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胡蓉,女,贵州贵阳人,武昌首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摘要 ]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课堂理论教育延伸的第二课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把理论与现实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审视当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形式主义泛滥、实践时间合理性偏差、实践指导基础质量不高、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社会实践总体性单一等现状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作出提高社会实践重视度、完善健全监督保障机制、合理设计实践团队、构建多体系社会实践的对策分析,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关键词 ]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0.050
社會实践通常存在两个方面的含义:广义是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狭义是指学生通过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感受社会发展,将课堂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融合,目的是使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帮助他们更新观念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群体和社会群体间进行密切接触的方式,有助于大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对当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情况展开研究与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探索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有效途径。
1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1.1 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非常关心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把理论和现实进行结合的情况。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国家以培养人才为主要需求,大力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出要求,并下发文件谈话精神指示,如2012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指出“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1];2018 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2019年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2]。在一系列的文件精神要求中,国家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作为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并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专门从几门思政课中给社会实践规划学时和学分,使高校能够更好地通过社会实践方式培育人才,达到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要求。
1.2 理论照进现实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学校理论教育的第二教育课堂。社会实践的实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受物质教育、在课堂上接受精神教育,但实际上学校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对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走出校园,进行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将课堂上的理论和现实进行结合。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他们认识世界,并从实践中体会人生百态,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对理论作出检验,使他们加深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实现从课堂走向社会,以实践再去检验理论。就如毛主席曾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3]”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以实践的感知创造出新的理论,实现教育目的,推动世界的发展,使每个个体都有存在的意义。
1.3 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这构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认识与实践的循环有着丰富的内容与内在的联系性。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阐述中实践是人社会关系的基础,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与社会作出联系,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去思考,在实践中尝试,实现历史的进步。许多历史伟人都践行了这一认识。比如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利用假期游湖南;革命时期的毛主席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实践活动会使大学生在思想、行动、认识上得到提升,并在社会各方面的实践中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大学生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丰富自己,从而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实际上,这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认识论。
2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形式主义泛滥
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将其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进入社会学习锻炼的好机会。但在实际践行中,存在形式主义的泛滥倾向问题。首先,学校重宣传不重践行。在社会实践开展前期,举行宏大开班仪式,策划“拉横幅、拍照片、上新闻”一系列行动,旨在做好表面工作,不重视社会实践本身。其次,指导教师重结果不重过程。在学校要求评审下,指导教师通常把心思花在如何做一个精美总结上,认为量达到了就是好的,只要满足评委的喜好就好,而忽视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获得感。第三,学生重学分不重获得。学生对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功利化心态较重,他们以学分作为主导,一切围绕学分,力求不挂科万岁。把社会实践当成旅游,“走马观花一遍,打开拍照留念”。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找一个单位盖章,或者做两天志愿者服务,最后网上东拼西凑形成“纸上实践”总结,以达到社会实践要求,不考虑在实践过程中是否有获得感。
2.2 实践时间合理性偏差
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合理设计准备,是真正达到有效锻炼学生的前提,但在实际中,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设计合理性偏差的问题。大多数学校通常把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寒暑假进行,给学生和教师都造成了困扰。一方面占用了教师科研的时间,高校教师平时承担课程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做科研活动,只能把科研放在假期进行,而社会实践安排在寒暑假,使高校教师无法安心开展提高自身科研实践的活动,造成身心疲惫,难以给学生提供很好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占用了学生休息时间。从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实际情况来看,在寒暑假期间一部分学生愿意进行一些旅游项目,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愿意兼职赚钱,他们对社会实践出现认识偏差,认为不该用长时间去完成社会实践活动,认为花着自己的钱去做社会实践是无意义的,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占用他们赚取额外收入的时间,因此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没有真正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
2.3 实践指导基础质量不高
社会实践是对理论在现实中的把握,指导团队是整个社会实践良好进行的基础,指导教师优秀便会使指导成果良好。实际上,目前高校社会实践课程还存在实践指导基础质量不高的问题。第一,指导教师安排单一。大多数学校的社会实践课程会单一安排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或者专业课教师当中的一个人负责。通常一位教师要负责几十或者几百人的社会实践指导,由于教师认识水平不一、精力状态不足,难以照顾到全部学生多样化的社会实践的需求,所以很难达到理想的社会实践效果。第二,缺乏多样化实践基地。通常一些学校会有专门的实践基地,但学生往往进行重复性活动较多,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吸引学生兴趣。而且大多数学校难以真正承担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任务,会选择由学生开展“放养式”实践,使教师无法真正深入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难以及时作出相应指导,导致实践结果网络抄袭较多,无法达到社会实践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2.4 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监督机制是社会实践真正达到育人效果的有效保证,但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监督机制还不完善。第一,学校设计监督机制僵化不合理。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突出,思想转变比较快,但一些学校社会实践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不能及时转变观念,调整制度措施,仅单方面从制度上要求学生,使学生带有抵触情绪,打击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二,学校没有长效保障机制。在基地建设上,一些学校与基地之间联系不紧,难以和实践基地保持长久合作,导致学生不能稳步进行社会实践。在经费保障上,大多数学校没有经费保障,当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生自主支出,有些是教师支出,长此以往,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社会实践。
2.5 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单一
要想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促使大学生真正获得发展,还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本身有吸引力,但是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首先,社会实践指导方向单一。一些学校认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学校思政课教师负责,而思政课教师受专业背景和思政课时效性特点的限制,通常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进行田野调查,而学生对此兴趣不高,容易敷衍了事。其次,社会实践活动类型单一。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分类依然是就业实习、兼职挣钱、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四种,没有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性,忽视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最后,社会实践时间单一。一般学校会要求学生大学一年级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实践目的,即学生多参与社会、了解社会。
3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策分析
3.1 提高社会实践重视度
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者、引路人,通过强化对高校社会实践课程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达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首先,学校要合理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课程。其次,提升教师队伍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了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质量。最后,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他们了解社会并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
3.2 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健全监督保障机制是社会实践得以有效完成的前提,无论是国家、学校还是社会都要给予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保障。首先,国家要重视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比如给予高校一定的经费保障。其次,学校要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设置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真正落到实处。最后,要求全社会提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舞台,建立社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实践合作。
3.3 合理设计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的有效完成不能单纯依靠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社会实践应该是多重组织指导下的结果。首先,改变一对多的指导现状。学校要想切实提高社会实践效果,就要量化师生比例,缩小师生配比,改变以往一个教师对应几十、上百学生的现状,使教师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准确对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进行实时指导。其次,指导教师团队化。单一教师存在个人能力方面的差距,不能给学生作出较好的指导,教师团队化有利于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实践效果。第三,教师团队多元化。突破教师单一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现状,引入一些社会企业工作者,他们拥有较多的实践经历,更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最后,实践时间合理化。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教学期间进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占用假期时间,提高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3.4 构建多体系的社会实践
教师和学生要积极开展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改变以往现状。首先,活动创新化。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多元化选择。比如基于互联网,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征询学生建议,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其次,评价多元化。做好学生实践的多元化评价,建立“过程+表现+结果”的考核评价,真正把社会实践落到实处,使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探寻真知,将理论和实践做到真正的结合。最后,参与对象多样化。实施学校之间、校企、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间的密切合作,给学生提供多樣化、大范围、可自主选择的社会实践平台,使学生把兴趣、专业和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真正达到社会实践在现实中育人的效果。
总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在进行理论学习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学生突破学校的封闭环境,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22-01-07) [2022-02-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0-03-20) [2022-02-0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