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宁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拉开高速发展的序幕。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六城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均超过10万辆。
热潮之下,成都不断加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加快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把蓝图变现实,成都大力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加大新能源购车建桩等支持力度,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优势。目前,成都正在加紧研制《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结合成都汽车产业发展实际,在纯电、燃料电池和智能网联领域中选择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重点及主攻方向。
随着汽车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的全面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正由过往单一的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将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产业新格局。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级如何?
当前,成都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步伐加快,亮点纷呈。聚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主攻方向,吉利帝豪EV450、沃尔沃XC60、神龙5008、东风爱丽舍重汽豪沃V7-X等中高端新能源车型接连推出,领克混动、野马芒果等新能源整车项目相继导入;四川一汽丰田氢燃料电池客车实现商业化应用,服务北京冬奥会;新津区纯电动汽车产品矩阵加速拓展,邛崃市动力电池产业链加快完善,郫都区氢能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形成特色集聚。
产业供给方面,成都新能源整车企业达23户,“三电”、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关键零部件企业超100户,新能源汽车产能达3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客车、货车及专用车车型产品超150款,适用于公交、出租、环卫、物流、渣土、混凝土等各领域,初步形成基础较好、结构完成、种类齐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2021年成都完成整车产量103.4万辆,产值2000亿元,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八强。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7万辆,同比增长112%。
推广应用方面,2021年成都新增汽车50万辆,新增新能源汽车10.8万辆,占比21%,同比增长约163%。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4万辆,推广总量位居全国第7,非限购城市第1。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方面,2021年成都新建充电桩3.35万个、充换电站711座,累计建成充电桩6.1万个、充换电站1413座,“车桩比”达到3.9:1,初步形成“覆盖全域、车桩匹配、适度超前”的市域充电网络。此外,2021年成都累计建成3座加氢站,为完善氢能交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强链:塑造产业新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围绕推动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五链融合”,成都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竞争力主要有两个核心突破口,一是用好自身资源技术优势,二是发挥人才市场优势。”成都市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邓小亮表示。
资源方面,发挥四川省零碳水电、锂辉矿产等优势,吸引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聚集,打造细分产业链的集群优势,为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支持东方電气集团氢燃料电池核心优势,吸引聚集链上企业,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标识度的产业集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提供技术支撑。人才方面,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研究院所及部分龙头企业拥有在新能源领域发展较好的研究基础和各类人才,可充分为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目前成都已拥有信通院车联网创新中心、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车联网领域创新平台;引进一汽大众全球唯一数字化研发中心、威马汽车全球研发中心、野马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整车研发设计环节短板加速补齐;建成华川电装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东方电气中央研究院、凯迈新能源动力技术研发中心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平台,在纯电动驱动电机、燃料电池电堆、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开发出一批标志性成果。
成都持续优化技改支持政策,逐步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一汽大众、沃尔沃、吉利、威马等乘用车龙头企业加快导入新能源汽车中高端车型,支持成都大运、雅骏新能源、重汽王牌等商用车龙头企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新能源物流车、专用车,支持成都客车、中植一客等企业加快发展新一代新能源客车。
同时成都积极组织国际汽车展览会,引导各大汽车生产商和经销商参加车展推广“成都造”新能源汽车新产品,开展成渝德眉资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专场会,拓展“新能源+”公交、出租、物流、环卫、混凝土、私人消费等多类型应用场景。
延链:持续扩大产业链“朋友圈”
“通过发挥体制机制作用,持续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邓小亮表示。成都已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推进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构建发展工作,制定产业发展方针、路线、规划和政策。
对照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成都顺应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潮流趋势,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逐一梳理摸清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基础和面临的挑战,科学细分产业链。
一是从整车制造维度分为新能源乘用车、客车、货车及专用车四个细分链条;二是从技术实施路径维度分为传统关键零部件、“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四个细分链条;三是从新能源汽车产品制造和使用等维度分为上游零散和总成部件、整车四大工艺、整车批发零售、运营、报废拆解和循环利用五个链条;四是从产业生态体系维度分为研发、金融、人才、市场、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N个链条。
对标上海、广州等先进城市,成都利用本地及四川省资源、市场、人才、产业等优势,深入梳理技术路线图,动态修订产业链全景图,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精准确定产业链招商引资方向。通过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实施重大项目,推动“卡脖子”关键性项目建设,持续做强产业链、扩大“朋友圈”。
7月6日,成都经开区与吉利控股集团举行新能源项目签约仪式。自2007年以来,吉利控股集团已在成都布局生产吉利远景、领克、沃尔沃等品牌车型,建成整车产能38万辆的制造基地。如今,基于良好的合作基础,吉利控股集团将导入全新高端新能源车型,进一步丰富成都汽车产品类型,填补成都高端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空白。7月8日,成都市政府与比亚迪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务实合作。
稳链:补足薄弱强缺环节
長期以来,受多重因素制约,成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关键核心器件制造能力缺失、本地配套率低等问题。今年3月,上海、吉林、江苏等我国主要汽车零部件集聚区爆发疫情,对全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造成不利影响。3-4月,全国汽车产销量暴跌50%。其中商用车叠加全国交通物流通道阻断,影响尤为突出,产销量下跌75%。
“成都的情况与全国大体一致,在蓉整车企业因零部件缺失频繁停产,产业链供应链薄弱问题需引起重视。”邓小亮表示。针对以上情况,成都迅速采取标本兼治、多措并举的方式,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一是从根本上推动传统能源汽车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升级,降低对上海、吉林、江苏等地传统零部件的依赖度。二是出台支持政策措施,鼓励整车企业实施近地化替代,一方面推广使用成都造、都市圈造汽车零部件;另一方面支持与重庆零部件企业配套,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三是加速完善新能源汽车“三电”产业链,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链,目前,成都动力电池规划产能已达200G瓦时,可装配约20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或50万辆商用车。
为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能持续健康发展,成都加快打造高效能的营商环境。依托产业基金支持新能源汽车、氢能源产业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开展金融机构与在蓉企业对接活动,推动金融对产业链企业精准支持。同时,成都加快建设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等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测试评价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开放共享服务。“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成都市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联盟积极发挥自身平台作用,以打通产业链、构建产业链、做好协调对接为核心功能,助力成都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价值整合。”邓小亮表示。
未来,成都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作为发展方向,推动龙头企业导入高端车型,积极引进主流汽车品牌,培育壮大新势力车企,提升整车综合竞争实力,将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构建自主可控、高效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推动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