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有效先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2022-05-30 20:44缪谢雨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先学双减内容

摘      要

“双减”旨在恢复教育生态,避免应试化、短视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精神及综合素质。立足有效教学,审视“有效先学”教学模式,剖析该模式下教师教学的误区;探究该模式下的教学原则:学生知、行发展和情、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先学”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提出“有效先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教育赋能,还原良好的教育生态。

关 键 词 “双减”  有效先学  有效教学

引用格式 缪谢雨.“双减”背景下“有效先学”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2(28):46-48.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出台,一方面对全社会功利化的教育观念进行了纠偏,另一方面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的教育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学生应学尽学、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先学”是课堂的前延,“有效先学”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先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以便更好地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土壤,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在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立足教学实践,审视“有效先学”的教学模式,剖析该模式下教师教学的实践误区,探究该模式下教学的原则和策略,有助于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赋能,还原良好的教育生态。

一、对“有效先学”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

1.理念误区

有人简单地认为,“先学”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先行学习。但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很难对知识进行理解内化、迁移重组、体系建构,而知识、技能的有效获得也少不了师生交流过程中情感的催化。另外,把过多、过难新知的获取从课中搬到课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有鉴于此,“有效先学”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有目标指向和明确要求的预习。它摒弃以往的无具体要求、无操作规范、无教师指导的三无预习,不再只是流于形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既是“有效先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根本保障。教师明确先学内容和要求,指导先学方法,从根本上回答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为“先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因此,“有效先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先学的机会,将指导学生的先学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找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契合点。

2.实践误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先学”之名而无“先学”之实。脱离“有效先学”本质的原因在于不知先学之道、不明先学之法。

(1)先学内容的开放性不等于空泛、模糊的先学要求。学生面对空泛、模糊的先学要求,只能逐渐走向无视预习作业或报班提前上课的两种极端。对于课堂教学,在两种极端的学情基础上,教师感知到的往往就是两极分化:过于基础的内容让已经掌握基本知识的学生觉得课堂索然无味,稍有难度的问题又让无视预习作业的学生倍感吃力。再者,学生的预习时常成为教师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学生的“无效先学”也常常让教师本以为出彩的课堂环节变得尴尬冷场。缺乏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的先学内容及要求只是形式上的开放,空有其表却落不到实处。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等于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也时常会跑偏,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理应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延伸到课前的先学环节当中。教師在布置完先学任务之后,应当对学生的学情加以追踪,一方面,教师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个别学生解决疑难,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途径检验学生先学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学情反馈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课堂亮点,进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师指导下的“先学”是“先学”有效性的保障。

二、“有效先学”教学模式的实践原则

1.知、行发展和情、意发展相结合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学校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教师呈现什么样的课堂、学生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解题机器,而是“社会化”的活生生的人。“有效先学”学什么?教材基本内容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先学内容绝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熟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学生的发展存在多个维度,显性知识的掌握是学生隐性能力得以发展的产物,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能促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好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与摄入,更是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因此,挖掘教材中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环节、捕捉能够升华学生情感的节点尤为重要。学生的思维品质、价值观念等可以称为意,道德品质、情感态度等可以称为情,将情、意发展融入先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当中,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才能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2.尊重认知规律和关注最近发展区相结合

“有效先学”学多少,先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这是衡量“先学”有效性的标准之一。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和发展性是辩证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大多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学生的思维品质介于幼儿和成人之间,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不能完全脱离教师的引导,因此,先学内容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此外,学生的学并不是盲目的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有意义的学[1]。 “有效先学”教学模式的实践初衷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何为“有效”?能够改变现状,实现质的提升称为有效,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先学内容和要求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把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结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达成育人目标。

3.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先学”个别指导相结合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全局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课堂的起始如何引入、教学的重点如何突出、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否调动、课堂起、承、转、合的过渡是否流畅、问题的提出有无价值等都是决定高效课堂能否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各个要素,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能够解决的不同学生的疑难是有限的,而“有效先学”的有效性的标志之一就是不同的学生能在先学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完成先学任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无论是知识上的困惑还是方法上的疑难,在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之后得以解决,除了获得知识与技能之外,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质疑思辨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都得以发展。另外,教师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学生的个别指导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是指导学生“有效先学”的基础,而没有基于学生学情的教学则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因此,践行“有效先学”教学模式应当遵循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先学”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三、“有效先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教育具有延续性,“有效先学”教学模式着眼于“先学”、立足于课堂,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通过设计课前的先学要点,完善课堂逻辑线,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策略,由点及线至面逐层展开,使教学过程螺旋上升、不断优化(如图1)。

1.课前:确定先学要点,明确先学内容及要求

新课改下的学科教学强调各学科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要增强学科融合、深化学科内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对学生知识习得和素养提升的双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和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点,充分给予学生思考、表达、展示的机会。在“有效先学”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从学科内、外两个角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四个方面来考虑先学内容的选择(如图2)。对于先学内容的呈现,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复习课,都不外乎三种形式:展示型、问答型、试题型(如图3)。不同教学目标的课堂可以选择不同的呈现形式,也可以多种呈现形式相结合。

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在“勾股定理”这一章节中,勾股定理的由来可归为学科内的历史文化一类,即图2中的(3,1)。教师可以将此内容设置为“展示型”先学内容,让学生在收集、整理、组合资料等过程中感悟数学历史文化,并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再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要学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还要理解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因此,先学内容的选择可以从数学与社会生活(4,1)、数学历史文化(3,1)和数学思想方法(2,1)等几方面来考虑。

教师围绕“维度图”和“形式图”确定先学的内容和要求,给出具体、切实的先学方案,让学生在有路可寻、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实现自主学习和探究。

2.课中:形成课堂逻辑线,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学生顺利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生在习得碎片化的先学内容之后,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来实现信息的纠正、重组和完善。先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互为依存、相辅相成,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问题的提出、结构的设计等都应当在先学内容和学生先学实情的基础上进行。将先学内容的呈现融入课堂的相关环节(如图4),使得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有备而来”的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思考、质疑、交流、展示等过程中感悟真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

以“圆周角”的教学为例(如图5)。

3.课后:全面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奇妙之处往往产生于教师预设之外,能否机智应对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堂活起来,是评价课堂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基于前一节的经验有效备课有助于教师在预设和生成间寻找平衡,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化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常攀攀, 罗丹丹.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释解与归真——基于“翻转课堂热”现象的审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7(10):75-78.

【責任编辑  王泽华】

猜你喜欢
先学双减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发挥先学先行作用 凝聚青年担当作为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浅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