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锦芳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属性,它影响着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认知,并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密切相关。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关注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意义深远。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含义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是指“相信自己能够通过组织和执行来应对潜在情况所需的行动方针的能力预期”。该概念提出后,陆续被研究者引入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相当多。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学领域的运用,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俞国良等(1995)在吉布森(1984)和阿什顿(1985)的研究基础上,较早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验证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结构内容,即教师教学效能感包括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与一般教育效能感(教师对自己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改变的能力评价)两个维度。
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促进专业成长,从而更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教师自身、学校和社会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教师自身。教师只有学好了专业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知识技能,走上教师岗位才能有胜任教师职业的能力信念。而教师自身以往教育教学的成功或失败体验,影响其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坚持与否,也影响其对教育教学策略的选择,还影响教师的生理状态和情绪(如情感焦虑、压力等)。此外,教师的性别、所教学科、教龄等对教学效能感也有重要影响。如在语言教学上,女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普遍高于男教师。
学校因素。学校各方面环境等因素会显著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学校环境中的管理风格、文化氛围、组织架构、组织情绪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柴南·莫兰和霍伊(2001)的调查发现,学校提供的支持性资源和管理实践影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辛涛、申继亮和林崇德(1994)针对北京市19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工作发展条件、学校支持系统和制度完整性对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有积极影响;学校风气、师生关系等因素对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影响显著。因此,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沃土。
社会因素。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存法则。古语有云:“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府如果能够尊师重教,特别是让教师有获得感且幸福体验更加深刻时,才能提高教师职业的发展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与此同时,带来的是整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调整认知,正确看待职业。职业价值观是职业定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要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提升道德修为,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力学笃行,躬行实践,努力钻研教材教法,扎实练好教书育人的基本功。
加强培训,提高专业素质。教学效能感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师要熟知“木桶定律”,清晰认识到自身能力的短板,积极主动学习,如通过参加教学竞赛、网络研修、行动研究等,做到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不断扩大知识面,练就过硬本领,提高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学会尝试使用新方法、新策略和新技术,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积累经验,并定期撰写教学反思。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指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上下级关系和谐、同事关系融洽,既能够增强教师生活的安全感,还有助于彼此间交流教学经验,促进教学水平提升。诚如《礼记·学记》所言:“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师生心理相容,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信任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教学热情高、劲头足、效果好,其职业幸福感也会更强烈。
重视教师职业,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培养新时代的“大先生”,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师职业发展,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二是要建立健全分层分类、阶梯式教师发展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長。另外,学校要为教师安心从教创造良好环境,保障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