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研究

2022-05-30 10:48马文清
格言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同学

马文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对于小学语文的重要性正在不断被体现,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的融合比例正在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涉猎是十分广泛的,从古诗词再到歇后语。虽然当今社会正在迅速发展,但是教学始终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基础上,哪怕是目前最先进的高精尖技术也无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身影。小学是学生为人生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因此学好小学语文提升理解能力也是在为其他学科做好铺垫,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传统文化的渗透意义

学生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思维仿佛是一张没有任何颜色的画板,受到生活阅历的限制,依旧十分单纯,因此教师在小学阶段就将传统文化导入语文课堂能够尽早建立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总体的认知,还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提升到一定高度。思想境界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审美能力的锻炼,促使学生能够有更坚实的基础面对学习,从而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但由于多年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开展,语文教学很难充分结合人文将传统文化的渗透做到尽善尽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旧将文化放在次要地位,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用于对学生经典文化提升上,往往出现“划重点”等帮助学生应对考试的教学方式,这都是教师没能真正对传统文化做到重视的表现。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除了古诗词以外,还有戏剧表演、道德传统等内容,但教师没有深耕其中内涵,讲解内容过于单一,没有及时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兴趣不佳等现象,不利于学生似发展。

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创设学习情境

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一门有大量知识含量的学科,生僻的词汇、拗口的文言文都会让学生感到一定程度的抗拒,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积极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例如,学生通过在情境中学习能够不断激发出自身求知欲望,从需要去学习转化到愿意去学习。

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本文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够积极体会王勃对好友的那种不舍之情,并且不断将自身对文字的理解转化为一种抽象的情感融入自身朗诵过程中,最后达到背诵、默写的目的。如果教师仅将这首古诗每一个需要掌握的字单独拎出来做讲解,并且让学生注意摘抄,最后死记硬背,对于学生而言不但不能真实感受到作者王勃对于好友离别、惺惺相惜的感情,还会由此对古诗感到抗拒。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身教学手段,结合过往教学经验,在前一天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就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一样你们从未接触过的作业,在座的同学们有向你们的家人或者好朋友写过信吗?"学生听完都纷纷摇头,确实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写信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既然大家都没有接触过信,那么老师要求同学们给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一封信,你们需要想好到底哪位同学是你最舍不得的同学,假设你们再过几天就要毕业了,很可能下次见面是很多年以后,回顾=5你们相处的这几年,有什么要对好朋友说的,然后写进信里,第二天上课我再抽几名同学来当着大家的面朗读=卜。”同学们都对这项作业感到十分新奇,也都兴致高涨地准备起来。第二天上课,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于即将毕业的青春电影节选,将学生们带入“毕业“的情境中,电影中人物在互相告别,有不少观看的同学眼角也逐渐湿润。在这个时候教师挑选几位学生朗读自己为朋友准备好的信,顺便播放一段比较伤感的背景音乐。这样,学生们对彼此间的友谊有了新的升华,由此教师开始转入古诗的学习,同学们都听得格外认真。这样利用情境创设将传统文化导入语文课堂,能够极大程度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挖掘生活素材

学习都是建立在生活實际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语文知识常常感到枯燥大多是因为自身的生活经验有限。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和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学生对于语文的实际想法,以便于及时更改教学方式。教师在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许多语文素材都含有大量的文化素材,教师要深耕文本,让知识从语文教材的方方面面进行延展,通过对教材的延展再结合起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加深对语文和传统文化的认可。

教师在对《清明》《寒食》《离骚》等古诗做课堂教学时不难发现,无论是清明节还是端午节,传统节日直至今日依旧在对青年一代产生影响,但是学生对于节日的了解绝不能仅停留在“放假”这样的印象上。教师要以古诗为主体,延展出背后的文化内涵、故事背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这样的古诗词学习进一步了解我国的风俗文化、节日传统,从而产生“由于一代代先辈的无私奉献才让自己能够在如今国泰民安的环境下享受到福利”的正确思想。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向学生们提问:“大家能记得一年到头有什么节日是可以放假在家的吗?“同学们立即满迹溢着笑容举手回答:

“老师我知道,清明节。”“国庆节。”“端午节。”……教师看到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随即趁热打铁:“那大家知道端午节为什么可以放假吗?”同学们一多半都放下了准备举起的双手,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教师继续问学生:“那大家能想一想告诉老师关于端午节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吗?人物或者食物都可以。”同学们思虑片刻随即回答道:“粽子。”“屈原。”教师随后对端午节做了详尽的科普,让同学们了解到了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帮助学生理解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日子中时刻懂得感恩。在这种情绪的促使下,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3.开展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的展开能够加强学生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切身感受,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合理组织活动,以发展学生对于语文传统文化的兴趣、特长为活动目的,将活动转化为“舞台”,让学生能够积极展示自我,建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例如,教师提前几周告知学生,即将以班级为单位展开一场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文艺汇演。随后组织学生可以将班级成员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文艺汇演中的一项活动。例如,一个小组可以演唱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歌曲,一个小组可以举行古诗词朗诵表演,另一个小组改变了经典的传统故事情节,然后由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最终呈现给大家。教师还会根据最后大家的实际表现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措施,例如减少语文作业量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对于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活动举办当天,教师要提前将教室环境做出一定布置,在四周张贴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海报。第一个演唱的小组表演了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瞬间将班级内的气氛点燃。演唱的同学令教师感到有些许惊讶,那是平时在班级里比较内敛的同学,几乎上课也不发言,坐座位也都是在小小的角落里,没想到今天的活动她居然可以第一个k来演唱。一曲结束教室里响起了轰鸣的掌声,演唱的同学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热烈的反响,教师也对她投去了赞许和鼓励的眼神。扮演小品的学生上演了一场《赠汪伦》,一名学生扮作李白,一名学生扮演汪伦,竟然还选了一名学生来扮演划船的船夫,两个人将讲台比作是江水,相互之间你一言我一句,两个男生最终用夸张的表演让这场文化的盛宴完美落下帷幕。在多元化的活动表演中一批批的经典故事涌现在学生们面前,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美好,有不少学生都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语文、学习文化。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的相互渗透对于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根,没有传统文化为基础,所有的发展都会成为空中楼阁。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从小学生开始优化其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发展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编辑/刘婷美术设计/甄海龙

猜你喜欢
古诗词传统同学
踏青古诗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