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匀?李雷?龚壁君
【摘 要】劳动课程建设在课程吸引力、实施场地、专业师资等各方面都给中小学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广州市协和中学在此方面的工作,着重从优秀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创造性课程设置、跨学科融合体系建设、校外共建课程等方面进行探究,提出劳动课程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中小学 劳动教育 课程建设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国家将劳动教育上升到如此高度,代表着未来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将着力加强在劳动课程的开发、建设以及推广落实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学校将会在教师培训、校本课程开发、教具采购、教学场地拓展等方面有非常高的需求。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广州市协和中学在劳动课程开发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本文结合广州市协和中学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对近年来在劳动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对如何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增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融合程度、跨学科课程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 课程内容传承中缺乏创新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标志着“五育并举”中的“劳”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但是从笔者接触到的很多课程安排来看,劳动课程大部分是打扫卫生、食堂帮厨、除草、种植蔬菜等基础性的劳动,劳动工具多为扫把、锄头等,教师的讲解相对比较枯燥,对于伴着电脑、智能手机长大的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而3D打印、航空航天、手工制作等充满技术和时代特色的课程则经常以“研学”“集训”等方式出现,普及面较窄。
2. 学段间课程实施缺乏系统性衔接
劳动课程之前为非独立课程,部分学校存在挤占行为,这给劳动课程的系统性开发及学生劳动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广州市协和中学于2016年复办初中部,并将与广州市协和小学合并重组,劳动课程将覆盖小学到高中的12年教育。如何系统培养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劳动认知和动手能力,形成贯穿性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成为该校劳动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3. 课程开展缺乏场地
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异,农村的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对于种植、养殖等劳动并不陌生;城市的学生缺乏劳动经历,是最需要接受劳动教育的。可是由于城市的中小学很多为“麻雀”学校,学校的容积率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上限,可操作的空地、天台、走廊等空间十分有限。缺少可供学生经历物质生产的劳动基地[1]。劳动教室方面,目前也多与其他学科共用。这些原因直接影响了劳动课程的丰富性及承载学生的数量。广州市协和中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校一直以来都围绕如何将场地深度开发利用、如何拓展校外课程空间等问题展开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4. 课程教学缺乏专业师资
劳动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国家2022年开始增设“劳动教育”本科专业并将其纳入高考招生,第一批本科学生要2026年才能毕业。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编制紧张等问题,劳动课程的教师多由物理、计算机、生物教师兼任,部分课程由保洁公司员工负责,这大大降低了劳动课程的“教育”作用。有研究指出,有城市学校内没有设置劳动与技术教研组的占46.8%;校内劳动与技术课的教研活动没有固定时间(包括从来没有教研时间的)占65.7%[2]。
二、新时代对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的要求
1. 劳动课程建设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基本出发点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根据2021年《中国教师报》年度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中的样本4—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输出为本”教学范式的阐述,“在学习目标的评价上强调以学生具体行为为落脚点的理念”,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将是学习目标评价的落脚点,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始终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具体到课程标准提到的尊重劳动的观念、使用劳动工具的技能、吃苦耐劳的品质、爱岗敬业的精神等,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都应该进行统筹考虑。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掌握劳动的技能、形成优秀的品性,是“输出为本”范式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课程建设的最终要求。同时,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最终将要融合为统一的整体,学生的综合表现将成为学习评价的对象。劳动课程建设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广州市协和中学在劳动课程的建设中,以校训“尔识真理,真理释尔”为践行出发点,积极创设条件,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为学生立德铸魂,强化学生对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和劳动价值观的塑造,教育引导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在日常生活中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经过多年实践,广州市协和中学在学生劳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劳动课程建设中的学科融合是提升教学输入质量的关键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统筹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目前来看,劳动是最贴近社会生活的学科,它直接参与生活中的各项活动,输出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劳动成果,劳动成果反映输入质量的高低,即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劳动过程中,能否将相关学科进行融合将是影响输出结果好坏的一项关键因素。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不同学科体系间并没有建立太紧密的联系,实际的动手操作演练就成了学科融合的最有效方式。将物理、生物学、化学、地理等学科知识融入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广州市协和中学在劳动课程建设中,积极推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比如,以生态校园建设为基础,研发生态种植项目,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品牌,完善校园环境提升项目;结合历史建筑和校园营造历史,进行校园文化建筑认知、保护及工艺学习;结合传统园林技艺进行相关植物造景、庭园美化的劳动实践。同时,广州市协和中学还积极通过名师工作室的模式推进学科融合工作。其中,郭永峰老师作为广东省综合实践学科首位正高级教师,其名师工作室成员有语文、数学、物理、地理、生物学、综合实践及劳动技术等学科教师,工作室以“E-STEM”教育思想为指引,結合新课程改革开展融合科技和生态文明的教育,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领更多的师生参与研究、实践,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
3. 学习流程再造模式下的劳动课程设置更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
从对教学成果的要求反向去调整教学任务从而推进学习流程的再造,用高阶思维去设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用更高层次的课堂提问去解决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和转变的问题,此类思维方式更有助于教师去逆向准备教学案例、设置启发问题,让劳动课堂教学从带领学生直接动手开展劳动,转变为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发现学习任务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要我做”转变为“我想做”,这是知识联系生活及掌握劳动技能的更有效的方法。广州市协和中学积极开发创造性劳动课程,包含:(1)学科创造性劳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智能家居与物联网设计、3D打印与创新设计、电路设计、结构设计等模块的通用技术课程;参与以生态缸制作进行环境改造课程,参与培育蝴蝶进行环境观测课程,参与趣味物理化学实验等学科实验课程。(2)校本课程创造性劳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摄影基础与后期制作(协和电视台)、礼仪培训(礼仪队)、国旗护卫(国旗班)、校园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手工制作(手工社)、DIY设计、智能编程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以发展性课程的方式完成物化成果的创作。(3)德育活动创造性劳动。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德育处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完成生涯规划系列课程、主题班会课(生命教育、工匠精神等)、“我为班主任上堂班会课”(班主任节系列活动之一)、运动会班服班旗班徽设计等内容。这些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劳动课程的学习流程再造探索出一条有意义的道路。
