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

2022-05-30 20:27:01徐岚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减负增效双减初中数学

徐岚

【摘要】双减政策自正式落地以来,讨论声不绝于耳.既要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又要让家长感到踏实,就需要学校教师努力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真正提高质量,让作业量减下去的同时,学生能“吃得饱、跟得上”.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减负增效

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真正提高质量,让作业量减下去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优化作业结构,实现减负增效,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 精讲精练是关键

精,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减少内容,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知识,突出教学重点.

比如,在讲授与二次函数有关的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时,通常用专题的形式讲授“铅垂法求面积” [1].而在此之前,学生知道“公式法、割补法、转化法”可求面积.同样能达到求出不规则图形面积的目的,学生心中不免会产生为何要舍近求远的疑惑,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规律,巧妙地抓住学生渴望探索简便方法的时机,顺势引入新知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比以往高涨.

在专题课中,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已有知识与现学方法之间的关联,明确“铅垂法”的定义,归纳求坐标系下斜放置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两种方法比较,专题中的“铅垂高”与原“割补法”中的分割法有相同之处,都需将图形分割;不同之处在于,铅垂高是沿竖直方向分割图形.同时,在课堂的应用中让学生体验并深度感知使用铅垂法可以使复杂计算简单化的优势.

对比以上两种解法,铅垂法的计算表达过程显然比一般的割补法少,计算简便,正确率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实现从认识到理论、理论到应用,再由应用到学生自主归纳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

精讲精练的数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从繁琐、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对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师生互动是途径

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参与者,课堂互动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合作的过程.在课堂中,师生建立起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关系是激活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后,学生探索并掌握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当题目条件出现两个“中点”时,往往第一个想到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尝试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肯定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实现“一题多解”,帮助学生将前后知识串联,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 如图1,△ABC中,点M、N分别是AB、AC的中点,点D、E在BC边上(点D、E都不与点B、C重合),且点D在点E的左侧,DN、EM相交于点O.若△ABC的面积为42cm2,DE=12BC,则阴影四边形BDOM、CEON的面积和为多少?[2]

课堂中与学生互动,探究不同的方法,大多数学生首先会想到方法一:如图2,连接MN,因为AM=MB,AN=NC,所以MN∥BC,MN=12BC.因为DE=12BC,所以MN=DE.易证△MNO≌△EDO(AAS),S△MNO=S△ODE=18S△ABC=214(cm2).所以S△MON+S△ODE=212(cm2).因为S△AMN=14S△ABC=212(cm2).所以S四边形BCNM=42-212=632(cm2).所以阴影四边形BDOM、阴影四边形CEON的面积和为632-212=21(cm2).该方法根据三角形两边中点的条件,结合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构造A字形的基本图形,求得阴影部分的面积.在课堂中,教师还能引导学生再尝试用初一学过的三角形中线可等分面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方法二,请学生上台来讲解.如图3,连接AO、BO、CO,可得S△MOB=12S△AOB,S△NOC=12S△AOC,S△BOD+S△COE=S△DOE=12S△BOC.因为S△AOB+S△AOC+S△BOC=S△ABC,所以S△MOB+S△NOC+S△BOD+S△COE=12S△ABC,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ABC面积的一半,即21cm2.

师生合作探究同一题的不同解法,将分散的、有关联的知识点归纳总结,逐渐形成“中点问题常用性质及常见辅助线作法”的一系列“满分技法”.在学生的记忆中,上台讲解数学题的日子也是他们喜欢上数学的高光时刻.师生互动探究的课堂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实现课堂的高度参与,帮助学生深度理解问题,也对教师提前准备更有代表性的例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双减提高课堂效率奠定了基础.

3 课后反思是指导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維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和经验的反思过程[3].

双减之后,课后反思的具体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很多学生反复地在同一类题目中发生错误.为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可指导学生系列化地归纳整理错题.将同类型的错题整理在一起,黑笔抄题、铅笔答题、红笔标出注意点或容易出现的误区,形成一套专题化的错题集.

教师每周批阅错题集,如果呈现在错题本上的二次订正依旧有误,师生可单独讲解辅导.对于集中性的问题,课后要求学生录制讲解视频发送给教师,视频中如有理解不当的讲解,教师可以更有针对地指导.实践一阶段后,学生表示这样的课后反思方法减轻了对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的恐惧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子设备录制视频的形式还能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双管齐下的反思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在今后遇到同类型题目的正确率.

基础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多知识即融会贯通.有了适切的课后反思方法的指引,學生能更轻松地举一反三,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渐渐培养起来了.

4 作业设计重精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中指出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4]

双减政策提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初中数学作业繁、难、多现象尤为突出,这与教师注重大量刷题有很大关系.如何布置作业成为双减政策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基本保障.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笔者结合两年来对班级学生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价基础,量身定制了科学化、个性化的作业,帮助初三学生走出“题海战术”陷阱,探索减负增效的作业模式.

在2022年苏州疫情爆发的线上教学期间,初三学生正值中考第一轮复习,如果仅局限于配套教材的大单元复习知识和基础习题往往优秀的学生不能“吃饱”,甚至会让更多学生产生复习期间似乎只要完成基础题的错觉,进而错过提高能力水平的黄金时期.

事实上,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时间更充裕,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和延时服务布置配套知识点的相关习题外,每天课后给学生布置一道与复习的知识点相关的中考真题,第二天在数学课堂中邀请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讲解每小题的解法.

难度稍大的小问题指定个别学生课后将解题过程通过录制讲解视频的方式重现,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可尝试使用几何画板或GGB等数学软件,进一步探索综合题中图形的变化规律.这不仅保障了作业的启发性和扩展性,更为学生设定了数学学习的进阶目标.

在此过程中,也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引领的学习导师.

5 结语

双减倡导减负增效,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求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追求学生多元、个性、异质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5].

减负增效的数学教学模式在双减政策后实施一阶段,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笔者任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及模型思想等能力素养均有显著增强,应用意识及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对复杂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学生遇到问题能及时获得解答,对薄弱知识点的补漏也更为有效;学生学习自主性、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升.可见减负增效的教学模式初探对提高教学实效确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娟责任编辑.初中数学导与练.苏州大学出版社[M].2021年2月第1版.

[2]朱海峰主编.数学课时作业本九年级上.延边大学出版社[M].2021年2月第1版

[3]高志愿编辑.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策略——反思性学习[M].2012.3

[4]胡宇责任编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22年4月第1版

[5]余慧娟总编辑.人民教育.CN11-1199/G4中国教育报刊社.2022.

猜你喜欢
减负增效双减初中数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
未来英才(2016年18期)2017-01-05 13:29:30
轻摆渡,济江川
初中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新探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0:03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9:50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