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贵
入乎其内
阅读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旷达、李清照的悲戚、艾青的热烈、徐志摩的真诚……情感的注入使诗歌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光彩。意象是诗歌的必要成分,理解诗歌多从解读意象入手。那么,什么是意象?意象与情感有何联系?我们又怎样通过意象准确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一、意象内涵与情感倾向
在“意象”这个概念中,“意”是内在的、主观的,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意识、态度等;“象”是外在的、客观的,是形象的事物。“意象”就是“意”和“象”的结合,简言之,即融入了诗人主观色彩的事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指出了意象的性质。积极的事物,通常寄寓诗人积极的情感;消极的事物,通常寄寓诗人消极的情感。但世事无常,悲欢不定,既有以乐衬悲,也有以悲衬乐,积极和消极的寄寓,也会颠倒过来。
二、意象分类与抒情手法
意象与情感相互联系,诗人正是以意象为材料铺就抒情的大道。“辞章之四大要素为‘情‘理‘景(物)‘事,其中‘情与‘理为‘意、‘景(物)与‘事为‘象”(陈满铭《论意与象之连结》),从辞章要素的角度,意象可分为景象、物象、事象三大类。不同类别的意象,抒情的手法不同。
1.用景象,借景抒情。
景象,即以景为象,它是形象的景物。一个个形象的景物组合连缀成自然或生活图景。不同的景象组合连缀成不同的画面,带给人情绪上的感染也不同。有轻快明丽的,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有静谧祥和的,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寂寞冷清的,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有远眺,有近观,有仰视,有俯瞰,用山、林、江、舸、鹰、鱼等景物,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寥廓壮丽的秋景图。景中寓情,寄寓了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借景抒情,可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做到情景交融,和谐统一。
2.用物象,托物言志。
物象,即以物为象,它是形象的物体。物象的使用,主要在咏物诗中。咏物诗借助吟咏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自然的日月星辰、花鸟虫鱼、风霜雨雪,人文的亭台楼阁、灯烛舟船、笙笛号角等,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所言之志,即表达的情感、揭示的主旨、告知的哲理、提出的主张等,可以是抒情、寓意、喻理、讽世……要清楚“物”和“志”之间的联系,诗人所言之志以物象的特征为核心,物象的主要特征与诗人所言之志有某个相似点,诗中常使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手法使“物”与“志”产生关联。
闻一多的《红烛》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的“红烛”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物象。它形象鲜明,一个“红”字,突出了物的外在特征。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红烛躯体、灵魂、思想、行为。它担当责任,乐于奉献,执着追求。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红烛身上,用红烛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他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这首诗,“物”与“我”交融,诗人托“红烛”一物,言“献身”之志。
3.用事象,即事兴怀。
事象,即以事为象,它是形象的事件。诗歌中的事件不像小说那样追求事件的完整和曲折,而是集中于某一动作行为,这个动作行为即为事象,事象是触发作者情感的机关。即事兴怀,就是因一个事件而生发心中的感慨,或思乡思亲,或忧国忧民,或仕途失意……常见的事象有“捣衣”“登高”“吹角”“饮酒”“落红”“凭栏”等。
“捣衣”是古代妇女经常从事的一种劳动,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打,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常在秋天进行。“捣衣”这一事象,通常用来表达离别相思之情。宋代诗人徐铉的《赋得捣衣》中“江上多别离,居人夜捣衣”,写的就是在羁旅途中看见当地人捣衣,于是勾起思念亲人之情。这首诗就是即“捣衣”之事,兴“思亲”之怀。
三、意象特点与准确理解
意象具有含蓄性,它是寓情于物的。“柳”与“留”、“丝”与“思”谐音。长期以来,就有折柳赠别和以柳寄远的习俗。再如“水”这个意象,水是流逝的,时光如它,一去不返;水是不尽的,思绪如它,绵长悠远。
意象具有特定性,它是约定俗成的。在诗歌的王国里,我们会发现,一些意象频繁出现,鲜明生动,融入了诗人的情感,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元素。一般而言,在古诗中,说到“杜鹃”与悲伤有关,说到“月”与思乡有关,说到“菊”与高洁有关,说到“酒”与忧愁有关;在新诗中,“太阳”象征光明,“鸽子”象征和平,“豺狼”象征残暴,“春天”象征美好。
意象具有豐富性,它是因人而异的。同样是秋景,在他人笔下往往是寂寥的,让人伤感悲愁,但在毛泽东的笔下却是壮丽的,使人昂扬振奋。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态度,都会给事物染上不同的色彩。如“风雨”,在李商隐的“黄叶仍风雨”中指羁旅生涯,在鲁迅的“风雨如磐暗故园”中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汪国真的“便只顾风雨兼程”中指艰难险阻……
诗歌中的意象繁多,意蕴丰富。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历史缘由,熟知时代背景,既知人论世,又以意壮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概而论,不牵强附会。
意象本身蕴含情感,使诗歌含蓄蕴藉;情感通过意象来表达,使诗歌意味绵长。我们要析意象内涵,明情感倾向;知意象分类,看抒情手法;晓意象特点,使理解准确。诗人写诗,立象以尽意;我们读诗,含英而咀华。
出乎其外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刈禾女之歌
◎辛 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如何理解“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注〕《老马》写于1932年。
分析老马的性格特征,说说老马形象的象征意义。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写的是诗人与一位日本女郎作别的情状。原诗十八节,1928年新月书局重印时,作者删去了前十七节。
这首诗中,日本女郎“低头”的动作行为让诗人难以忘怀,这一镜头的选取好在哪里?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