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明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于中等专科教育的不断聚焦,如何突破现有教学桎梏,获得更高质量的教学成果也变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对于中专物理教学,因其相对独特的教学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围绕中专学生和物理学科特点,从互动式教学方法基础出发,明晰基本原理,阐述运用步骤,提出互动式教学的具体应用.同时,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提出需要注意的教学细节,比较具有价值,谨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中专物理;物理教学
长期以来,互动式教学法被认为是完全超越“填鸭式”教学法的新型教学方法,它致力于使学生具备主动汲取知识营养的学习能力、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以及让课堂凝聚形成生动活泼的喜人氛围.为了使互动式教学法在中专物理教学中发挥最优价值,建议教师灵活地结合本校办学风格和本班级群体特点,量体裁衣地作出灵活的教学计划调整.
1 互动式教学法的基础
1.1 概念
互动式教学法具体是指教师以增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灵活课堂教和学的积极氛围,并获得优质教学效果为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互动式教学法中,教学环境是有机的,教学关系是互助的,教学思路是发散的,教学收益是双向的.
1.2 特点
互动式教学法的基本特点具体有二:一是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即教学过程可以全面概括成问题的引入—分析—解决—总结,这四个环节共同参与并构成教学开展线索;二是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即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引导步骤,教师必须要注重沟通由单一性向双向性的转变.
2 中专物理适用互动式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2.1 中专学生亟需物理兴趣养成
兴趣是学习的风向标,指引学生探索和发现新知识,与此同时,获得成长和进步成为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中专学生具备初中物理的学习基础,虽然对物理学科具有基本了解,但却难以对枯燥的物理理论知识始终抱有热情,他们往往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兴趣导向特点,学不学、学多少几乎全凭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下功夫研究怎么教、怎么学,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进一步扩充和深化物理知识.
2.2 中专物理与生活密切相连
中专物理的内容与初中物理相比,虽然难度有所提升,但大部分内容依然源于生活,比较容易通过物理实验和活动的方式获得真实的体验,远远比大学光学、量子力学等抽象内容好理解.因此,教师应当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是贯通学生理解机械振动、曲线运动等复杂物理现象的直接渠道.
2.3 中专德育教育的根本要求
事实上,随着德育教育范畴的不断拓宽,各个学科都承载了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任务.物理教学不应当仅仅限制于定义的背诵、公式的默写、计算的重复,而应当在教会学生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操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自主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初步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3 中专物理运用互动式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围绕上述“问题导向”和“学生主导”的两个基本特点,结合中专物理教学的实践工作,对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教学场景进行总结,提炼出4个具体步骤,如下:
3.1 提出问题
按照“问题导向”的特点,互动式教学法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提出问题,其目的是奠定互动的良好开端,释放探索的动力,实现抛砖引玉的教学效果.
对于“问题”应该由谁提出,一是可以由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教学内容仔细斟酌,提炼出核心知识点,“翻译”成“问题”,要求问题表述形式简洁,最好联系学生生活、爱好等方面;二是可以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景,进行故事性引导,让学生来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两种方式都具有帮助学生激活探索性学习状态的作用.例如,在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内容中,涉及位移、加速度概念以及公式计算等难点内容,为此,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以课时为单位,进行难点的合理安排,并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是什么”“如果汽车以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方式启动,那么它单位时间的位移变化是相等的吗”等问题来开启教学.
对于“问题”可以由什么形式提出,实际上没有强制性要求,可以相对灵活地进行运用.但是,考虑到中专学生的特点,包括年龄、性格、兴趣、习惯等,“问题”形式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对于简单的、答案开放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开放形式的问题,即“什么”“怎样”等形式,比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是什么”这类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更加灵活,对于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反,對于困难的、答案唯一的知识点,可以采用比较形式的问题,即“A或B”“应该选择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的形式,事先划定范围,强化问题导向性.经验表明,在中专物理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创设场景的问题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纯理论性的问题虽然也满足“问题导向”特点,但收效甚微.
3.2 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后,互动教学法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分析问题,这是在第一个步骤的基础之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也是由“问题”向“答案”迈出的第一步.