4. 劳动课程建设应对“双减”进行有效的承接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双减”政策,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一段迷茫的时期,如何评价和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水平以及核心素养水平成为最大的难点和痛点。而劳动课程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双减”后的难点、痛点进行有力的承接。一方面,劳动课程的开展,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还能督促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反思,使他们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把学习拓展到思想品德、团结协作等方面。
5. 劳动课程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启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各个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逐渐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纳入学生发展指导的工作中。目前,学校主要是通过学长引路、家长引路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学生直接参与工作体验的机会不多。有学者提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应当和职业体验结合在一起”[3]。劳动课程的设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比如,通过食物发酵课程来体验酿造师的工作,通过树木修剪来体验园艺师的工作等,这种沉浸体验式的课程在学习成果的输出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在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年龄段来设置不同的职业体验,直观的职业体验将成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启蒙。
三、中小学劳动课程體系的开发研究
1. 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劳动课程师资水平
目前,优秀的、有经验的中小学劳动教师并不多,特别是能将劳动技能与文化育人结合起来的,且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给劳动课程体系建设带来较大的困难。比如,广州市协和中学打造的生态校园建设、创造性劳动课程、美育劳动课程(陶塑课程、丝网版画课程)等,并不是单一学科教师能完成的。理科教师重视理工技能的输入和成果输出,文科教师更倾向于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动精神的培养。所以,学校在组建劳动学科组的时候,可以考虑从学科和教师年龄结构搭配的角度入手,以理科为主、文科为辅、新老结合的方式进行配置。
更进一步来说,按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部分学校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有的学校在“烹饪与营养”任务群的课程实施中,引入烘焙课程代替西红柿炒鸡蛋;在“农业生产劳动”任务群的课程实施中,由种植水稻改为种植中草药;在“工业生产劳动”任务群的课程实施中,引入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入门课程来代替模型拼装和服装缝补等。此类课程内容的引入,能够更快、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此类课程的开设,需要的不仅仅是场地,更需要专业的师资。很多学校统筹全校资源,由相关学科教师兼任劳动课程的教师。还有部分学校与高校或企业等校外机构合作开设劳动课程。此种情况下,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对课程开设的影响非常大,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需要校方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2. 超前性的劳动课程设置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虽然教育存在相对独立性,但是劳动课程融入生活是劳动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劳动教育的终极价值回归。目前,劳动课程被学生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与日益美好的生活品质提升同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劳动课程的开发要与生活相结合,也要与生活品质的提升相结合。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基本的劳动技能,学校可以适当引入社会关注度更高的高阶劳动课程,充分发挥教育的超前性作用。比如,广州市协和中学提出,构建有机融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崭新教育形态,培养辛勤劳动、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新时代劳动者。立足本校,注重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让学生在参与学校校园建设中获取真知识,增长真见识,形成新认识,养成新思维和新能力,掌握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真本领。通过更高阶的课程内容来覆盖原有课程,或者说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更有深度的延伸。适当超前的中小学劳动课程内容的引入能让教师更加游刃有余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展开学科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思考,以更有内涵的成果输出来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
3. 社区、社会共建课程是未来中小学劳动课程拓展的重要渠道
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与社区、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很多内容已经涉及社会生产的技能。在中小学劳动课程中,输出目标的设置越来越高,充满科技含量。广州市协和中学将生态校园作为物质基础,以“E-STEM”项目为载体,通过宿舍水电智能管理平台、水源空调系统、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光伏并网系统等先进智能社区管理系统向学生展示了未来社区管理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还通过校园入侵物种研究、制作“生态导图”、研究社区公园水体生态修复等课程,将劳动课程真正与社区管理相融合,在改善校内生态的基础上同步将场地应用于劳动课程。另外,广州市协和中学还与荔湾区西村街道协和社区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协议,组织开展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劳动课程的空间区域。再高阶的劳动课程则有了很多场地、技术的限制,比如,生产流水线、高端实验设备、大型计算机等,在中小学是不可能配置的,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合作。广州市协和中学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签订协议,联合开发项目课程,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4. 中小学劳动课程应该重点强调过程性评价
广州市协和中学提出校内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四个维度:(1)从自主性(主动参与)、持续性(过程体验、问题克服)、创造性(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多元评价,以促发展。(2)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多维评价,强化内涵。(3)分“学生自评”“伙伴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多方评价,注重过程。(4)用奖章、积分、爱心存折、作品展等多样评价,加强效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中小学劳动课程的设置需要系统性安排,劳动课程开展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跟踪。比如,在模型制作的课程中,将会涉及几何、物理等知识,学生能否及时联想到相应的知识点、及时反馈需要用到的工具等将成为过程性评价的要点,教师课后将评价反馈给学生,将促进学生产生印象深刻的知识和技能记忆。除了对知识技能的评价,过程性评价还承担着对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及团队合作的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评价手段。
劳动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总结经验,构建科学合理的、有创造性的劳动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切实开足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闫琦.城市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现状研究—以哈尔滨市Y小学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2] 赵丽霞.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2(19):20-21.
[3] 牛银平.活动课程理论视域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路径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4):103-107.
(作者系:1.广州市协和中学副校长,中学政治高级教师;2.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3.广州市协和中学德育处副主任,中学数学一级教师;4.广州市协和中学教研处主任,中学综合实践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