,《民族艺术》,2004年版,第3期。
④王其格:《红山诸文化的“鹿”与北方民族鹿崇拜习俗》,《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版,第1期,第13-17页。
⑤此结论采自方向明,周晓晶:《中国玉器通史·新石器时代北方卷》,海天出版社,2014年版,第80-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