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研究

2022-05-30 16:57:11徐静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摘要]要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专业化挤压劳动教育的空间,劳动教育的内容陈旧、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不足,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安排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必须将劳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为此,高职院校应从优化和调整培养方案、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改革课程体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业教育

[作者简介]徐静(1979-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公安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D220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9-0102-06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在人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论断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世界。劳动教育不仅具有树立高尚品德、增强智力和体力、完善审美等价值,也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还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综合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党和国家不仅在理论层面关注劳动教育,还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这意味着劳动教育已经不能再满足于原来的上几节劳动技能课,而要切实“投身真实世界、付出辛勤劳动、收获劳动成果”①。作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直面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摒弃只注重知识与技术培训而忽视人文与劳动素质培养的“培训机构式”教育模式,处理好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深入探索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的新思路。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问题

(一)教育专业化挤压劳动教育的空间

传统社会的职业教育是在生产活动中进行的,人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劳动技能教育与劳动素养教育无缝衔接。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需要集中大量掌握专业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培养技术人才的传统学徒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从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由专业教育机构承担,而高职院校就是此类专业教育机构的典型代表。

高职院校设立的目的是通过集中培养的方式,为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这种教育模式摆脱了传统学徒制培养人数有限、培养时间漫长等问题,能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内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专门人才。然而,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劳动人才简化为能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获得高分的考试人才。这导致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劳动精神的养成关注远远不够,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劳动教育的空间。同时,由于学校教育脱离实际劳动场所,即使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模拟出机器设备的工作方式和操作方法,生产劳动现场的氛围却难以直接复现。尤其是劳动现场中需要具备的团结一致、艰苦奋进的劳动素养,仅通过讲授式课堂教育往往难以生成。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陈旧、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受到职业技能本位观念的影响较大,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无限放大职业技能在未来就业中的作用,忽视对人文教育的投入,这导致人文教育在课程改革和创新速度方面远落后于职业技能教育。例如,在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往往将信息处理、多媒体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先引入职业技能教学活动中,而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仍多采用较为陈旧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即使有外出参观等实践类课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占据完全主导地位,学生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劳动教育中,缺乏积极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这导致学生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将劳动课程看作体育锻炼、课外休闲娱乐活动,无法真正领悟劳动创造人、创造社会、创造未来的重要意义。

(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安排缺乏科学性

在教学实践中,劳动教育一般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种类型。在劳动教育实践安排中,三者的比例应当保持平衡,在以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职业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应当占据主要地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日常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生活劳动层面,有的学校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学生打扫宿舍及公共区域的卫生,并将卫生打扫情况与学生的成绩评价绑定,甚至将打扫公共区域卫生作为惩戒学生的手段。这不但弱化了劳动教育的意义,还会导致学生对劳动活动产生抵触情绪。在生产劳动教育实践中,高职院校主要利用本校的相关设备在校内实施此类劳动实践活动,涉及手工、农业、工业生产的校外劳动实践活动稀缺。也有极少数高职院校以劳动教育和实践为名,安排学生到劳动环境恶劣的企业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严重背离生产劳动教育的初衷。在服务性劳动教育实践中,学生主要靠兼职等方式从事服务性劳动活动,缺乏系统的服务性劳动实践安排,尤其缺乏公共服务劳动的统筹安排。例如,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关爱和照顾社会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劳动缺乏统筹安排,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志愿服务的经验,无法理解和体会志愿服务等公共服务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的内涵和意义

(一)勞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并充分论证了“教学做合一”的具体实施方式,即将理论、思想、实践三者的教育融为一体,并指出“把教、学、做分成三个方面,这是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作为“教学做合一”的典型教学方式,是把各个课程中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挖掘提炼,将劳动教育的理念融入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日常授课中接受劳动教育理念的熏陶。与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相比,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有以下特色:

1.劳动教育从显性模式转变为隐性模式。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以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为主,劳动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并列,是显性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教育理念,是隐性的劳动教育。

