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城市现代化的内涵

2022-05-30 16:00李雄伟
产城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李雄伟

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城市化总是伴随着工业化,最早出现在西欧国家,继而在全球推开。各国工业化的道路不同,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较慢,1978年的城镇化率只有17.9%。也曾发生农业生产支持不了城市发展,人口从城市向农村大规模流动的现象,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调结合的价格改革等做法,释放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农业蓬勃发展,为城市建设夯实了物质基础,继而带动城市欣欣向荣。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不断完善和充实,高质量发展、治理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其要义。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城市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城市的高质量既体现在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也体现在城市的中国特色,以及城市的优秀品质。

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融合。我国的城市现代化是在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叠加中实现的。一方面,城镇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了生产要素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由于工业化初期主要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由此导致了城乡发展差距拉大,以及城乡分割、分治的状态。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实现两个反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必定与乡村建立起平衡关系,寻求与乡村互促共进、共生共荣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城镇化发展改革,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彰显中国特色。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和平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城市领域都有对应。其一,城市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02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14亿人,占到全球城镇人口的20%左右。其二,城市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意味着人们在城市中可以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共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其三,城市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意味着城市包含着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四,城市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城市发展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道路。其五,城市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意味着城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和重要领域。

高质量发展创造优质城市。其一,优质体现在城市规模、空间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放下大广场、大场馆、大公园等以“大”为特征的建设理念,将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生活、街区场景、产业发展有效融合,从关注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其二,优质体现在管理精细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2017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增设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推动城市管理从被动到主动、从粗放向精细、从单一向综合的转变。其三,优质体现在对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大到格局、风貌,小到街区、建筑,保留传统风格,传承传统文化,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此外,高品质城市还体现在与其他城市相互包容,在发展过程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治理现代化为主线

治理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治理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主线。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新型城镇化制度的路径,是对新时代新要求的创新性回应。

治理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必选项。将治理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选项有两个原因。一是发展理念的进步。随着城市经济体量增大、经济势能增加,城市发展的命题逐渐从经济增长转向人的发展,发展理念也从管理向治理升级。治理的优势是多方参与,能更好尊重各方意愿、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共赢。二是城市系统复杂性的增强。现代城市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异质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这些特征都有所增强,治理的难度也在加大。伴随开放性增加,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危机增加;伴随流动性增加,城市面临的资源承载力增加;伴随异质性增加,城市的公共服务多样化增加;伴随复杂性增加,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难度增加。城市分布越广、人口越多、功能越全,治理难度就越大,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也越高。

治理现代化强调多方参与、利益协调。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激活治理主体,建立高效的治理体系,有效缓解各方冲突,让人民在参与过程中体验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目前,我国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做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挥主体积极性,提高治理服务水平。基层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人民群众、各类市场主体、志愿组织等,都是城市的治理主体,要鼓励其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二是综合考量多方利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如在国土空间开发中处理好耕地、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问题,处理好城市与水资源的关系等;优化居住、商业、工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的空间布局。三是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如畅通人民诉求的表达渠道,完善多元调节工作体系,搭建矛盾纠纷调处平台,强化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治理现代化着力科技创新和基层实践。提升治理水平离不开科技支撑,如通过扩大线上应用,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通过搭建数字化智慧治理平台,打破服务时空上的约束。治理现代化的落脚点在基层。要聚焦黨建引领、社区主导、各方参与、机制带动、创新驱动等方面,力求在治理过程中实现对市民的引导,使其从“被动、不自觉”转向“主动、自觉”遵守城市生活当中的各种行为规范。此外,由于城市的行政等级和规模不同,治理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把握城市治理的规律和特点,也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付出。

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

发展不仅是物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人的现代化过程。没有人的逐步现代化,即使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高楼大厦,也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城市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而是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因此,人的现代化始终是城市化最核心的目标。

人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三种社会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人的发展三种状态时,把社会主义的人的发展定位为“自由全面发展”。在他看来,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本身“自由个性”的发展。与第一社会形态(束缚于血缘、亲缘关系,表现为无个性的个体)、第二大社会形态(过分依赖物或被物统治)不同,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进一步地讲,人的现代化是指人在现代性的“塑造”与“被塑造”中实现自我发展以适应并推动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一系列制度安排又会对人的行为、观念和个性等进行锻造。

城市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是多层面的。在物质层面,确保经济运行良好、基础设施完善、商品供应充足、公共服务到位、城市环境优美。在制度层面,形成让更多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制度体系,让城镇化制度供给更契合人的现代性要求。在人的层面,为个体提供工作机会、经济收入、生活场景以及涵养身心的人文环境。概括起來,城市要让人进得来、留得住;有劳动的机会和休闲的时空,感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成为人们心中有未来感、幸福感、价值感、自由感、归属感的“五感”城市。

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化。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人民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推进人的现代化,从整体概念上讲,就是“全体人民普遍得到更好发展”,人民有平等参与发展的权利。从个体概念上讲,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城市建设要从家庭、社会的角度考虑推进城市化,从就业、住房、医疗、社保、教育的角度推进人的现代化,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作为基础目标,探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推动城乡均衡发展、要素平等交换、人才双向互动。

猜你喜欢
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