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爱情题材作品审美价值探析

2022-05-30 14:33刘思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文爱情

刘思伶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充满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基础学科,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中职语文古诗文中有大量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它们内涵丰富,具有艺术审美和教育价值,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本文通过梳理中职语文教材中爱情相关的古诗文作品,挖掘出其本身具有内涵丰富多样、人物形象丰富立体、情感表达含蓄委婉的特点,并探讨了在艺术审美、价值观塑造方面的积极内涵和价值。

关键词:中职语文 古诗文 爱情

中职生是一群15-17岁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群体,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让他们比普通高中学生更加早熟,对爱情也有着超出普高学生的好奇与追求。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充满人文气息和关怀的基础学科,伴随着学生长达十多年的学习生涯,在他们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中职语文古詩文中有大量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它们内涵丰富,具有艺术审美和教育价值,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因此,本文通过梳理中职语文教材中爱情相关的古诗文作品,挖掘其本身所具有的内涵特征、文学艺术价值以及在引导学生树立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的积极内涵。

一.中职语文选入爱情题材作品的原因分析

(一)语文学科人文属性的内在要求。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既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本任务,也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二者同属语文学科的内在属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学中不可偏废其一。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作品篇目囊括古今中外,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优秀典范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而爱情题材作品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文学领域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经典的爱情题材古诗文极富思想艺术价值,其文质兼美的特点能够带给青少年审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价值的引领,是极富人文关怀和教育意义的,因此,将爱情题材古诗文作品编入语文教材是符合语文学科人文属性要求的,也是具有教育审美价值的。

(二)中职语文课标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从课标阐述的课程定位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在所有学科专业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它既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钥匙,又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阵地,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有知识的传授,还应有美育、德育的功能,爱情题材文学作品中包含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因此,它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中职学生是一群15-17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剧变的阶段,身体发育各项机能向成年人过渡,其心理也呈现出性心理早熟的现象,萌发了爱的意识,但又处于懵懂朦胧的状态;对爱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渴望拥有爱情但又不知何为真正的爱情;在青涩的爱情中跌倒受挫而又不知如何平复受伤的心灵。然而,在中国传统的保守观念中,爱情是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产物,教师、家长往往对爱情讳莫如深,视之为洪水猛兽,越是有意回避,爱情就显得愈发神秘,既然不能公开谈论爱情学生就会从网络小说、影视作品等途径中寻找爱情,芜杂的信息、乌托邦的情节往往容易对青少年造成认知偏差甚至消极影响。因此,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提示我们,在青少年的成长中不能忽视爱的教育,在爱情观、人生观上要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

二.中职语文古诗文爱情题材作品内涵特征分析

中职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文不在少数,而其中爱情题材的作品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笔者以任教学校使用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施也频主编的《实用语文》四册教材为例,初步统计出以爱情为主题或与爱情相关情感的古诗文共计11篇,下面就以这11篇为例具体论述中职语文古诗文中爱情题材作品的内涵及特征。

(一)爱情的内涵丰富多样

古诗文中关于爱情的描写是丰富而生动的,笔者对教材中这11篇作品的内容进行梳理后,大致将其分为六类:

1.离愁别绪的百转千回:《鹊踏枝》(晏殊)

2.朦胧纯洁的爱情追求:《关雎》

3.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无题》(李商隐)、《迢迢牵牛星》、《蝶恋花》(柳永)、《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4.坚贞不渝的爱情信仰:《孔雀东南飞》

5.高尚的爱情:《鹊桥仙》(秦观)、《与妻书》(林觉民)

6.其他:《青玉案(元夕)》(辛弃疾)、《钗头凤》(陆游)

可以看到,古诗文中爱情主题的作品其创作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在爱情的不同阶段爱情的体验各不相同,《关雎》中初遇爱情时是惊艳而美好的,有情人分离时爱的体验充满着离愁别绪,如晏殊笔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尽期盼与相思,踏入婚姻的爱情除了温馨浪漫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离恨与憔悴。爱情的滋味有苦有甜,爱情的形态可以是朝朝暮暮,也可以是相隔千里却心意相通,人们对爱的信仰坚贞不渝,人间众生的平凡爱情中也有为成就伟大事业而甘愿奉献牺牲的挥泪诗篇。

(二)人物形象丰富立体

古诗文中丰富的爱情题材作品也塑造了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成为了文学国度中的经典。如《关雎》中的谦谦君子,面对爱慕的女子始终保持着礼节和风度,哪怕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都没有僭越礼教之举,而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以雅趣会友,用真诚打动心上人。在爱的表达上没有轰轰烈烈的表白,却真实展现了一个谦和有礼,率真而又儒雅的君子形象。而那位远在河之洲的女子,若隐若现,似虚无缥缈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了诗的国度中美丽优雅的象征,“淑女”也成为了中国女子美的标准。除此之外,大量描写相思的诗篇中塑造了中国传统女性“思妇”的形象,她们或望眼欲穿,或终日以泪洗面,内心的愁苦与脆弱就连照见夜晚的月光都是恼人的,她们的深情与愁苦在遥远的年代也许是无法言说的,却真实刺痛着离人的心,她们是一群深情而又隐忍善良的传统女性形象。除此之外,《孔雀东南飞》中塑造的刘兰芝个性鲜明,是一个自尊自爱,勤劳智慧有修养,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刚毅女性形象。面对被迫休弃的命运,她主动提出“休妻”,早起严妆作别夫家,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归家后面对兄长的逼婚、焦仲卿的误解,她初心不变,毅然决然选择以死殉情,展现了一个钟情刚烈又自尊自爱的女性形象。众多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形象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情感表达含蓄委婉,彰显典雅之美

