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亮
很多社会科学研究者在讨论现代技术,比如交通运输、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影响时,常会提及空间体验上的压缩与时间体验上的加速。“压缩”“加速”只是某种抽象化的理论概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要复杂得多。远与近、新与旧、快与慢,已不再是单向度的关系,而是以不同方式重新排布、相互交错。投射到精神文化领域,我们会发现,当下那些处于前沿、尖端的表达,并不总是围绕流动易变的现代城市经验,关于地域与乡土的表达同样可以成为“潮流”。在文艺青年聚集的豆瓣网,沈书枝、邓安庆等人风格清新的故园书写,备受年轻读者喜爱;在快手、抖音等平台,又添上了李子柒式滤镜的新田园美学景观,也有大量视听效果较为粗粝或喧嚷的短视频。种种对于当下乡镇生活的呈现和表达,包含了对当代生活空间结构的不同想象,很难再笼统地以“陈旧/新生”“停滞/活跃”“落后/先进”之类的二分法来贴上标签。不同的地域与其负载的不同生活形态,更像是分处相互独立的“时区”,对时间的计量方式乃至时间的流速迥然有别。
基于这样的观察和思考,再来看本期袁甲平的小说《宗明女儿》。这个潮汕女儿的故事,包含着某些我们熟悉的情节,但又并不完全贴合那种既有套路——落后的地域风俗、顽固的家族伦理,试图支配年轻人的生活,禁锢他们的心灵、谋杀他们的爱情。固然,潮汕平原上古老族群的生活,在女儿的眼中是“慢一拍的”,父母对于子女的干涉,重男轻女的陋习,对外乡人的偏见,乃至星罗棋布的祠堂,随处可见的神主牌与神龛,古旧的潮剧、八音表演,程序繁琐、极尽铺张的祭祖仪式,会让人产生“保守”“落后”的印象。然而叙事之中又透露出另外一些信息,那位看似顽固守旧的大家长陈宗明,之所以有足够的财力出资修缮祖先的墓园,皆因多年前他“当机立断,捡猪下脚料熬猪油,卖了三年,竟率先发了财”“又瞄准了时机,洗掉油污,开了家丝花工厂”,成为卢厝镇最大的老板。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某类新富阶层的特征,依靠灵活的头脑与果决的行动致富后,还是摆脱不掉固有的观念,新与旧在他们身上奇异地混在一起。同样,小说中精细描绘的祭祖仪式与巡游场景里,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古老传统与蓬勃活力的全新组合,与人们对于凋敝乡镇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若把“宗明女儿”的故事,包含她在情感关系上的个人选择,放回这个背景中仔细审视,或许会产生新的认知。
曾有朋友对照“东北文艺复兴”的说法,将陈楸帆、林培源等来自潮汕的新一代作家,包含“五条人”这样现象级艺术家的出场,形容为“潮汕文艺复兴”。不管是否可以把袁甲平笔下的潮汕也纳入这一谱系,可以确定的是,这篇小说里包含了来自特殊“时区”的个体经验,以及在不同“时区”之间穿梭往返时的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