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冲上热搜榜。敦煌考古研究所所长表示,今年考古所编制都有所增加,但“有五六个人报名,结果全缺考,一个都不来”。在考编、考公大热的环境下,带有编制的考古所岗位却“零應聘”,这在“考古热”“文保热”日益火爆的今天,引发大家对相关领域人才现状的关注。
像考古、地质、矿业等行业,多是需要长年在偏远、野外等恶劣环境中作业,还有边远地区的乡村医生、乡村教师,以及交通、电力等公共设施的巡护员等,有的或长年工作于边远地区,从业环境较为恶劣;有的经常与家人亲友分离,其个人婚姻、家属安置、子女教育等面临诸多现实困难;有的岗位工资待遇有待提高、晋升前景不明朗,个人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不足;等等。
即便如此,也总能有一些感人的事迹,比如为祖国守岛30多年的王继才夫妇、在山里“每天徒步3万步”的电力巡线工人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偏远、孤寂的岗位。我们感佩他们的这种精神。
讲情怀、讲奉献,是诸多行业、领域劳动者的优良传统与品质。与此同时,给予合适的工资待遇是用人单位招得到人、留得住人的必要条件。而一些行业、领域囿于各种现实困境,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从业者的待遇。
比如,有编制的工作往往对引进人才、薪资待遇等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和条件,而一些规定几十年从没修改过,有些明显落后于现实需要;一些地方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当地各行业的收入水平以及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在自主择业的时代,待遇欠佳的地方和行业很可能因人才不足而陷入恶性发展循环。
人才在任何行业都是发展的根本,稳定一个行业先要稳定其员工。这不仅要突破用人机制上固有的藩篱,与时俱进地提升从业者工资待遇、拓宽其发展空间,更要为稳定、丰富的职业结构与种类夯实人才基础,为社会的繁荣发展蓄力。正视“零应聘”岗位人才后备力量不足的困境,期待相关各方尽快拿出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