2.劳动教育的责任扩散到全体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劳动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個重要环节,设立专门课程,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授课。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的教学模式下,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劳动教育成为专业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实施劳动教育的责任由个别课程和教师扩散到所有课程和全体教师。

3.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生活劳动是个人、家庭与社会连接的重要路径,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是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个人和社会都能产生重要影响。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不仅把劳动教育带入专业教育课堂,还将劳动教育的理念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实施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的意义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并非将二者简单组合,而是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让劳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科学的择业观、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观是对劳动重要性的认知态度,对践行热爱劳动的理念、形成勤于劳动的习惯、培养优秀的劳动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21世纪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环境优渥,很少参加体力劳动,加之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从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容易受网络上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其劳动意识单薄,轻视和抵触劳动,不愿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通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让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有利于学生摆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理解劳动的价值,享受劳动的过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观。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由无数劳动者共同支撑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位劳动者都伟大光荣。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社会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抵触和矮化体力劳动的现象,为不同类型的劳动贴标签。加之教育活动已经从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应试教育让学生从中小学开始就远离了生产劳动环境,只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致使其无法理解劳动的意义,拒绝从事“辛苦”职业、“不自由”职业、长时间工作型职业,而追求“轻松”“不受拘束”的职业,在职场上遇到不如意马上辞职,频繁更换工作。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还要让学生依托所学技能就业或创业。如果只掌握了相关职业技能,却因择业观的扭曲拒绝将技能用于劳动实践,职业教育只能空耗时间和金钱。通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充分发掘课程知识资源,将课程中的劳动元素与学生的职业选择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充分理解无论从事哪一类型的职业,付出的劳动都是有意义的,从而形成科学的择业观,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3.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传统劳动教育的误区之一,是有意无意地扭曲生活劳动实践的价值。例如,学校和家庭将学生的劳动实践狭隘地限定为打扫卫生、做义务劳动,无法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价值的内涵,甚至有的学校和家庭将其作为惩罚方式,让学生渐渐产生了对生活劳动的抵触情绪,在没有学校和家长监督的独立生活中变得懒散。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能够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③,通过劳动体验充分认识到各种劳动成果都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结晶,重视和享受生活劳动的成果,形成勤俭节约、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4.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分为外显的“术”和内涵的“道”两个维度。外显的“术”是指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内涵的“道”是指严谨专注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的工作理念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其变化的部分主要是“术”的内容。由手工技术到机器操作再到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都是体现技艺和技能的“术”在发展演进,而“道”的内容则相对稳定,因此“道”成了工匠精神得以延续传承的核心。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不仅要掌握从事生产劳动的技能,更要具备精益求精、艰苦奋斗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这与工匠精神内涵中“术”的内容是一致的,而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实现“道”与“术”的统一。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的思路

要促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获得“1+1>2”的效果,就需要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全环节,即在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建设、授课体系、考评机制等方面,按照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的思路,进行全面优化与改革。

(一)优化和调整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的总纲领,其不仅确定了本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为日常教育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还对教学方式、各类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做出具体安排,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提供具体指引。因此,在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有必要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1.在原则性指引中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是解决劳动教育被专业教育挤压的重要措施。日本文部科学省早在2011年已经将劳动观的养成放在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和生涯教育的首位。因此,为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应当提升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培养方案中将劳动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把培养和塑造劳动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让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在课程安排中留足劳动教育的空间。当前高职院校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劳动教育一般只作为实践或实习类课程的一个小环节,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为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时应当增加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3.将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在培养方案中全面渗透劳动教育理念,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崇尚和热爱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人的内涵,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学习中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客觀理解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掌握在劳动中不断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能力。

(二)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1.优化师资团队。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要求所有的教师参与到劳动教育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要把课程中的劳动元素提炼出来,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劳动教育的日常化与制度化。为此,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师具备在专业授课中实施劳动教育的能力。

