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项原则”和“四大能力”的历史学科复习建议

2022-05-30 10:48韩登琳马晓花
求学·理科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湖南

韩登琳 马晓花

近年来,历史高考中对于学科能力考查的形式愈加丰富、种类多样、风格多变,但总体来说离不开对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的考查。全国高考卷历史选择题题干均为材料或情境设置,且多以文字材料呈现,偶以图片和图表为线索,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其解题过程均脱离不开解读信息、调用知识、分析推理、对比判断等步骤。从解题思路看,可以概括为时空正确、概念精确、程度合理、对应最佳这四项原则。而传统型主观题以材料信息(文字、图片、图表等)为载体,由浅到深,分点设置问题,考查涉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大能力。

那么如何从总体上对历史学科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利用事件关系串连知识碎片,构建系统知识网络,在答题过程中充分调动和运用自身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呢?下面以两道高考真题为例,分别从选择题和主观题角度阐释“四项原则”和“四大能力”在解题过程中的实际运用。

【例1】(2022·全国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试题分析】

时空关键词→“百日维新”前、湖南(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A项错误。

概念关键词→革命、思潮、变法策略、变法思想、民众→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性质→C、D项错误。

程度关键词→主要思潮→A项错误,根本转变→C项错误,侧重→D项错误。

对应关键词→梁启超、传播革命思想→维新派其他人的主张→B项正确。

该题的题干包含具体时空下的历史事物(内容或过程),相当于“史实”或“论据”,通常是对题干信息的“历史解释”(论点或结论),有时也涉及对应历史时空下的其他历史事物,体现不同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设置各选项时,一般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层次)的干扰因素。

(1)时空错位:以对应(或不对应)时空的其他历史事物设置选项。

(2)概念混淆:用属性相似的概念取代正确概念,设置干扰选项。

(3)程度修饰:在选项中添加排他性、绝对化的修饰词,形成干扰选项。

(4)对应问题:选项与题干信息设置有不对应、部分对应、全面对应、本质對应等多种设置,通过对比,从中选择最佳选项。

【复习建议】

1.通史意识。(1)建构通史体系:熟读高中各册教材内容,建构较完整的通史知识体系,学会使用大事年表,方便时空定位。(2)重视阶段特征:重视历史阶段特征,分阶段建构历史知识框架,将重大历史事物定位在相应阶段的时空、领域,便于“结合所学知识”记忆参考。

2.概念意识: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属性、含义),注意对一些相似概念的辨析,分析其相互关系(同属、从属、包含、因果等)。

3.程度意识:关注中外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程度”特征,重视“程度”定位。

4.史观意识:理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及史学、逻辑学等基本原理,重视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理清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等。

【例2】(2022·全国甲卷·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袁世凯去世后,总统府与国务院互相争斗,双方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问题上出现激烈交锋。日本鼓动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并许诺缓交庚子赔款、提供参战经费。得到日本支持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为扩充自身派系的实力,立即接受了日本的条件。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美国改变了支持中国参战的态度,并向中国政府施压,强调在与美国协商之前“不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1917年3月,段祺瑞将对德绝交案及《加入协约国条件节略》,递交给受英美支持的总统黎元洪签字,遭拒。同月,一向反对参战的孙中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认为参战“于国中有纷乱之虞,无改善之效”,得到不少国会议员的赞同。几经周折,国会最终还是通过了参战案。不久,孙中山策动海军总长程璧光率海军第一舰队南下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摘编自桑兵主编《孙中山史事编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黎元洪反对参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参战之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9分)

【试题分析】

该题干背景为“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主题,主要考查了以下四大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提取关键信息:“国务总理段祺瑞为扩充自身派系的实力”“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美国改变了支持中国参战的态度,并向中国政府施压”“一向反对参战的孙中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认为参战‘于国中有纷乱之虞,无改善之效”。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北洋军阀形成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社会性质、府院之争。

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分析归纳总结:北洋军阀混战对当时中国政局的影响、对思想解放的影响、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

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构建时空联系:论证军阀混战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进一步串连政治局势变化与思想文化运动兴起的知识脉络。

【参考答案】

(1)抵制段祺瑞集团势力的发展;美国反对中国参战,抵制日本在华势力扩张;中国内忧外患,避免中国卷入战争泥潭。

(2)日美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北洋军阀混战加剧,中国政局日益混乱;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潮。

【解题思路】

1.材料信息提取和加工

无论何种设问,通常第一步要先在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按要求加工表述。加工方式主要有:(1)平层加工,保留原意,修改字词句,简化表述。个别名词可摘录(不得照抄原句);(2)提层加工,概括特点通常是将信息的领域或属性归类,抽象概述;(3)推理加工,从材料信息反映的事物表象,推理其本质或因果,组织表述;(4)对比加工,比较异同通常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分别归类,分点对比,说明变化通常用“由……到……”表述。

2.调用相关所学知识

根据实际答题情况需要选择以下表述形式。(1)不补充内容。在材料信息较丰富的情况下,通常是运用所学知识或理论,只对材料信息进行解读和加工,按先后顺序分点表述,不再另外补充。(2)补充内容。在材料信息较少的情况下,适当补充相关所学知识(注意时空、领域界定)。补充部分占多数的情况下,一般按所学知识的领域、属性等分点表述。原因、影响分析类试题通常需要补充的内容较多,涉及国际、国内各方面。(3)补充观点。多见于认识(启示)类试题,通常是在宏观理解材料主题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揭示其本质或规律,进行总结性抽象表述。

【复习建议】

1.建构知识体系,熟悉历史事物的时空定位及相互关系。

2.总结解题方法,多研读相关题型,探索其试题设置与解题思路,总结出答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做题不必求多,而是求质。注意仔细审题,特别关注“设问要求”,包括具体步骤(不要缺漏)、依据(材料或所学)、时空和领域的限定、表述方式的具体要求等;弄懂材料信息(包括内容、形式等),再适当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阐释说明。

对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考查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之上的,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偏重对某类题型的攻略,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咀嚼和复盘,准确而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是有效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基本前提,尤其是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对碎片化、单元化的知识复习要以读记为主,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境内有几次重大转兵?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湖南最早的农工会组织在哪里成立?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辛亥革命的法国认知
岁月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