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
一、指导思想
本课遵循“健身育人”的课程理念,注重内容结构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关联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羽毛球网前技术的教材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运用循序渐进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任务驱动、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通过结构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练兴趣,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铸就学生团结互助、合作共进的体育品格,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收获成功。
二、教材分析
羽毛球挑球是《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指导意见(试行)》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是羽毛球基本技术中最常用的击球方法,也是初学者最先学习的技术。它分为正手挑球和反手挑球2种击球方式,对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挑球包括“准备”“引拍”“击球”“随前”4个阶段,挑球技术是在学习放网前球技术后进一步在移动中将球击打至后场,本课是单元4课时的第2课时,要求在上步时前臂带动手腕发力击球,同时在移动过程中控制挑球的不同线路。通过该技术的学练能有效提高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等体能,还能培养学生團结协作、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等优良品质。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班级是高一年级专项班男生,学生对羽毛球有一定兴趣,思维活跃,身体素质较好,但球感一般,学生之间能力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喜欢打羽毛球,但不太喜欢进行技术性练习。通过之前的学练,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正反手发球、正反手放网前球技术,了解正反手挑球的击球方法,部分学生能在原地进行一抛一击球练习,但在移动中的击球质量不高,容易出现击球方向不能控制,技术动作变形等问题。因此,本课在规范挑球正确发力动作的同时,加强移动中对挑球线路的控制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引导合作探究,激发学练兴趣。本课通过设置2名学生1组、4名学生1组的练习使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通过同伴间的相互抛球、纠错、提醒、改进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逐步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2.采取任务驱动,发挥自主能动。在本课的主体练习环节通过发放任务卡的形式引导学生尝试正反手的击球方式和直线、斜线的击球线路,通过不断探索与尝试了解自己对挑球技术的掌握情况,并能进行合理的自评与他评,使学生在任务中观察思考,高效完成课堂任务。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练习效率。将讲解示范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循环播放、慢动作播放挑球动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确动作细节和练习要领,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在练习中拍摄回放慢动作,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讨论,提出改进建议,不断优化技术动作。
4.创设学练情境,呈现结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所学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充分预设比赛中正反手的击球方式、不同击球路线、不同上网距离、击球后不同的步法跑动等情境,与已学习掌握的技能交叉运用,将挑球回归到羽毛球比赛过程中,强化在实践中的掌握和运用,呈现结构化教学。
5.多元评价体系,培育体育品格。根据任务卡的学习,尝试不同的练习方法,不断提高击球质量,同时在自评与他评中营造关注同伴、相互指导、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收获中习得新知,培育学生的良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