第一,实施对教师劳动教育能力的基础培训。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是一项重大的教学方式改革和创新,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劳动教育知识和授课技巧,这些知识和技巧固然可以依靠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但也需要对教师进行基础培训。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通过系统性培训,让教师掌握在专业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的技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顺利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邀请专家进行指导。作为前沿的教学方式,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少困惑和盲点。对此,高职院校要经常邀请在劳动教育方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进行教育教学的指导和研讨,及时帮助教师解答在教学中遇到的困境,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第三,积极开展跨校交流活动。当前,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尝试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探索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的新路径。在改革过程中,各高职院校都对劳动教育形成了自己的见解,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的方式。因此,高职院校之间应当主动开展交流活动,分享劳动教育教学经验,促进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另外,为了拓展教师的视野,了解当前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认识和需求,高职院校还要积极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社区等劳动一线考察和学习,让劳动教育始终保持社会前瞻性和实用性。

2.加强劳动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实施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要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核心,针对学生的专业和就业需求,采用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扩展教育教学平台。

第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展教学平台。可以通过“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等网络教育平台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模式,也可以利用微信、QQ、钉钉等社交媒体平台分享相关劳动教育知识,交流学习心得,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加强社会合作,扩展劳动实践平台。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劳动,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膜。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义务劳动,特别是要组织学生参加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的送服务进社区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奉献精神,获得劳动成就感。另一方面,要加强同相关企业的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的交流融合。例如,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员进校园开展交流互动,或聘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劳动教育特别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来自工作一线的经验;也可以让学生以劳动实践的方式,到对口专业的企业参加实习和实训,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三)改革课程体系

1.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教学大纲是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的基本指导纲领,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是就对教学大纲的调整。为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首先,要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次,在课程计划中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比例以及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掘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2.在课程实施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④为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在理论课程中,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充分理解劳动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在实践课程中,要充分弘扬工匠精神,以劳动模范为榜样,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劳动荣誉感,充分理解平凡劳动的伟大意义,使其主动锤炼劳动品质,强化劳动意识。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落实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除了改革课程体系之外,还要对考评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应当在课程设置中明确劳动教育的课时量和学分,建立劳动教育考评办法,将劳动教育考评与学生的毕业、评优挂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对考评体系的调整,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考评目标。与注重理论学习的专业课程不同,对涉及劳动教育的考评,并非考查学生是否熟记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或掌握了操作技巧,而是确认学生是否确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否具备了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现代劳动者品质。因此,在考评体系中,应当将劳动教育的考评目标和专业教育的考评目标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考核。

2.构建全过程考评机制。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衔接意味着劳动教育贯穿日常教学全过程,因此要在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状况实施考评。具体而言,要建立学生日常学习状况考评机制,制定详细合理的考评细则,由教师根据考评细则在课堂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考评。同时,学校要建立劳动教育考评组,对教师实施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衔接的教学活动进展状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考评。

3.建立全面反馈机制。在实施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的过程中,要建立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学生与学校的全面反馈机制。对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建议应及时应答。关于具体反馈方式,除了利用传统的意见箱(或电子邮箱)等方式外,还可以定期举行教学意见反馈座谈会,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代表共同参与探讨。另外,对于到校外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要建立明确及时的反馈机制,学校要随时向企业了解学生的实践状况,学生也能够及时向学校反馈实践现状和遇到的问题。

[注释]

①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3.

②③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05,108.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0.

[参考文献]

[1]高雅琴.劳动教育: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3.

[2]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8-81.

[3]林华开.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内生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24):20-25.

[4]孟庆东.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19):103-107.

[5]王生雨,吴玉剑.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论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8(10):18-22.

[6]王飞,车丽娜,孙宽宁.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20(9):75-79+85.

[7]杨冬梅.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时代意义[J].工会博览:下旬版,2017(5):24-25.

[8]赵章彬.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实践研究——以培养目标为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3):34-40.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4:25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0:38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