对于具体的分析内容,其中包括: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将复杂的问题形式进行简化),可能导致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哪些,解决问题的可行对策大概有哪些.
对于分析问题的过程,则需要注意,师生共同参与,虽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必须始终把握好讨论沟通的程度,一方面,既要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畅所欲言,为学生提供相对广阔的思维扩建;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讨论内容不偏题、不跑题,围绕教学内容的主题,并及时有意识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赞扬学生的创新想法.例如,在关于“力”的教学内容中,提出“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会是怎样的?”的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对摩擦力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分析,教师分别借助“两本书隔页穿插之后难以分开”帮助学生分析静摩擦力这个抽象的力学概念,并结合作图分析、举一反三分析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分析问题沟通方式,这虽然不是主要内容,但却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互动式教学法的分析环节中,满是教师对学生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这不仅涉及沟通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更多的是体现教师的责任心、爱心,是一种情感和人文关怀的体现.教师分析问题,是否尊重学生的想法,是否让学生感兴趣,是否肯定学生的努力,都将是成功邀请学生参与互动之中、避免教师自我沉浸的根本方法.否则,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自说自话,单方付出的分析问题过程,将导致互动式教學的直接失败,甚至又回到“填鸭式”教学中去.
3.3 解决问题
互动式教学法的第三个步骤是解决问题,是学生获益最显著的步骤.
对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实践教学中最常采取分小组合作,包括但不限于讨论、实验、社会活动等各类形式.原因是,分小组合作的形式,既能够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帮助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解决,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与人相处的能力.例如,在关于电学教学内容中,提出“如何布置联欢晚会彩灯”的问题,学生按照每4人1组,采用课堂小实验的方式,将30个0.6W的小灯泡接入220V电源.然而实际操作中,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连接方式应该使用串联还是并联、开关的位置怎样安排才能满足需求、如何避免电路的短路风险等,优化布置彩灯方案的过程,就是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获得知识的过程.
教师应当集中注意力做好以下几点:强调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并进行核心突破,高效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掌握学生的共性问题和知识盲区是什么,并进行集中讲解,直击关键要点;发现优秀的闪光思维和典型做法,并进行赞扬推广,赋予学生获得感;了解学生讨论是否比较全面地覆盖本节知识内容,并进行适当引导,及时查漏补缺.这样,才能够达到取长补短、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总结回顾
完成上述三个环节,仍不能忽视互动式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需集中在两个方面检视:一是夯实,对于获得的正确知识,用有效的思考方式进行复习,使之更加牢固;二是提升,对于不适用的思路和方法,则更需要弄清楚究竟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避免再出错.例如,在上述关于“如何布置联欢晚会彩灯”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总结回顾环节,师生共同参与完成该步骤,对每组的布置方案进行成果展示,并在此基础之上,畅所欲言地进行成果评估,逐一指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认真总结其中值得深化提升的方面.其中,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实现情感互通和知识共享,同时,也要做到正确引导,兼顾正确经验和错误经验,有意识地铸造教学相长的互助硕果.
4 结语
互动式教学法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将其向中专物理教学融合时,考虑到中专学生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其优势则愈发凸显.笔者在多年中专物理教学中,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提升,由旧式教学法向新式教学法转变的进步过程,同时也是将二者进行对比实践的过程,因此,略有些经验可谈.第一,真正枯燥的不是物理知识,而是教学方法,而互动式教学法是将有趣的物理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最好的方法之一;第二,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需要主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学生主体的崭新观念,让教师的陪伴互动融入到更具有温度的课堂中.
综上,中专物理教学的互动式教学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回顾”的步骤执行,基本可以比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具体的操作过程仍然必须要把握好其中的细节,重视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才能够达到互助、相辅、共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本明.初中物理课堂互动式教学的探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1):78-79.
[2]刘旭芳.高中物理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
[3]刘明.问题导向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09):197+199.
[4]互动式教学法在中专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C]//.荆楚学术(2019年7月).[出版者不详],2019:19-20.
[5]邱靖.试论互动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的推广[J].新课程(中学),2019(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