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野 戴童 程双齐 孙永泽
[ 作者简介 ]
赵子野,男,辽宁葫芦岛人,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 ]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既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又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融合,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这也是国家针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实际上,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协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本文在解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对当前二者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路径。
[ 关键词 ]
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0.047
习近平总书记曾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出,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思想政治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始终,这一思想为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将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指导思想贯彻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时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提供切实的保障。
1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涵解析
思政课程,就是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开设这一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带领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发展史,掌握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对当前的国情和党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通过对思政课程的学习,让大学生学会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生活和工作,做有担当、负责任的新时代接班人[1]。
课程思政更像是一种教育理念,涉及的外延是非常广泛的,其已经不单单是“思政课程”这一类,更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思维。具体分析,“课程思政”就是以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对各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知识和元素的深入挖掘,通过隐形渗透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科的德育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以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范式,实现课程知识教学和价值观引领的有效融合,真正让“课程思政”成为培养大学生较高思想觉悟的有力载体,在知识讲授过程中无意识地实现价值观念的引领和思想上的提升。
2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2.1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配套不完善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对课程思政考虑不够全面,尚未将不同课程体系的内容改革重视起来。之所以課程思政不能有效落实,与当前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一些高校并不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课程思政的展开是在思政教育体制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教育是同样的内容,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思政课程存在很大的区别,如果不能及时完善思政课程的教育配套机制,就无法将其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课程思政引领下的思政课程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
2.2 缺乏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育师资和资源支持
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是“课程思政”全面推进的重要保障。但是,基于教育条件的限制,一些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和高水平教师发展“课程思政”教育,也正是因为了解的不充分,导致不同专业教师在实际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时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再加上当前高校现有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教师能力不够,能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存在很大欠缺,导致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很难协同展开,即使名义上同向同行,也只是停留在理论概念层面,严重影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2]。
2.3“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联动力不足
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联动,是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在教育实践上的整合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对接时效性不够,使得“课程思政”理念与“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紧密连接起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无法同向同行,最终导致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效能下降。基于这一问题,有必要对“思政课程”的教育策略进行及时调整。
3 新时期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策略和路径
3.1 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教育发展体系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二者的一体化发展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以及有效展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推进重视起来,在二者协同推进的过程中,高校应对当前学校的思政教育情况进行全面剖析,结合思政教育工作的进展,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在此过程中,可对“思政课程”中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或拆分,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要注意以“思政课程”内容为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专业课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高校切不能忽略这一部分,而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资源,注重对大学生爱国、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意识和观念的培养。高校在“课程思政”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要注意,需对“思政课程”的教学需求进行精准定位,这样“课程思政”才能跟随“思政课程”的导向开展教育工作,在不影响思政教学的同时确保“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在“思政课程”的辅助下对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基础教学进行教育协调,确保“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步调,为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协同推进提供有力支撑[3]。
3.2 整合高校“课程思政”的师资力量和资源
在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中,师资力量和相关资源的整合也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一定要将这方面重视起来。首先,要将师资力量作为协同育人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要想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关键还是在教师,要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非常关键,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高校应针对教师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各专业、各学科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大思政”的观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自身做起,积极汲取思政养分,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培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是一体的,教师要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重视起来,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精心开发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的连接点,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思想的熏陶,从根本上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效统一。
除此之外,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过程中,高校还要将网络这一有力的交流沟通手段充分利用起来,依托学校现有的网络信息平台,和一些优秀学习或者“课程思政”推进效果较好的学校开展联合教学,各个高校以及教师都可以在平台上沟通“课程思政”教育经验,分享有效的教育方法,将这些教学资源集中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将更丰富、更多元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现有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中,更好地辅助课堂上“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从而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条件。
3.3 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育资源的体系化整合
对“思政课程”资源的体系化整合,根本目标就是进一步完善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机制,尽可能地确保“思政课程”教学得到“课程思政”理念的更多辅助,并使这个资源与高校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高校很多专业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就要形成一种“课程思政”理念,课堂教学不能受专业内容和学科理论的局限,而要将“思政课程”與专业课进行深度融合,并逐步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出来,弥补“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缺失的问题。实际上,不仅“思政课程”对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有辅助作用,专业课程中的很多案例、事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和政治观念,高校可以将这些案例资源重视起来,将“思政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课的案例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资源库,实现体系化的整合,充分发挥二者协同育人效应。
3.4 创新高校“课程思政”的多元化教育发展元素
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单一的思政教育内容很难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对“课程思政”教学元素的进一步创新非常重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高校应确保“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的现实环境以及专业教学内容相契合,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元素,依托专业课程打造教学新特色。比如,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可引导学生通过新闻、微电影的形式“讲中国故事”;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解析、诗歌创作等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坚定自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信心;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进行评析,让学生始终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通过对经济制度的学习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此构建多元化的高校思政教育体制机制,确保思政教育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保障“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果。
在“课程思政”多元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多元化元素的融入并不代表高校在教育上完全放权,而是基于当前思政教育的现实环境,将一些具有时代代表性、前瞻性的教学方式和技巧融合到当前的思政教育教学体制中,通过教学创新进一步强化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能力。高校在现有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可以将“第二课堂”的开发重视起来,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校园这一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场所,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作为“第二课堂”中“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各种传播媒介,如校园板报、校园广播、校园文化墙等,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将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也可以开展一些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充分的融合,将“第二课堂”作为学生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展现自己,并对课程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4]。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并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二者的融合和协调发展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以及未来优秀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二者融合教学的过程中,高校一定要对“课程思政”理念形成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不断完善,基于当前“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欠缺的情况,高校应结合“思政课程”教学构建一个二者协调的教育发展体系,做好师资和各项资源的整合,尤其要对市政课程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体系化整合,还要结合教学实际融合一些满足学生需求的多元化“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将二者的协同育人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家波. 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1):55-57.
[2]王涵,杨思帆.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路径探析[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5):1-4.
[3]赵浚,陈美琳.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检视[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1):1-9.
[4]贾书明.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8):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