中国诗歌讲求含蓄,早在《诗经》中就奠定了“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孔子也给予其“思无邪”的评价,从内容上说,中国诗歌描写的情感是纯真烂漫的,从情感的表达上说,哪怕是悲情也是有节制,展现的是一种典雅之风。如《关雎》中描写的爱情是朦胧的,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执着而朴素,充满着含蓄之美。《春江花月夜》中“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描写的是游子思妇的离愁,明明“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愁怨即将溢出,结尾却只是淡淡的一笔便戛然而止,将这种哀情收束得恰到好处。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这种轻快甜蜜的魅力正是来源于诗歌表达的哀而不伤,含蓄典雅。

三.中职语文古诗文爱情题材作品的教育价值

(一)审美价值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提升审美境界”语文教材中大量典范优美的古诗文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其中爱情题材的作品对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从爱情题材古诗文选文的时间跨度上看,从诗歌诞生源头的《诗经》到近现代文言文,时间跨度长,呈现美的脉络清晰;从选文的特点上看,每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体均有体现,且能反映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真实的生活与情感,这些庄重典雅、文质俱佳的诗歌名篇共同传达出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如民歌中的《关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唐诗中的《无题》,宋词中的《蝶恋花》等。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诵读、品味,可以感悟到诗歌精妙凝练的语言,错落有致的节律,意味深长的优美意境和真切动人的情感表达,这对于学生体验美、感悟美、欣赏美大有裨益,经过这些优质典雅作品的陶冶,庸俗与高雅,真善美与假恶丑也便高低立現,美的教育就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二)价值观的塑造

中职生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对爱情懵懵懂懂充满好奇,此时对学生加以爱情观的引导是很重要的,中职语文古诗文爱情题材作品内涵丰富,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1.健康率真、乐观豁达的爱情观。爱情是世间一种纯真美好而又珍贵的情感,《诗经》中的《关雎》《静女》等诗篇所展现的青年男女间率真、纯美的爱情总是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代表的是一种健康积极的情感。而反观当下互联网影视综艺或网文小说,却充斥着“快消式爱情”“伤痕文学”“霸道总裁爱上我”这类噱头大于内涵的作品,极易给青少年造成认知偏差,或浮浅物化女性,或不切实际,或功利市侩,这样的心理都不利于健康爱情观的建立,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美的辨识力。现实中的爱情充满着悲欢离合,但爱情中的真诚、信任、奉献才是它璀璨的光辉。词人秦观在《鹊桥仙》中写下了爱的忠贞恒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若是两人真心相爱便不畏距离遥远,有情不在朝夕而在于心灵的契合,这般乐观豁达的爱情观,恰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众多因伟大事业而甘愿牺牲小我的平凡者,他们是边防战士,是支援疫区的白衣天使,是戈壁深处中国古老文化的守护者,是中国革命中为了保全火种而甘愿牺牲奉献的烈士们,他们才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人,他们的爱情忠贞而深沉,平凡而伟大。

2.爱情中不能丧失个性与尊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谈到了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这样的爱情才带来欢乐和幸福。”刚刚踏入爱情的年轻人往往容易痴迷于爱情的甜蜜而迷失自我,但美好的爱情或婚姻是建立在双方人格独立平等、互敬互爱基础上的,恰如才女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二人志趣相投、琴瑟和鸣,他们的爱情仿佛神仙眷侣令人羡慕。然而,面对生活的变故,《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自尊自爱的榜样。她聪慧勤劳且知礼节,与丈夫感情深厚,但面对突如其来的被迫休弃,她没有自怨自艾以泪洗面,而是主动提出离开,早起严妆重新做回骄傲的自己,哪怕深陷封建礼教的桎梏之中,她依然保持鲜明的个性与尊严,是一个头脑清醒、富有独立精神的女性,即便在现代依然散发着独立成熟的女性魅力。

3.爱情婚姻中的责任与担当。中职语文教材中编选的爱情题材古诗文往往是着染了悲情色彩的,他们爱而不得,求而不能,即使踏入婚姻依然忍受着相思之苦甚至面临婚变的厄运,这里面固然有时代的局限,礼教的束缚,但也启发我们反思美好的爱情或婚姻需要什么。我们既不能重蹈《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的悲剧,也不愿看到陆游《钗头凤》中“错错错,莫莫莫”的悔恨与无奈,作为男子,应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与担当,用实力为自己的亲人和爱人撑起温暖的港湾。

4.从爱情中读出人生境界。中国诗歌讲求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有时看似平凡的诗句中也富有隐喻之趣,于是便有了诗歌多义的解读,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喻贤明之君,《诗经》中的“伊人”形象喻理想追求。中职语文爱情题材古诗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著名“人生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三重境界本是晏殊(《鹊踏枝》)、柳永(《蝶恋花》)、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笔下书写爱情的诗句,用于比喻人生的三境界却独具匠心,恋爱中的艰辛痴情和不经意间的柳暗花明好似人生对理想、事业、学问的追求,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会收获豁然开朗的喜悦。学生读诗的同时也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古人留下的玑珠片语蕴含着智慧的结晶,这些言约意丰的诗句可以成为励志成才的座右铭。

中职语文课堂既要教给学生知识,也应给予学生情感的熏陶,德育的指导。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是除了亲情、友情之外弥足珍贵的情感,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的必修课,中职语文课堂不仅要讲爱情,更要讲好爱情,将古人的智慧、高尚的情感、对美执着坚贞的追求传递给学生,引领学生走向未来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3.

[2]尚小宁.不应被中职语文教学遗忘的爱情教育[J].科普童话,2020(28):20.

[3]胡少晋.谈中职语文课中的爱情观启蒙与引导[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111-113.

[4]周月清.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爱情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2(22):17-18.

[5]周海荣.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70.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古诗文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